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環境思想與可持續發展轉型的進路*

2013-04-10 20:27:31錢箭星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資源經濟

錢箭星 肖 巍

(復旦大學,上海 200433)

經過數十年改革開放和建設發展,我國在經濟增長、引進外資、國際貿易和外匯儲備等方面均有相當出色的表現,但與此同時,我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也高居世界第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經到了一個重要關頭,主要由投資、出口和低端制造業推動的發展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必須逐步轉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增長,有科技創新支撐的增長,低碳綠色的增長,惠及民生的增長。本文旨在論證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相關思想對我國發展轉型的環境進路具有特別的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環境思想的方法論

在馬克思看來,所謂世界歷史不過是一部勞動史(“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自然因此而成了“人的無機的身體”①,同時也是人與人(社會)關系的“中介”,“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對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②在人類的早期活動中,“人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決定著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的關系又決定著他們對自然界的狹隘的關系”。③近代以來,工業的力量使自然成為“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④。人類活動不斷使環境“人化”,在環境中實現自己,不斷印證人的本質力量,并賦予這種力量以歷史的性質。因此,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就是“人對人來說作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對人來說人作為人的存在”⑤。自然的發展(自然史)與人類的發展(人類史)相互制約,相互作用。

馬克思的自然(環境)概念具有社會—歷史性質,也就是“以人對自然進行工藝學的、經濟的占有之方式總體為前提的,即以社會的實踐為前提的”⑥。特別是自然科學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工業是自然界對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對人的現實的歷史聯系”⑦。現代化的工業,“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與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越是以大工業作為自己發展的起點,這個破壞過程就越迅速”⑧。由于工業以異化的形式集中體現了近代人的創造力和所掌握的物質力量,它仿佛用魔法呼喚出來的財富,使人陶醉于征服的喜悅,以為只要熟練如儀就能對自然為所欲為。這個文明創造的物質繁榮,首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掠奪、殖民和利用先進技術開采全世界的資源基礎上;其次,是建立在開采非再生性或可耗盡的資源基礎上,在時間上是不能持久的;最后,又是建立在生態系統不可逆的轉變基礎上,在生態上也是不能自立的。⑨人們爭先恐后開發現在的自然,還肆無忌憚地預支未來的自然,這種劇烈“透支”的積累效果終于打破了自然的平衡: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率超過了它們的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率超過了發現其替代品的速度;環境的污染程度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不可逆的環境退化程度超過了新環境建設的速度——這就勢必造成生產消費能力的無限性和地球資源承載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循環)過程,乃至威脅到人類本身。

馬克思當年已注意到,改變人對自然的異化利用,不能僅僅靠道義的呼喚,還必須有廣泛的社會改造行動。他認為,個別人對土地(自然)的所有權和對他人的私有權一樣荒謬。“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受益者,并且他們應當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⑩自然是人類“永遠的共同財產”,只能以符合全人類利益的形式來管理。他致力于為人類所面臨的大轉變,即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開辟道路?。“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但是,這個領域始終是一個必然王國。在這個必然王國的彼岸,作為目的本身的人類能力的發揮,真正的自由王國,就開始了。但是,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恩格斯也提出,“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后果。……經過長期的、往往是痛苦的經驗,經過對歷史材料的比較和研究,我們也漸漸學會了認清我們的生產活動的間接的、較遠的社會影響,因而我們也就有可能去控制和調節這種影響。但是要實行這種調節,僅僅有認識還是不夠的。為此需要對我們的直到目前為止的生產方式,以及同這種生產方式一起對我們的現今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

馬克思追求的是這樣一種境界:“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它是人與自然界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盡管這個“真正解決”還有待時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離開人與自然的關系就無法把握人與人的關系,離開人與人的關系也無法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就要求人們遏制唯利是圖的擴張主義、享樂主義,補救已經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危害;要求對人的行為有所限制,避免對自然的過度索取和排放,同時開發自然的潛力、改善自然的狀況,促進自然滿足能力的提高。人們不僅在對待自然的手段和行為方式上,而且在預見可能產生的結果上都應采取明智的選擇,將有限資源的單純經濟利用轉變為經濟、社會與生態綜合利用,這也意味著個體不得不放棄一些局部的、短期的利益,調整其與人類整體利益、長遠利益的關系,具體表現在正確處理有關環境的適應與改造、利用與保護、索取與補償等許多關系上。

相反,如果為了眼前的利益,采取竭澤而漁、狂采濫挖的手段攫取自然力來謀求發展,那就必然留下千瘡百孔的惡劣環境,阻礙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并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趨于多樣化”,進而有利于“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從而節約地利用自然力”。?自然的多樣性決定了產業方式,以及社會發展形態的多樣化。事實上,某種自然資源的豐裕反而可能形成一個“資源陷阱”或“資源詛咒”。“資源陷阱模式預示著資源豐富國家對初級產品的過度依賴,并伴隨著競爭力的下降,因此,其環境決定了其發展軌跡是不可持續的。”?這樣的教訓非常深刻!

