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英 陳麗紅 潘建英 姚芳 陸海燕 諸慧琴
(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715)
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PICC)是指從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的導管。從肘部或上臂的表淺靜脈置入,然后沿著靜脈的走向前行,導管最終被送到接近心臟的大血管處。PICC具有長期、安全、無痛的特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尤其適用于長期靜脈治療及輸注高滲性、有刺激性藥物的患者。許多患者在化療間歇期需帶PICC出院,出院后的導管維護效果直接影響到PICC的使用壽命,乃至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安全性[1-3]。因此出院后的管道護理顯得尤為重要。現就居家患者PICC管路維護作綜述。
關于PICC門診的設置地點,要求有獨立診室、環境整潔、布局合理,設立在靜脈輸液區附近更合適,可根據置管患者量和護士的人力酌情安排開診時間[4]。范愛飛等[5]認為,PICC護理門診要求診室光線充足、通風良好、設施齊備,可參照門診手術室與換藥室的要求進行布局,嚴格做好物品與空氣的消毒隔離,預防感染。
宋葵等[6]提出,由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進行PICC穿刺操作和導管的日常維護是護理工作發展的需求。PICC穿刺操作應由取得PICC資格的專職護士進行,對更換敷料的護士進行專題培訓并考核。經過PICC專門培訓和長期臨床訓練的護士,能有效評估管路相關并發癥的早期癥狀并及時、正確處置[7]。取得PICC證書的護士對穿刺部位并發癥的護理能力遠遠高于無證書的護士。張莉等[9]研究結果顯示,由專人進行PICC維護對降低并發癥發生、提高患者滿意度方面明顯優于多人輪流護理。對PICC護士進行多學科相關知識培訓,有助于增強專業護理技能,是提高PICC護理質量、減少PICC并發癥發生的必要措施[10]。
社區患者PICC管路維護可選擇附近醫院PICC門診、就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私人診所、家庭護士上門服務等[11]。趙力群等[7]的調查結果顯示:居家患者PICC管路維護主要有兩種方法,去周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者回穿刺的醫院進行維護。
主要是局部消毒、更換接頭、沖洗導管、更換敷料及健康教育等,每周1次,以延長PICC的使用壽命,預防置管并發癥的發生,保證治療效果[12]。
對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很重要,包括為每位患者發放維護手冊,并在維護時給予強化教育。強調避免持重鍛煉、盆浴、泡浴;每7 d對導管維護1次;教會患者觀察異常情況,知道什么時候要來醫院處理等[13]。廖小玲等[14]通過實施規范化健康教育,鼓勵患者學會自我護理,有效減少了留置PICC管路并發癥的發生。
趙力群等[7]調查顯示:患者出院后管路維護的依從性下降。通過護士主動服務,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可減輕患者的焦慮、恐懼心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信心,促使患者定期主動進行管路維護。還可組織居家PICC患者相互交流,經驗分享,互相督促,對提高居家PICC患者管路維護的依從性起到很好的效果[15]。
帶管期間洗臉、看報紙、進餐等日常活動可照常進行,但需保持導管處清潔干燥,避免做反復彎曲手臂的動作;每7 d管路維護1次并做好記錄,保護好導管外露部分,以免損傷導管或將導管拉出體外[8];患者沐浴時,用保鮮膜將置管側肢體纏繞2~3周將導管包裹嚴密,用保鮮膜包裹范圍要超過貼膜上下邊界10 cm以防進水,只能淋浴。浴后檢查敷料有無浸濕,如有浸濕立即更換敷料[16]。
對于帶管出院的居家患者,PICC維護不當會導致很多并發癥:管路堵塞(最常見)、感染、移位、脫出、靜脈血栓形成等[17]。周勝蘭等對12例出院帶PICC患者社區維護研究顯示:除1例因洗浴不當致局部感染外,均未發生導管堵塞、脫落、機械性靜脈炎等并發癥,社區PICC管路維護是安全可行的。臨床護理人員在患者行PICC穿刺前的評估、健康宣教和置管后的維護對預防置管并發癥具有重要意義[18]。
目前大多數醫院沒有PICC專科門診,因此該項護理尚未全面開展,也不是患者周圍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有能力提供相關護理[19]。喬美珍等[20]研究顯示,目前PICC護理門診主要集中在大醫院,而需要PICC維護的患者居住分散,地域分布不均,難以滿足患者需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缺乏PICC維護專業護理人員,技術水平有限,阻礙該項工作在社區的開展。患者仍然需要到大醫院門診,對社區醫護人員的能力表示懷疑。
趙力群等[7]采用自制問卷對108例社區居家PICC患者的管路維護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很少到醫院置管維護的患者占9.25%,偶爾去的占27.78%。分析其原因:經濟問題占33.33%,病重無力占22.22%,7.40%的患者認知度差。張金桃等[21]研究發現,患者及家屬對PICC置管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恐懼,擔心日常生活受到限制及因護理不當致并發癥發生。吳冬冰等[22]研究結果顯示:影響患者導管維護依從性的因素有健康知識缺乏、經濟原因、交通不便、年齡大、文化程度偏低等。
隨著PICC技術的開展,出院帶管患者日益增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PICC專科護理門診勢在必行[23],而如何規范社區PICC管路維護工作的開展,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
[1] 范愛飛, 李九琴, 丁小容, 等. PICC門診帶管患者常見護理問題原因分析與處理[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0, 29(5):786-788.
