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鰻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四川省西部,是我國第二大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受自然條件、區域位置、經濟水平、社會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基礎教育整體水平與省內兄弟市(州)相比差距較大,而基礎音樂教育更是嚴重滯后。經費投入不足、配套設施不完善、師資水平不高、師資隊伍不穩定、教學手段落后等等問題使得甘孜州基礎音樂教育發展舉步維艱。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要推動基礎音樂教育的發展只能另辟蹊徑尋求突破。
在民族地區,對基礎音樂教育的功能和價值認識不到位是一個共性問題,它直接導致相關教育部門和學校在對音樂教育財力、物力上的投入不足。沒有經費保障,學校的音樂教學設備也極其匱乏,特別是在一些偏遠農牧區的學校,沒有教學用琴,甚至是沒有一樣能用于音樂教學的輔助設備。即便是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好的地方,如康定縣、瀘定縣、九龍縣等地的中小學也不是每所學校都有教學用琴。缺乏教學設備,教師的授課效果也大打折扣。
經費投入不足導致的另一后果就是師資引進難,人才留不住。近年甘孜州經濟發展雖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底子薄,財政收入少,教育經費仍然難以保證。教師收入低,音樂教師的收入相較文化課教師的收入更低。由于生活條件、工作環境、經濟收入都和其他地區都有較大差距,專業院校音樂學生不愿來甘孜州就業,即便來到州內工作,也因上述種種原因,不少新進教師又選擇了辭職或者調動。甘孜州各縣音樂人才緊缺,一些優秀的音樂教師又被選撥到教育局、文化局、旅游局等單位工作,由于行政單位的經濟收入、發展平臺又往往比學校更具吸引力,因此老師大多也愿意到新的崗位工作。綜上可以看出,甘孜州音樂教師引進難、留住難,音樂教學師資隊伍極不穩定。
甘孜州全州共有小學722所,中學46所,而擁有專職音樂教師的學校卻不足總數的三分之一。而實際上,即便是專職音樂老師也并不全是科班出身,有些只是因為有歌唱或舞蹈方面特長就被安排教授音樂課,音樂教師的業務能力參差不齊,并且普遍偏低。受經費投入不足、對音樂教育職能認識模糊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對于音樂老師的培訓、進修等工作也基本處于癱瘓狀。在距離甘孜州政府康定更偏遠的地方,如石渠縣、色達縣等地,中小學音樂老師大多都是由教授其他課程的老師“兼職”的,對音樂基本技能的掌握甚差,對音樂教育理論知識了解甚少,普遍不會彈琴,一些受到資助的學校也只能將受贈的電子琴等器樂束之高閣,授課的內容也是多年的一層不變,老師教授學生的就是幾首自己熟悉的歌曲,或者就是拿著錄音機播放一些當下流行的歌曲,孩子們跟著模仿學唱,有些學唱的還是根本不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歌曲,這些情況不僅與新課改的要求相差甚遠,也難以滿足孩子們對于音樂、對于美的訴求。
甘孜州是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藏族傳統音樂種類豐富、民族特色鮮明,包括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三大類。民間音樂在傳統音樂中居主要地位,可分為歌舞音樂、民歌、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等。其中,流傳最廣泛的則是民歌,包括勞動歌、山歌(牧歌)、愛情歌、頌經調、風俗歌等,這數量眾多的民族民間音樂既具有藝術價值、美學價值又具有歷史價值,是教師教學的天然資料庫,但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當地的教師并沒有把這寶貴的資源引入課堂。
2003年,團中央、教育部啟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按照公開招募、自愿報名、組織選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招募一定數量的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到西部貧困縣的鄉鎮從事一至三年的教育、衛生、農技、扶貧以及青年中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務工作[1]。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中央編辦聯合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由中央財政支持,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兩基”攻堅縣農村學校任教。“特崗計劃”教師聘期3年,服務期滿后,對自愿繼續留在本校或當地其他學校任教、經考核合格的,轉由當地財政負擔其工資,享受當地教師同等待遇。同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啟動“三支一扶”計劃,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工作時間一般為兩年,工作期間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工作期滿后可自主擇業,擇業期間享受一定的政策優惠。2007年,國家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開始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要求接受免費教育的師范生畢業后學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學任教,需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十年以上,到農村支教兩年以上[2]。
以上政策的出臺能更好的引導青年大學生到西部、到基層和艱苦地區就業,完善偏遠地區教師補充新機制,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偏遠地區、農村學校從教。提高經濟不發達地區義務教育質量,有利于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甘孜州教育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好上述政策,積極引進優秀畢業生來州內就業。
