徐東明
在論述西藏文化之前,首先談談文化的涵義。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概念,屬于社會意識范疇,其內涵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豐富和深化。馬克思主義認為,“文化活動同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本內涵。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1]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所創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東西,如生產工具、社會制度、觀念習俗等。它包括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又稱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又稱精神文化)三種基本形式。狹義的文化是指觀念文化(又稱觀念形態的文化),既包括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自發形態的文化,又包括宗教、哲學、藝術、科學等自覺形態的文化。即是與經濟、政治相對應的文化。本文所討論的文化一般指廣義的文化,而側重于對觀念形態的文化即狹義的文化進行考察。
西藏文化是藏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具有西藏地域特色和藏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嚴格來說,西藏文化是藏族文化的一大部分,本文所說的西藏文化,因其是藏族文化的主體,因而實質上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藏族文化。西藏文化是西藏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藏族人民所創造的反映西藏社會歷史發展實踐的文明成果,是關于藏族的宗教、哲學、倫理、道德、經濟、政治、法律、藝術、科技等社會實踐活動成果的反映,是藏族人民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社會關系的思維成果的結晶,是反映藏族人民的社會心理、精神寄托和價值追求以及民族精神和民族氣質的寶貴財富。
據考古發掘的材料顯示,在距今大約5萬年前,青藏高原已經有土著人活動,創造了舊石器文化。大約在距今4000-5000年前,在西藏昌都地區已經出現了卡若文化、曲貢文化、昌果溝文化和藏北細石器文化等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卡若文化發掘出土的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和各種動物骨骼、糧食等。其中裝飾品共50多件,種類有笄、璜、環、項飾、貝飾、牌飾等,這些裝飾品中,有制作精細的玉器,這些飾品也反映了藏族先民朦朧的原始宗教觀念。西藏卡若的細石器文化與我國南方的石器文化和我國東北、內蒙、華北北部至新疆的細石器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卡若文化之后,在拉薩北郊出現了曲貢文化,曲貢文化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陶片和骨器等,并發現了石棺葬。卡若、曲貢等新石器文化的發現,充分說明在原始社會后期,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先民就已經開始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其所創造的新石器文化與我國南方和北方的石器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其所形成的朦朧的原始靈魂觀念,已經具有宗教文化的雛形。
在距今大約4000-5000年前,西藏西部古象雄(阿里地區)出現了薩滿教色彩較濃的原始苯教。在距今大約3800年前,西藏出現了系統的苯教。系統苯教是由古象雄的辛饒米沃且大師創立。辛饒米沃且作為古代西藏象雄國的王子,從小受到嚴格的象雄文化熏陶和教育,同時練就一身的好武藝。他的一些神奇功力被當時的人們看作神通或法力,他因此很快成為當時青藏高原上的傳奇人物。系統苯教解釋世界是為了解決人類與大自然(神、鬼)關系的和諧問題。它告訴人們如何協調、改善人與神(自然)的關系,改進人類的生存環境,克服和避免自然災害。因此,西藏古代的象雄部落文化,即后來形成的苯教文化是西藏文化的主要來源之一。
大約從公元前三世紀開始,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悉補野部落開始發展強大起來,創造了雅隆部落文化。雅隆部落文化屬于雅隆河谷農耕文明,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隨著部落的不斷強大和向外擴展,雅隆部落逐漸從山南的衛藏中心地帶走向了整個雪域高原。雅隆悉補野部落首領從聶赤贊普到松贊干布的祖父達布聶西,完成了部落的崛起、發展和武力擴張,將雪域高原上的三分之二小邦納入其治下。到南日倫贊和松贊干布時期,雅隆部落聯盟終于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政權,統一了青藏高原,將象雄、蘇毗、吐谷渾、附國等部落征服,建立了雪域高原空前強大的統一政權——吐蕃王朝。從吐蕃王朝的建立來看,雅隆部落的農耕文化和象雄、蘇毗等部落的牧業文化,是早期西藏文化形成的主要來源,同時,也受到了漢地中原文化、西北部氐羌文化、西亞波斯文化、南亞印度文化等周邊國家或地區文化的影響,而象雄文化和雅隆文化成為西藏進入文明社會的主要文化來源。
在雅隆部落發展強大時期,歷代贊普接受了象雄文化的發展成果——苯教,依靠苯教而治理西藏。從藏族族源的神話傳說,即藏人是獼猴與巖魔女結合后繁衍的種姓,推測可知,藏族是由至少兩大族系融合而成,父系當是指以獼猴為部族祖先圖騰的雅隆河谷悉補野部落,母系是指以巖魔女為部族祖先圖騰的古象雄部落。[2]因此,早期西藏文化是在雅隆農耕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古象雄文化即苯教文化而形成的。西藏苯教文化的形成,標志著西藏社會開始進入文明社會。苯教是古代西藏文化發展的最初源頭。苯教是西藏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以博大精深的古代象雄文化為基礎,廣納當時周邊地區文化精華,形成了獨具特殊魅力的西藏宗教文化。西藏苯教作為西藏文化的最初來源和主要組成部分,在西藏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藏族人的世界觀、倫理思想和生活習俗等都與西藏苯教有很大的關系,西藏苯教曾有力地推動整個青藏高原快步走上文明與進步之路。
