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買護膚品最忌諱的就是買到“不適合”自己膚質、膚況的產品,不僅“瘦”了荷包,使用后的效果也未改善,還可能衍生出新的問題。化妝品全成分標識已經實施2年多,僅除了透過成分表可以看到所訴求的效果有沒有“有效成分”作為支持外,這真的就表示產品的功效了嗎?
【解讀化妝品成分表】2010年6月17日國家規定,化妝品外包裝必須有化妝品配方全成分名稱,成分名稱應按添加量降序列出,當加入量小于1%時,才可以任意排序。而且,成分表所標示的成分必須符合INCI(國際專業命名化妝品原料)名稱,例如:維生素C必須寫成“抗壞血酸”、維生素原B5則是“泛醇”、Q10是“泛醌”。
【認識全成分標識規則】
1.化妝品成分表的標識必須真實呈現配方中的各種原料,不得隱瞞或者不實標識。2.成分標識的成分表中, 加入量大于1% 的成分名稱應按加入量由多到少排列。排位越靠前, 表明這個成分在該化妝品中占的含量越高,1%以下則可以任意排序。3.化妝品添加某種原料時,可能會帶入原料中某些雜質(萃取所殘留等),這些微量雜質的存在不影響安全和使用時,是不必標注的。如甘油(Glycerol)會夾雜小于0.05%的二甘醇,在產品中含量極少,不能發揮其效果,無需標注。4.所標識的成分必須采用《化妝品成分國際命名(INCI)中文譯名》中的成分名稱。若國際命名INCI中沒有覆蓋的名稱,可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藥典的名稱、化學名稱或植物學名稱。5.化妝品成分表必須標識在銷售包裝盒上。
【這些化學品成分安全嗎】
對于不具有化學專業背景的消費者來說,看到成分欄一堆化學名稱,不禁寒毛卓豎。以科學的角度來看,任何化學成分安全與危險都是相對的,即便是水,如果不恰當得用,照樣對人有害呢。化妝品中的成分其安全性與其使用量、使用方式、使用部位、以及化妝品中的成分配伍都緊密相關,為了保護消費者,世界各國(包括我國)都制定了嚴格的法規來管理化妝品的成分,我國化妝品行政主管部門在《化妝品衛生規范》中發布了化妝品中的禁用成分表,還規定了限用成分的使用濃度限量、規定的使用目的或相關的警示用語等,從多角度確保了化妝品的安全性。
【小心陷入“成分漩渦”】
成分越前面代表其越重要性嗎?在配方中也許是,但在肌膚上并不一定。譬如, 水是大多數化妝品中最常使用的“溶劑”, 多數情況下含量最高, 所以它一般在成分列表的靠前的位置,但不能認為水多,就很保濕或買一瓶水而已;次之的甘油、丁二醇等,都是常用的溶劑, 它們除了基本的保濕(幫助肌膚抓水、保水、和防止產品干涸)作用以外,更多的是幫助分散和溶解化妝品中的有效成分,促進經皮吸收。
當然,更多人則是關心所謂“活性成分”的濃度,在成分表中排名越前,代表其濃度高,若是排在防腐劑(1%以下)后面,則認為是營銷訴求,不具實際意義的。
從科學的配方角度來看,他們的道理是相通的。護膚品是個嚴謹的科學結晶,絕大多數活性成分在原料制作商端都以實驗來證實該添加多少比例濃度則達到效果,所給的原料都有“建議用量”標準,例如尿囊素添加0.2-0.5%就有明顯的抗炎效果了,這時候看到它排在成分表最末端;而若宣稱以氨甲環酸(2-3%最佳)為主的美白產品,其排名在最末端(防腐劑之后),那效果可能不如人意。
通過閱讀生硬的成分表來預測效果,是有些“不切實際”的,畢竟你不了解產品配伍禁忌、復方原料對其它活性成分的影響、原料在未生產之前“囤”了多久等。我們唯一可以做到的是信任信譽優良的品牌,購買品牌強項之產品,且不能不切實際的認為以超地價位購買的產品能帶給您非凡的美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