甘孜州基礎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除了從州外引進,也需要主動出擊,加強與本地區高校的合作,培養適應本地區基礎教育的音樂人才。針對為甘孜州基礎音樂教育輸送合格畢業生的培養目標,高校需從課程設置、教學實踐、師范技能等各方面做相應的設計,學生的專業知識、師范技能培養要更符合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需要,引導學生加深對甘孜州歷史、文化、民俗的了解和對甘孜州音樂基礎教育現狀的認識,組織學生到甘孜州各縣開展音樂采風等藝術實踐活動,加強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收集、整理、編創能力,撰寫民族地區音樂調研報告,提升學生民族音樂科研水平,為做一名合格的民族地區基礎教育音樂教師打下基礎。
甘孜州基礎音樂教育經費少、教學條件差、教學質量低,要嚴格按照新版《音樂課程標準》設計音樂教學、按照全國音樂基礎教育統一教材授課在目前看來是有相當難度的,即使按照以上統一標準開展的教學也最終因“軟”、“硬”兩方面教學條件不足而陷入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尷尬境地。
實際上,甘孜州有著以藏文化為代表的深厚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音樂和舞蹈與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婚喪嫁娶、節日集會、田間耕作、牧場勞動,處處有人歌唱舞蹈。民族民間歌舞藝術是藏族人民千百年歷史的濃縮和積淀,這些作品有的是反映生產生活場面,有的是贊揚藏族人民勇敢、堅韌的民族品質,有的是教授農耕、放牧知識,他們通過歌聲和舞蹈表達情感、傳遞信息、教授知識,這些都為當地音樂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和濃厚氛圍,只可惜沒能得到充分利用,與課堂教學沒能有機結合起來。因此,收集、整理具有典型民族音樂代表性、較高審美價值、符合中小學生音樂文化生活需要的作品,因地制宜的利用本地、本民族的音樂素材開發校本教材是相當有必要的[3],也符合音樂新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關于要弘揚民族音樂,將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的要求[4]。孩子在生活中已經接受到的音樂啟蒙和在課堂上的音樂學習有了內在聯系,可以保證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更為持久;老師也因長久的生活積累和當地文化的滋養,對本地、本民族音樂更加熟悉,教授校本課程的能力更強、教學效果更好;青少年是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最佳主體,開發校本教材也對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起到了助推作用。
當然,由于教師素質的制約,研發校本教材的工作不能僅僅依靠當地教師,還需要教育部門、藝術團體、研究所及高校的領導、專家、教師提供物力和智力的支持與幫助。
前文已經談到甘孜州是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藏族人口占到全州總人數的77.8%。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絢麗多彩,“能說話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歌和舞與藏族人民的生活聯系緊密,特別是在慶祝豐收、節日集會(藏歷新年、藏歷十三年節、色達金馬節、跑馬會、轉山會、央勒節等)的時候,當地群眾都會聚集在一起,把家家戶戶的帳篷搭建在一塊,共同舞蹈、共同歌唱,這是他們直抒胸懷表達情感最直接方式。音樂教師可以在這些時間節點上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靈活設置音樂教學活動。廣闊的草原是最漂亮的音樂教室,老師組織孩子們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跟隨父輩學習歌唱、學習舞蹈,得到了情感滿足、審美滿足,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創造能力,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使得音樂教學的美育、德育功能發揮得更加全面。
甘孜州擁有形態多樣、底蘊深厚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文化,僅民間歌曲、民間舞蹈、傳統戲劇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就有川西藏族山歌、瑪達咪山歌、德格藏戲、巴塘藏戲、巴塘弦子、真達鍋莊、新龍鍋莊、木雅鍋莊、德格卓且、得榮學羌10項之多。浩瀚多姿的民間藝術滋養了一大批造詣頗深的民間藝人,他們有的擅長跳鍋莊,有的擅長唱山歌,有的擅長演奏民族樂器。學校可就近就便邀請當地民間藝人來校開辦藝術培訓班,不僅培養學生的藝術特長,也能指導專業教師掌握新的音樂技能,同時也極大豐富了師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1]中青聯發.關于實施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的通知[Z].2003年6月8日
[2]馬舒.欠發達地區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來自白城市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調查[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3]劉姝. 對青海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教育的思考[J].民族音樂,2011年第3期,p96-97
[4]王永江. 挖掘民族音樂在基礎音樂教育中的價值[J].藝術教育,2013年第1期,p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