二、從“物質變換”到循環經濟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詳盡討論了資本主義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還揭示了與之交織在一起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分析這種相互交織的關系時,他頻繁使用了“物質變換”(Stoffwechsel,《資本論》法文版的中譯為“物質循環”,也有譯為“新陳代謝”)這個概念。馬克思的“物質變換(循環)”有兩層含義:一是通過勞動和技術,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這就是生產的“自然”過程。?通過勞動,人衣食住行的生產和消費來自大自然,然后又以生產和消費的排泄物形式返回大自然;二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是在資本循環和構成這個循環的一個階段的商品形態變化中完成的”?。在物質變換的實現過程中,人與人的社會經濟關系同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是不可割裂的。馬克思以社會生產過程涵蓋了人們相互之間的經濟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關系,生產過程和整個經濟運行除了自身循環,還包含著與自然的循環。“物質變換”就這樣既有了特定的生態意義,也有著廣泛的社會意義。?因此,馬克思所闡發的物質變換(循環)就是人類社會的經濟物質循環和自然界的自然物質循環的有機統一。

馬克思還特地提出在農村和城市、工業和農業之間建立合理的物質能量循環思想。19世紀歐洲已經出現城市污染、土壤肥力衰竭和人口過剩問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對自然的破壞和對人的摧殘的基礎上,一方面創造出巨大的財富,另一方面卻使物質變換“造成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并進一步表現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包括城鄉之間一系列“物質變換的斷裂”(metabolic rift)。這些斷裂的爆發就是經濟危機和生態危機,前者表現為生產過剩及其商品循環斷裂,后者則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循環發生斷裂。“資本主義積累和危機會導致生態問題,而生態問題(包括環境及社會運動對這種問題所作出的反應)反過來又會導致經濟問題。”[21]資本主義生產造成了新的“惡性循環”和城鄉聯系,但它也意味著另一種可能性:“城市和鄉村的對立的消滅不僅是可能的,它已經成為工業生產本身的直接必需,同樣它也已經成為農業生產和公共衛生事業的必需。只有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現在的空氣、水和土地的污染才能排除……”[22]也就是說,全社會的物質循環不僅僅在各工業部門之間進行,還包括在城鄉之間、工業和農業之間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從城鄉一體化的視角來探索循環經濟方式,用生態鏈把工業與農業很好地聯結起來。

自從19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提出“循環經濟”一詞,循環經濟已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這種模式強調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和循環可持續性。循環經濟建立在物質資源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把生態設計、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和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促進經濟循環與生態循環、經濟有效性與生態安全性的協調發展。實行循環經濟,首先就必須對產品有生態設計,從最初原料的投入到中間生產環節和工藝流程,到產品消費中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再到產品報廢時以最便利的方式進行回收,這些在設計階段都應予以盡可能周全的考慮,以尋找對環境最友好、最經濟的生產方法。循環經濟的“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也就是實現“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經濟—生態聯動效果的基本途徑。事實上,近年我國有些工業企業和農村養殖業通過引進循環經濟模式,延伸了產業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我國生態環境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行,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日益凸顯,土地、水、礦產、大氣、生物等資源的嚴重稀缺都已經敲響了警鐘。然而,我國許多地方的經濟發展仍未擺脫線性模式。線性、單向性生產方式的主要特點一是盲目開采資源,二是任意排放廢料,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廢料,產品消費后又被當作無用垃圾丟棄,有的甚至連末端處理都沒有做到。特別是一些落后地方的支柱企業是污染大戶,生產中的“三廢”(廢氣、廢水、廢渣)和生活垃圾嚴重污染了生存環境,導致近年“血鉛”等污染事件屢有見聞,2011年引起大規模抗議的就有云南曲靖鉻渣事件、江蘇海寧晶科能源污染事件,后者更堪稱新能源走老路的典型。另外,我國絕大多數城市尚未實行垃圾分類,大量垃圾只能用填埋方式進行處理,許多地方甚至已經“垃圾圍城”;而垃圾焚燒要求嚴格的技術條件,如果達不到則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污染。我國礦產資源的平均回收率只有30%(比發達國家要低20%以上),每年約500萬噸廢鋼鐵、200萬噸廢有色金屬、1400萬噸廢紙沒有回收利用;可回收但沒有回收的再生資源達到300億元以上。[23]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的重要體現,是根據我國國情和可持續發展要求作出的必然選擇。否則,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承受,經濟難以持續。面對日益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循環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實現形式,科學技術越發達,減少廢料和廢料再利用、資源化的功能也就越合而為一,因此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創新支撐可持續發展。德國將原來直接排入下水道的乳下腳(乳清)通過酶分解為可用于驅動柴油發電機的新產品,與菜籽油相比,這種產品不需要任何化肥和耕地,不存在季節性限制,成本也相對低廉。[24]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絕非類似地溝油的惡劣循環。

