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師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從讀、問兩方面著手,閱讀過程中要注重情感滲透,真正讓學生在積極、自主、合作的探究學習中學到知識,受到陶冶。
[關鍵詞]文言文;朗讀;設問
[作者簡介]邱 俊(1981-),女,江西萬載人,萬載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
文言文,言辭優美,韻味雋永,為中華民族古典文化之瑰寶。然而古人表達跟現代人完全不一樣:古文中經常出現“之、乎、者、也、而、其、以”等這類虛詞,古漢語語匯還以單音節詞居多,許多語意發展到現在已經“面目全非”,古人寫文章還不用標點符號,現在閱讀的文言文都是后人劃分了句讀……現在誰也不像古人那樣寫文章、說話了,也已經全然失去說古語、寫古文的環境了。失去了這個環境,學生學習文言文顯得尤為困難, 文言文教學要取得成功,首先要讀好文言文。
一、讀是基礎
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這樣提出文言文朗讀要求:“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讀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讀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其實,這只是讀好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朗讀語速的快慢,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換氣、間歇與銜接,音調的高低,語氣的輕重,情感的處理,都值得琢磨玩味。當然,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的朗讀是謂上乘。絕妙的朗讀是可以傳達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的意義不是一時半會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在老師不斷地范讀,學生不斷地跟讀、練讀、個性讀的過程中逐步感知、體會、領悟得來的,所以,教師不僅要做到自己讀好,教師在范讀之前必須對文中蘊藏的意義,朗讀文章的語氣、語調有充分的領悟,教師還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根據文章的風格,加以適合的背景音樂,配以恰當的投影圖畫,努力地在自己一舉手、一投足的肢體語言中通過誦讀體現文章的風格,這樣,一種生動有趣的讀書情境無形中便已創設。教師有意義的范讀將會是文言文教學成功的一半。此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讀好,可以著重讓學生模仿讀。在模仿中進一步獲取語感,在有歌、有曲、有圖、有畫、有詩、有賦的欣賞氛圍中,讓學生陶冶情操,體會文學的韻味。
二、問是關鍵
1.問要設得好,設得巧
提問要使學生不由不發,不能不發,發而后快并隨之迸發思維的火花,產生情感共鳴。一節課的多個問題要有一個明確的指向,具體說可以是一個知識點、一個主題、一種情懷……比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詩歌《涉江采芙蓉》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1.讀課文,把握詩歌的情感變化(參考答案:歡快、失落、無奈、憂傷)。2.聯系我們曾學過的詩歌,想想芙蓉(荷花、蓮)這個意象的深意(參考答案:情感的品質高潔)。3.詩歌以“終老”結語,可以看出怎樣的感情傾向(參考答案:情感堅貞、真摯、深厚)。4.說說詩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男子還是一個女子談談你的觀點和依據(參考答案:不管抒情主人公性別如何,身份如何,就在我們無限的想象中,我們發現:人類的感情是共通的,或別離,或失意,或憂傷,或執著)。在這首文言詩歌中,教師緊緊圍繞著一“情”字設問,有吟誦,有理解,有合作,有探究,有拓展,一堂文言詩歌教學,問題的巧妙,不在面面俱到,只求一課一得。
2.教師提出的問題應具有情感啟發意義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激發情感必須披文入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傳遞出來的感情,教師應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的心弦,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記得有一位教師在講《五人墓碑記》時用反問句、排比句對五人“激于義”的精神熱情稱頌,還配以激昂的音樂,以此調動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竟為五烈士的大義凜然潸然淚下。可見,通過問題對學生進行情感啟發是多么重要。
3.設置問題時,還要考慮到問題的梯度
多個問題要先易后難,學生遇到難題時教師要適時幫助學生掃除障礙,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時教師要給予積極的點評。當然,本文中的問并不是一個平面的過程,問的同時要讀,要想。讀、問、想、背相結合,應是文言文教學較高的境界。
吟讀、巧問、細想、背誦應是師生努力追求的教學過程。穿越時空與古代志士、仁人、賢者、智者對話。把歷史文化的積淀化為師生自身人文素養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應是人人渴求的,希望把這種渴求變成教學中讀好、問好的美麗亮點。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