從公元7世紀,西藏社會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伴隨著吐蕃王朝的不斷強大和擴張,佛教也開始傳入西藏。松贊干布等多代贊普,為了適應西藏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大力扶持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并派貴族子弟赴漢地、印度和尼泊爾學習佛法,創制文字,翻譯佛經,建立佛殿佛寺,極大地促進了佛教在西藏的初傳和發展。佛教在西藏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受到了西藏本土文化苯教的激烈抵抗和反對,佛苯斗爭成為吐蕃王室王權和相權斗爭的表現形式。經過大約兩個多世紀的沖突和斗爭,藏地佛教逐漸吸收了苯教的萬物有靈、多神崇拜、靈魂轉世等教義思想和大量的祭祀儀軌,獲得了藏族人民樂意接受的形式,發展成為藏傳佛教,而苯教也大量吸收佛教的教義教法思想,發展成佛教化的苯教。佛教和苯教的沖突與融合,形成了古代西藏社會獨特的宗教文化。從此,藏傳佛教居于西藏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成為統治階級的上層建筑和被統治階級的精神慰藉。藏傳佛教的教義思想和文化表現形式,深刻影響了西藏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對藏族人的社會心理、倫理道德、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形成,起到了構筑性的作用。苯教文化作為西藏本土文化,雖在佛教傳入后退居次要地位,但是,苯教并未消亡,而是在佛教的沖擊和影響下,不斷獲得新的發展,苯教吸收了佛教的教義思想,建立了自身系統的理論體系,并創編了自身的經典,即苯教《甘珠爾》和《丹珠爾》。苯教雖在衛藏中心地帶影響不大,但是在西藏邊緣地帶,特別是在偏遠的地區和民間,苯教作為一種不斷發展的民間宗教文化,獲得了生存的根基,成為這些地區民眾普遍信仰的本土宗教。
從上述論述可知,西藏苯教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標志著早期西藏文化的形成,而藏傳佛教文化的形成,則標志著西藏古代主體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從西藏歷史發展進程來看,古代西藏文化,是以苯教、藏傳佛教為主體的宗教文化和西藏民間世俗文化所構成的文化大系統,同時也包含了中原漢地文化和后期傳入西藏的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文化。而整個西藏文化除了西藏傳統文化(即古代西藏文化)之外,則還包括了社會主義時期的西藏現代文化。
因此,西藏文化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的意識范疇,它不僅包括西藏傳統文化,還包括西藏現代文化;不但包括西藏的宗教文化,還包括西藏世俗文化;不但包括上層社會的貴族世俗文化,還包括下層勞動人民的民間文化。隨著西藏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廣大勞動人民翻身當家作主,西藏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發生了革命性變革,隨著西藏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和改善,西藏人民的社會實踐活動將獲得廣泛和深度地展開,那么,反映新時期西藏社會發展變革的西藏社會主義文化,也將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西藏文化將不斷獲得新的內容和表現形態。
按照社會發展形態來劃分,西藏文化可以劃分為:原始社會的文化、奴隸制社會的文化、封建農奴制社會的文化以及社會主義社會的文化。西藏原始社會的文化,除了反映西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新石器文化外,還有原始宗教文化。在原始社會末期,西藏出現了原始苯教,這是一種薩滿教性質的文化。在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西藏原始苯教逐漸發展到系統苯教。系統苯教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前弘期、中弘期、后弘期,亦即篤苯、恰苯、覺苯三個階段。在吐蕃王朝時期(7-9世紀),西藏佛教文化曲折發展,佛苯斗爭異常激烈。至公元11世紀,隨著西藏社會向封建農奴制社會過渡,在西藏經濟緩慢發展的基礎上,藏傳佛教各教派依靠地方政治經濟勢力逐漸形成。13世紀,西藏進入封建農奴制社會以后,藏傳佛教已經完全取代苯教,成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意識形態。15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出現,標志著藏傳佛教文化的發展達到成熟時期。17世紀,格魯派占據西藏政教大權,標志著藏傳佛教文化開始由盛轉衰。19世紀至20世紀50年代,隨著近代我國邊疆危機和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以藏傳佛教為主體的封建農奴制文化日益走向保守、凝固和腐朽,成為西藏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隨著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和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被徹底廢除,藏傳佛教文化的世俗政治地位已經不復存在,藏傳佛教文化的影響逐漸減弱,信教成為公民個人的事,不再受上層僧侶的支配。從此,西藏人民當家作主,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的主力軍,西藏文化的發展也迎來了光明的時期,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成為西藏各族人民的必然選擇。
按照文化是否具有宗教屬性劃分,西藏文化可以分為西藏宗教文化和西藏世俗文化,其中,西藏宗教文化可以分為西藏苯教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其他宗教文化;西藏世俗文化,可以分為西藏上層社會世俗文化、西藏下層社會世俗文化以及反映民間文化的民俗文化等。
就整體而言,古代西藏文化是以宗教文化為主體的藏民族文化,現代西藏文化則是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導的藏民族文化。總結西藏文化的內容和形式特點,其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民族風格的獨特性
西藏文化是藏族人民在社會歷史發展長河中創造的反映本民族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的文明成果,因此,西藏文化凝結著藏族人民在社會生產、生活和階級斗爭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的文明成果和智慧結晶,凝聚著藏族人民反抗階級壓迫、爭取自由民主生活的革命斗爭精神,凝聚著藏族人民反抗外敵侵略、走向中華民族多元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凝聚著藏族人民改造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技成果和生態智慧。尤其在反映藏民族的社會文化心理、倫理道德、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等方面的觀念文化上,更突出顯示出西藏文化獨特的民族品質和民族風格。
2.宗教氛圍的濃厚性