三、生產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

如所周知,馬克思把剩余價值生產分為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把資本擴大再生產分為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和內涵式擴大再生產;他還特別注意到農業生產的粗放與集約經營問題。粗放型生產方式,如美國西部的土壤表層積累了許多易溶解的植物養料,只須粗放耕作就能長期獲得收成。但是,“這種粗放耕作的可能性,自然會或快或慢地消失,新土地越肥沃,消失得越慢;它的產品出口得越多,消失得越快”[25]。這就要求“實行集約化耕作”,也就是在同樣的土地上連續投資,對土地進行改良和養護,“這種改良通過各種方法來改變土地的物理性質,部分地也改變土地的化學性質,這是要花費資本的,可以看作是把資本并入土地,——幾乎可以說,就是使一塊位于一定的有限的地段上的土地,擁有另一塊位于別的地段(往往就在鄰近)上的土地所天然具備的那種屬性”[26]。在馬克思看來,生產逐年擴大是由于兩個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產的資本不斷增長;第二,由于資本使用的效率不斷提高”[27],前者即粗放型(外延式)增長,后者是集約型(內涵式)增長,是通過改進生產條件(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和改善企業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創造超額利潤。資本的生產效率具體表現在生產資料的效益上,生產效率(益)的提高推動著產業進步和經濟轉型。

由于我國原有的資源稟賦就比較差,人均資源占有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伴隨著經濟高速增長,資源消耗速度相當驚人,并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從1990年到2002年,我國鋼鐵、化工、電力、有色金屬等8個行業單位平均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0%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世界先進水平低15%-25%,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比世界先進水平低約20%,單位建筑采暖能耗也比世界先進水平高2-3倍。[28]我國能源利用率僅為33%(比發達國家低約10%);我國每創造1美元經濟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分別是美國、德國和日本的4.3倍、7.7倍和11.5倍。[29]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主要偏重數量擴張,追求增長速度,而忽視了經濟效益和質量,基本上仍屬于粗放型發展,越來越嚴峻的資源環境約束和國際輿論壓力迫使我們必須盡快向集約型發展轉型。

應該看到,經濟開放對發展方式具有雙重效應:既可以促進發展方式的集約化轉變,也可能進一步擴大粗放型生產。一方面,激烈的國際競爭要求本國經濟轉向集約化增長,但如果外部競爭力過于強大,本國經濟被逼得不得不退出某個生產領域,這是被動的退出。另外還有一種主動的退出,過去一個時期,我國大量廉價出口稀土,美國等國干脆退出本國的稀土開采業,轉而從中國進口,這種主動退出對于保護美國的不可再生資源當然比較有利。另一方面,更大的出口市場和“有水快流”的粗放做法勢必加快資源枯竭的速度。我國原來的稀土資源儲量占世界比重超過40%,各地紛紛加快開采,競相壓價出口,2005年我國稀土出口量比1990年擴大了近10倍,平均價格卻只有1990年的一半。美國的稀土儲量約占世界的13%,其產量卻幾乎為零,已連續十余年從中國進口稀土。全球稀土市場所需的90%由我國供應,而我國的粗放型稀土開采又導致驚人的浪費。[30]2005年我國探明的稀土總量為8731萬噸,美國地質資源局勘探顯示,至2010年中國稀土儲量只有5500萬噸。[31]

