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想必沒有幾個人不知道,大家?guī)缀跏且恢碌卣J為:無論做什么事情,興趣都是極為重要的,如果一個人對他所做的事情沒有什么興趣,那么效果如何,可想而知。閱讀亦不例外,所以總有人說,閱讀應當憑興趣進行,不喜歡、不感興趣的書就不必勉強自己去讀。
聽起來,這些觀點似乎不無道理,然而筆者以自身的經歷,回過頭來看,卻還是覺得,興趣有時也并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并不是左右成敗的關鍵因素。就像閱讀,許多時候,閱讀未必全憑興趣。
筆者是一個十足的書迷,甚至可以說是書蟲,家里到處堆放的都是書,各種各樣的都有,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文學書籍與歷史著作。這么多的書,要讓你都很感興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讀什么書,先讀哪一本,然后讀哪一本,就不一定全憑興趣進行,有時全靠自己的意志堅持執(zhí)行。在我讀的書中,許多都是依靠自己的計劃與意志乃至毅力堅持讀下去的。我先給自己列出一個讀書計劃,然后,在計劃中把要讀的書的名稱羅列出來,排在最前面的就先讀,排在后面的后讀。我從不打亂自己的計劃。有人可能要說,這樣讀書不是很苦嗎?確實挺苦的,比如有的書,在自己的計劃中,排在第一,那么我就得先讀這本書,不讀完這本書,我就不去讀別的書。看起來,這樣的讀書似乎有點殘酷,其實非常有用,于我也非常受益。大學畢業(yè)后我便一直按照這種計劃進行,年初列好,然后一本一本地讀下去,絕對不改變計劃。畢業(yè)后的第一年,我列出了一個長長的書單,實際上,我沒有能夠完成。但是我還是按照計劃在進行。比如排在第一的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當時我讀的時候,說實在話,覺得很吃力,因為要記的人名很多,而且里面幾乎全與戰(zhàn)役有關,看起來,沒有武俠小說那般舒暢;但我沒有退縮,而是堅持看下去。開始一天只看五六頁,后來,慢慢地就看進去了,直到看完全書。接著我又讀排在第二的《水滸傳》。讀完了四大名著,我再讀下面的書。有的書,我就這樣讀完了四五遍,雖然有的書第一遍讀的時候感覺不好,但當自己讀完幾遍后,還是慢慢地喜歡上了它們。
這樣讀書表面看來挺笨的,而且有點機械,更與別人提倡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觀點不太一致,然而我還是一如既往、毫不猶豫地堅持了下來。時至如今,我因這樣的讀書而受益匪淺,樂在其中。我并不是想說我的這種讀書觀點與讀書方法有多么高明,我只是覺得,其實閱讀未必全憑興趣,只要你的閱讀觀點與方法適合自己,就可以堅持下去,因為它終將使你從中得到收獲。
(選自《 中華讀書報 》2013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