由于青藏高原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脆弱的生態平衡,造成了古代藏族人民在處理和解決人與自然關系時具有濃厚的宗教意識,從最初的原始宗教到原始苯教和系統苯教的建立,再到佛教的傳入、佛苯斗爭的長期沖突與融會,最后到藏傳佛教文化的形成并長期占據西藏文化主導地位,古代西藏文化均是以宗教文化為主體而發展演化的,民俗文化和民間文化只是作為宗教文化的世俗化和人間化的發展形式而存在。因此,無論是西藏本土宗教文化——苯教,還是佛苯文化融合后形成的藏傳佛教文化,均對西藏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產生了主導性作用,對藏族人民生產、生活各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西藏的世俗文化,因受宗教文化的影響,則無不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所以,西藏傳統文化或者說古代西藏文化,因其融入了的多種宗教文化成分,而顯現出濃厚而神秘的宗教氛圍。
3.地域特色的鮮明性
西藏文化形成于雪域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地質地貌和自然條件,對西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因而使西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例如,高原雪山、河流湖泊、奇石怪木,往往成為藏族先民自然崇拜的對象;劇烈的氣候變化和頻發的自然災害,常常促使藏民以人是否觸犯神靈而獲致自然懲罰來思維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以虔誠的宗教信仰和繁復的宗教祭祀儀式來換取人與神靈(自然)的虛幻和諧,因此,西藏苯教的形成和發展,受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更大。后期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地理環境的影響依然很大,例如,藏傳佛教諸多教派,就是以特定地域的地方政治勢力為依托而發展起來的,各大教派的爭斗,也是以特定地域信眾和經濟利益的爭奪為核心而展開的。因此,西藏宗教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即使是同一派別,也會因地域的不同而形成教義教法上的差異。
4.價值追求的多元性
古代西藏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雖然也出現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如古象雄文化與雅隆河谷文化),出現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和對抗(如苯教文化與佛教文化),即使在藏傳佛教文化形成中,也出現了各大教派之間的紛爭,但是,這些沖突、對抗和紛爭,是西藏文化發展的必然途徑和歷史選擇,因為不同文化之間和同一文化不同派別之間的沖突與對抗,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文化適應社會現實發展需要進行自身變革和創新的客觀要求。西藏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既有不同文化的相互沖突和對抗,也有不同文化的相互影響和融合,更有同一文化不同派別之間的論爭和爭斗,表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融合的發展態勢,由此形成了西藏多元文化融合互補而具有多元價值追求之特征。這種特征具體體現在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就是藏族人民對待各種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實用主義態度,例如,他們既信仰苯教的神靈,轉苯教的神山圣湖,參加苯教的祭祀儀式,又虔誠信仰佛教的教義,禮拜佛菩薩,參加佛教的法事活動,等等,這說明了西藏多元文化的信仰價值在人們心中也會并行不悖,和諧共處。此外,現今在西藏還有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信徒,而這些信徒均能與佛教信徒和諧相處,并無大的矛盾和沖突,也說明了西藏文化具有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包容性和圓融性。西藏現代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主導的多元文化并存發展的新文化,更提倡在保護、傳承和利用好西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現代人類各種文化優秀成果,來發展反映現時代西藏人民社會生產、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新文化,這種新文化將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吸納力,為滿足西藏社會發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要而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和智力資源。
5.生態智慧的樸素性
由于西藏文化形成于青藏高原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中,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對西藏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由此造成藏族人民非常重視處理和協調好人與神靈(自然)的關系問題。古代西藏宗教文化的發展和繁盛,正是藏族人民協調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常常假借宗教活動而長期積累形成的經驗成果結晶。由于西藏脆弱的生態環境和多變的氣候條件,使藏族人民非常小心和虔誠地對待人與自然的矛盾和沖突,特別是當自然災害發生后,藏族人民總是首先從人類自身的方面尋找災害發生的原因,認為是否是人的妄行或罪業造成了災害的發生,因此,西藏宗教文化本身就具有時常反思人與自然關系是否和諧相處的功能,具有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由此形成了保護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的諸多宗教教義禁忌,這些宗教禁忌來源于上千年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和積累,因而具有樸素的生態智慧。例如,西藏苯教對神山圣湖的崇拜,對自然神靈的敬畏,由此形成對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的保護觀念和宗教禁忌,從思想觀念和行為兩方面對人們進行了規范,認為人對神山圣湖的褻瀆必然會遭致可怕的懲罰,這樣就限制了人對自然界的掠奪式索取和隨意性改造,從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生態平衡的作用。