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最重要的是要放棄速度偏好,著力提高資源使用效益,謀求“又好又快”的發展。首先,必須依靠市場機制決定資源價格。“原料的價格對產品價格的影響,比固定資本的價格對產品價格的影響要大得多。”[32]一般說來,原料價格受到資源的稀缺度、供求關系和環境外部成本的影響,稀缺資源的價格和供不應求的資源價格都會上升,而且資源開采提煉中產生的環境負效應也應計入資源價格。只有當原料價格足夠高時,人們才會產生開發節約資源的技術和生產工藝的積極性,也才會重視廢料的利用,促使循環經濟轉動起來。因此,許多國家為了保護資源,采取提高資源稅的辦法來調節資源價格。我國1978年至2002年各生產要素價格一直處于停滯狀態。國內水價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工業用地幾至零地價(2009年工業用地價格為749元/平方米);資源稅在總稅收中的比例從1994的0.9%(占GDP的0.09%)到2008年降為0.53%(占GDP的0.08%)。[33]過低的資源價格使企業輕易獲得“要素紅利”,就不想在節約資源方面下功夫;而破壞環境又缺乏有效的監管,懲罰的力度也微不足道,企業卻由此獲得了“環境紅利”。要素成本和環境成本的被低估,乃是我國出口產品價格低廉的一個重要原因,實際上還等于為進口國送去了“生態紅利”[34]。直到2003年以后我國資源價格開始上升;2010年新疆實行資源稅改革,2011年國務院要求將資源稅改革推向全國。

其次,加大科技的開發和利用。科學技術改進了機器質量和生產工藝,比較充分地利用了原料,減少了廢料;而原料的質量部分地取決于它“在進入制造廠以前所經歷的過程的發達程度”[35]。在生產過程中,還需要清潔生產和納入循環經濟軌道。“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36]大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運用,為實現循環經濟提供了技術可能性。技術選擇應當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無論我們提議使用一種新能源,一種新材料,或一種新的化工產品,我們都必須確定它將怎樣改變我們賴以生存的微妙的生態平衡,而且我們必須預測它們對遙遠的未來和遠方可能產生的間接影響”[37]。只有充分發揮科技的作用,才能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四、從經濟平衡到經濟—生態平衡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和未來社會生產的分析還提出了重要的平衡思想。

兩大部類生產的平衡。其中包括各部類之間和內部的平衡,生產與消費的平衡,涉及各類產品的價值補償和實現,以及各類產品的物質補償。如果經濟失去平衡,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對于資源來說,如果只顧消耗而不顧循環利用,資源的不可再生性難以獲得必要的補償,生態失去了平衡,出現“物質變換的斷裂”,就會爆發生態危機。

人口與自然的平衡。馬克思關于人口過剩問題的分析大都與資本過剩相關聯,是一種相對人口過剩。如果說,馬爾薩斯將人口規律描繪為人類存在一般的超歷史規則,同等地適用于所有社會類型,并且只表現出一種形式。[38]馬克思則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發展著的生產力與人口相比是驚人巨大的,它只是受制于資本的價值增值條件。[39]恩格斯也認為在人口、土地(自然)之外還有第三個要素,即科學,“科學發展的速度至少也是與人口增長的速度一樣的”[40]。因此,一方面,“人類支配的生產力是無法估量的。資本、勞動和科學的應用,可以使土地的生產能力無限地提高”[41]。另一方面,對于人自身的增長限制,“共產主義社會中的人們自己會決定,是否應當為此采取某種措施,在什么時候,用什么辦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樣的措施”[42]。問題是,無論科學技術如何強大,它總要受制于自然條件;我們也不可能坐等共產主義社會來臨再來控制人口,必須立刻進行社會主義改革來教育群眾,“才能夠從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43]。包括我國迄今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就是人與自然的不平衡迫使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就必須控制人口。

經濟利益和生態利益的代際平衡。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44]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是人類世代傳承的過程,自然不屬于任何人,人們“應當作為好家長把經過改良的土地傳給后代”[45]。但很遺憾,“文明和產業的整個發展,對森林的破壞從來就起很大作用。對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對森林的護養和生產所起的作用則微乎其微”[46]。世界上不可再生資源存量有限,而根據歷史經驗,資源利用率的提高將更加促使資源消耗,當代人不能借口相信后代人的聰明智慧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預留必要的資源儲備和生態環境。