[2] 段培蓓, 梅思娟, 張園園. 金黃散外敷PICC所致機械性靜脈炎的預防和治療效果觀察[J]. 護理學報, 2008, 15(4):71-73.
[3] 張照莉, 阮健, 蔡華榮. 流程護理在PICC管理中的應用[J]. 護士進修雜志, 2009, 24(3): 214-216.
[4] 李蓉梅, 袁玲, 陳湘玉, 等. 靜脈輸液導管護理門診的建立與實踐[J]. 護理學報, 2010, 17(1): 32-34.
[5] 范愛飛, 喻篤霞, 丁小容. PICC護理門診開展工作現狀及展望[J]. 護理學報, 2011, 18(10): 17-19.
[6] 宋葵, 戴雪松. PICC在腫瘤患者應用中的護理問題與對策[J]. 中華護理雜志, 2007, 42(8): 742-744.
[7] 趙力群, 趙憶文. 居家PICC患者管路維護現狀調查分析與對策[J]. 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13): 1222-1223.
[8] 范力明, 董美媛. 對基層醫院門診護士經皮外周靜脈中心置管維護的培訓與體會[J]. 中國鄉村醫藥雜志, 2012,19(2): 81-82.
[9] 張莉, 畢良群, 呂世麗, 等. 專人維護PICC的效果觀察[J]. 護理學報, 2011, 18(5): 49-50.
[10] 張玲玲, 朱建英, 錢火紅, 等. PICC護士的培養[J]. 護理學報, 2008, 15(5): 8-10.
[11] 趙林芳. 國內外輸液小組與PICC管理研究進展[J]. 中國護理管理, 2009, 9(2): 5-9.
[12] 薛嵋, 陸箴琦, 胡振娟, 等. 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插管門診的建立與管理[J]. 上海護理, 2008, 8(2): 82-84.
[13] 金曉燕, 么莉, 尚少梅, 等. PICC置管后日常護理實施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 2009, 9(2): 19-21.
[14] 廖小玲, 楊麗莎. 規范化健康教育在腫瘤患者PICC置管及圍管期的應用效果觀察[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09, 6(7):118-120.
[15] 陳建紅. 在基層醫院開設PICC護理門診的體會[J]. 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14): 335-336.
[16] 徐曉梅. 肝移植患者應用PICC發生異常現象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 天津護理, 2010, 18(1): 23-24.
[17] 劉遠玲, 潘玉琴, 張秋蓉. 癌癥患者PICC帶管出院后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 護理學報, 2008, 15(10): 80-81.
[18] 藍珍. PICC置管護理新進展[J]. 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 33(4): 537-538.
[19] 張曉蓉, 李賽蘭, 龔寶珠. 腫瘤病人攜帶PICC的健康教育[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07, 3(4): 30-31, 34.
[20] 喬美珍, 楊益群, 熊威, 等. PICC維護技術在基層社區醫院推廣應用的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11, 26(19): 1759-1760.
[21] 張金桃, 劉翠容, 黃曉艷, 等. PICC維護技能的重點環節管理措施[J]. 當代醫學, 2010, 16(31): 136-137.
[22] 吳冬冰, 陳岱佳, 林金香, 等. PICC帶管出院患者導管維護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 臨床護理雜志, 2008,7(5): 9-10.
[23] 吳潔麗, 成守珍, 胡麗莖, 等. PICC專科護理門診的開設[J]. 中外醫學研究, 2011, 9(2): 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