而藏傳佛教視宇宙萬物為緣起緣滅的幻相,從而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平等一如,是佛性真如的顯現,所以,佛教主張不殺生的教義,認為要對眾生慈悲為懷,主張普度眾生,拯救眾生出離苦難,讓一切眾生自在解脫。因此,藏傳佛教對于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均主張要隨緣度化,更從佛教戒律方面規范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要求信眾珍惜物命,對一切有情眾生都不可傷害,而要慈悲度化。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表現出了高度的生態智慧,認為宇宙萬物與人是同一體性,均是佛性的顯現,所以人要隨順萬緣,引導眾生離苦得樂、解脫成佛。佛教的這種視人與萬物為同一體性、有情眾生是自己生身父母的觀念,引申出了珍惜物命、保護生命、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倫理智慧,成為藏族人民認識自然、善待自然、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神圣教諭,在客觀上為保護西藏自然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
6.歷史發展的東向性
古代西藏文化的發展,伴隨著藏族的形成,藏、漢、蒙、回滿等多民族交往、融合的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演化進程,呈現出東向發展的趨勢。原始社會時期的西藏卡若文化和曲貢文化,已經顯示出西藏新石器文化與我國南方和北方的石器文化有密切的聯系。在吐蕃奴隸制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中原漢地文化的影響日益凸顯。七至九世紀,吐蕃和唐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一直從未中斷。漢地的佛教文化和傳統的儒道文化、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如醫學、手工藝、冶煉等技術通過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傳入西藏。吐蕃贊普也派貴族子弟和使臣到漢地學習佛法和先進文化,這就使吐蕃時期西藏文化的發展,吸收了更多的漢地文化的成分。在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即宋元明清時期,西藏與漢地中原的文化交往更加頻繁。特別是自元代以來,西藏正式納入中央政權管轄,藏漢文化交流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加強漢、藏、滿、蒙等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和融合,成為元明清歷代中央政府治理西藏的根本方略。在西藏融入祖國一體化的進程中,藏傳佛教文化幾度傳入內地和蒙、滿等少數民族地區,促進了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發展和繁榮,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進入社會主義時期,現代西藏文化更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之中,藏族作為重要的一員,必將為譜寫中華民族文化新篇章做出自己的貢獻。
7.自身本具的開放性
由于青藏高原地處亞洲腹地,是古代西亞波斯文明、北方游牧文明、南亞印度文明和東亞中原文明的交匯之地,所以,古代西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受到了多個國家、地區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在古象雄文化和雅隆河谷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西藏本土的宗教文化即苯教文化,后又在佛教與苯教沖突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藏傳佛教文化。古代西藏文化的形成,是藏族人民在處理和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系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在應對各種異域文化沖突、碰撞、交流、融合的實踐中,藏族文化形成了自身的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這使得西藏社會的發展,能夠依據經濟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決定文化的取舍,形成滿足西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新型文化。古代西藏文化的開放性,造就了吐蕃王朝的強盛和西藏封建農奴制社會的發展繁榮。在社會主義時期,西藏文化在打破封建農奴制后期形成的僵化、凝固的枷鎖后,將會煥發做出更大的活力,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為吸收人類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創造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提供新的機遇和途徑。
西藏文化是藏族人民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西藏文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西藏文化是藏族人民創造的反映西藏社會歷史發展的文明成果,是研究西藏歷史發展規律和解決西藏現實問題的寶貴思想資源。二是西藏文化是人們認識西藏、了解西藏和發展西藏的重要資料,更是記錄和反映西藏社會歷史發展和現實需要的寶貴材料。三是西藏文化是藏族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對西藏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和現實意義。四是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歷史發展的重要成果,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發揮了和必將繼續發揮巨大作用。隨著西藏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將會呈現出更加瑰麗和迷人的色彩。五是西藏文化特別是西藏的宗教文化,保存了大量的西藏苯教和藏傳佛教的文獻典籍,對于人們開展宗教、哲學和社會科學研究,開展文化藝術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文獻資源和豐富的思想材料,同時也為現代西藏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古代西藏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現已成為藏族人民取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和精神資源,隨著西藏步入社會主義時期,西藏文化將獲得美好的前景和廣闊的發展空間。