我國經濟的不平衡也加劇了人與自然的失衡。一是我國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工業,工業產能過剩而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供給不足。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和企業所占比重過高,工業主要依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高消耗,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世界知名品牌,特別是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均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二是工業結構偏“重”。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解決了工業基礎問題,但也形成了重積累輕消費的基本格局。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逐漸趨“輕”,但進入21世紀,我國產業結構又開始了新一輪趨“重”,直接導致我國能源資源消耗過快。三是經濟增長速度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平衡,我國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耗能產業推動,出現了GDP、能耗和污染三同步的高增長,增長速度與節能效率存在尖銳矛盾。四是資源環境開發和保護的不平衡,我國有些地方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往往遏制不住粗放式的投資沖動,更傾向于靠較低的環境門檻來吸引資本、開發資源,而這些行為通常又是以“效率優先”或“先開發、后治理(或保護)”名義進行的,進而導致了邊治理邊破壞,治理速度跟不上破壞速度的情況。

發展方式轉型要求建立與生態承載力相適應的產業結構,每個地方都應當根據當地的資源稟賦確定適合產業,同時還應考慮本地產業發展的適度性,包括對周邊地區或流域的可能影響;生態脆弱地區的開發更要謹慎從事,以保證自然生態的休養生息。在調整地方產業結構的同時,還可以利用自然生態服務產生經濟效益,實現經濟效益和保護環境的共贏。浙江安吉地區在1980年代曾經是太湖流域的一個污染源,后來實現了竹產業調整,開發出各種系列的竹產品,現已經成為著名的“竹鄉”,還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有利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休閑業,成為附近大城市居民的度假勝地。

人們注意到,“績效經濟”(performance economy)為當今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理念。績效經濟是知識密集并且實現資源投入與經濟產出相脫鉤的經濟形態,它致力于從“正確地做事”(do things right,如循環經濟)轉變為“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衡量績效經濟的標準:一是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創造經濟財富和實現經濟增長,這與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原則相一致;二是以最少的資源消耗來創造當地就業機會;三是推動消費者和企業共同轉向產品服務壽命的績效和質量責任,延長耐用品(如基礎設施、飛機、汽車、船舶、建筑物、機械設備)的服務壽命,這就相當于以勞動力替代能源和物資的功能服務經濟(functional service economy)或功能經濟。[47]進而要求產業結構從制造業轉向制造業本身更多地開發服務功能。績效經濟既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碳排放,又創造了經濟財富和就業機會,比制造活動本身創造了更多更豐富的價值,這是一個更具有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的新經濟形態。

注釋:

①②④⑤⑦?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6、83、88、92、89、81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2頁編者注。

⑥[德]A.施密特:《馬克思的自然概念》,商務印書館,1988年,序言。

⑧?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9-580、587頁。

⑨見[美]阿蘭·蘭德爾:《資源經濟學——從經濟角度對自然資源和環境政策的探討》,商務印書館,1989年,第6-7頁。

⑩??[25][36][32][35][36][39][45]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78、928-929、919、756-757、760和843-844、123、118、115、296、878頁。

?[40][41][4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82、77、544-545頁。

?[42][4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4-385、642、642頁。

?[英]奧蒂主編:《資源富足與經濟發展》,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78頁。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22頁。

?[46]馬克思:《資本論》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67、272頁。

?[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75-176頁。

[21][美]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294頁。

[2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6-647頁。

[23][28]燕乃玲、朱遠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103-104頁。

[24][47][瑞士]瓦爾特·施塔爾:《績效經濟》,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年,第120、3-6頁。

[2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98頁。

[29][33]徐洪才主編:《工資、匯率與順差:中國經濟再平衡路徑選擇》,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143、144頁。

[30]李長久:《中國稀土儲量僅夠用15年日本大量進口存量被曝可用50年》,《經濟參考報》2011年2月10日。

[31]梁倩:《中國稀土儲量5年下降37% 價格飛漲超越“黃金”》,《經濟參考報》2011年9月16日。

[37][美]阿爾溫·托夫勒:《未來的震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86頁。

[38][意]馬塞羅·默斯托主編:《馬克思的<大綱>——<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50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45頁。

猜你喜歡
馬克思資源經濟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資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色综合狠狠操|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亚洲天堂久久新|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亚洲va视频|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色亚洲成人| 毛片免费网址|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色噜噜久久|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国产青青操|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午夜小视频在线|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伊人久综合|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亚洲欧洲综合|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福利一区在线| 激情乱人伦| 一级一级特黄女人精品毛片|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超碰色了色|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国产在线自揄拍揄视频网站|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一本大道在线一本久道|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久久精品|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亚洲无码91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9999在线视频| 国产流白浆视频|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亚洲黄色成人|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天天色|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日韩天堂网| 亚洲区一区|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日韩123欧美字幕|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欧美成人日韩|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色综合日本|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18在线播放|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