首先,以苯教、藏傳佛教為主體的西藏傳統文化,將獲得很好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國家和西藏各級政府通過申報各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措施,對西藏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的保護與利用,使西藏傳統文化順利實現現代轉型,獲得永續傳承和發展,使其成為滿足西藏人民宗教信仰需要和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思想資源。其次,國家和西藏各級政府大力倡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其在西藏生根、開花、結果,從而獲得藏民族的思想烙印和藝術表現形式,成為現代西藏文化的主要內容。再次,研究促進西藏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促進西藏文化與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交流互動,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相互融會,為推動現代西藏文化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西藏解放60多年的實踐證明,西藏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西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才能獲得新的生機與活力,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的發展才能獲得美好和光明的前景。
西藏文化是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是西藏文化的新發展。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加強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無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發展以民主、法治、科學、理性為主要內容的先進文化,建立包含藏族傳統文化在內的西藏社會主義文化體系,為實現西藏社會長治久安和推動西藏社會主義事業全面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3]
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西藏民主改革與社會發展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是藏族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時期的新發展。因此,現代西藏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為主導的,反映西藏社會主義發展實踐和藏族人民生產生活并為廣大藏族人民服務的新文化,她所弘揚的是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崇尚的是社會主義的道德品質,追求的是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信仰的是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傳播的是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所以,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導,堅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價值追求,等等,為西藏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思想保障和動力支持。
其次,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批判地繼承和發展藏族傳統文化,處理好西藏傳統文化與現代西藏文化的關系,特別是要處理好藏傳佛教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相協調、相適應,使藏傳佛教文化成為推動西藏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資源。
如前所述,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是藏族傳統文化在社會時期的新發展,是藏族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因此,西藏傳統文化是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全面否定西藏傳統文化的價值來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那就是割斷歷史,就是民族虛無主義,利用這種方法來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就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是根本發展不起來的。同樣,如果全部保留、全面肯定西藏傳統文化,以為西藏傳統文化是最高級形態的文化而排斥、拒絕接受社會主義文化和其他民族先進文化,那就是極端民族本位主義,是民族文化沙文主義,利用這種方法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就是抱殘守缺、固步自封,那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理性、辯證地處理好西藏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的關系。應該認識到:在西藏社會主義發展時期,西藏傳統文化是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時期的西藏傳統文化,是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指導下不斷與社會主義文化相適應、相結合、相融合而發展和創新的。雖然西藏傳統文化存在的經濟基礎已經消亡,但是,西藏傳統文化中的合理的觀念、思想、理論以及豐富的內涵,仍然具有現實的理論價值和文化價值,仍然對西藏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發揮著重要作用和影響,因此,理性地、批判地繼承西藏傳統文化,發揮西藏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建設西藏社會主義事業服務,仍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在西藏傳統文化的構成中,西藏宗教文化特別是藏傳佛教文化是其主要內容,因此,在處理西藏傳統文化與西藏社會主義文化的關系時,就首先必須處理好藏傳佛教文化與社會主義文化的關系。藏傳佛教文化是西藏傳統文化的靈魂和主體,它對藏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同時,它是藏族人民傳統的精神家園和信仰的依托,因此,對于藏傳佛教文化,一方面,要積極地促進它與社會主義相適應,限制和消除其消極的影響,使藏傳佛教文化成為與社會主義發展相適應的佛教文化,為建設西藏社會主義事業發揮出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積極促進它與社會主義文化和其他民族先進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與現代文明相互交融,不斷促進其自身的創新與發展,形成與時俱進、能很好解決現代藏族佛教信眾精神寄托和心靈疑惑的新的內容,發揮其引領藏族佛教信眾信仰生活、慰藉心靈、安慰精神的獨特功能,為建設西藏和諧社會做出積極貢獻。
其三,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大力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文化,以現代科學技術改變西藏自然和社會的落后面貌,為建設小康、和諧、生態、文明的新西藏發揮出積極作用。
現代科學技術文化是人類所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大力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文化,就是要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文明成果改變西藏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落后面貌,發展面向西藏、服務西藏的現代化科學技術,建設西藏現代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目前西藏現代化科學技術獲得迅猛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了現代化科學技術體系,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其消極的方面,現代科學技術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促進西藏社會的全面發展,為人們創造出先進、舒適的現代文明成果,同時,也會破壞生態平衡、污染環境、消耗資源,造成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危機。所以,發展西藏科學技術文化,建設現代產業和現代文明,要充分考慮到西藏自然環境的特殊性和生態的脆弱性,避免發展那些破壞生態環境的高能耗、高消費的產業,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文明成果保護西藏的生態平衡,治理西藏因發展現代產業而造成的各種污染,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即低碳、環保、高效的現代產業,為西藏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建設小康、和諧、生態、文明的新西藏發揮出積極作用。
其四,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必須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現代化,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美好社會,實現西藏和諧社會的永續健康發展。
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讓西藏人民不但獲得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形成具有現代文明素質的新人,而且要讓他們充分享受到現代文明成果,獲得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陶冶,通過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能,更好地參與西藏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充分享有事業的成就感和生活的幸福感,享有現代文明環境下現代人的幸福生活。為達到此目的,必須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一是繼續大力促進西藏社會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為藏族人民提供參與現代文化活動的場所和機會,提供強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務;二是大力發展西藏社會公共教育事業,使藏族青少年從小就獲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的熏陶,獲得現代文明教育,為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三是大力加強西藏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的保護與利用,如加強西藏各級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西藏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維系藏族人民生存發展的資源命脈,同時,理性地保護和批判地繼承西藏傳統文化,大力保護西藏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培養傳統文化的傳承人,保護西藏文化永續發展的精神命脈,為藏族人民守護自己的精神家園創造必要的條件。
其五,建設西藏社會主義新文化,就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將西藏人民的夢想與全中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將西藏人民實現小康、和諧、生態、文明的夢想與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夢想結合起來,匯成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逐步實現西藏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和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
[1]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編寫課題組.馬克思主義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年,p241
[2]張亞莎.巖魔女·女國·古象雄——由西藏巖畫神鳥“穹”圖形引發的思考[A].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編.西部西藏的文化歷史[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年 ,p40-41
[3]喬根鎖.關于藏傳佛教文化與構建西藏和諧社會的幾點思考[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