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中寫作資源無處不在。教師要巧用教材,進行仿寫;活用教材,進行改寫;挖掘教材,進行續寫;拓展教材,展開想象;品味教材,暢談體會,讓課堂充滿活力。
[關鍵詞]語文;課程;寫作
教學中,教師要仔細品味新教材,不僅要關注每一單元后的習作練習,還要大力挖掘教材中隱含的作文教學材料,適時利用教材的空間,與時俱進地處理教材,善于根據教材的特點組織教學,讀寫結合,隨時進行小練筆,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一、巧用教材,進行仿寫
教師在教學時可精心設計小練筆,讓課文與生活掛起鉤來,使學生有內容可寫,有樣子可仿,消除畏難心理,在遷移性的練習中加以借鑒。如三年級下冊的練習2里有一首兒童詩:“太陽給月亮寫信……月亮給太陽寫信……”學生在學這首詩的時候,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紛紛躍躍欲試也想做一回小詩人,筆者便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并布置仿寫。第二天孩子交上來的作業讓筆者大吃一驚:“魚兒給飛鳥寫信,鋪開大海無邊的信紙,用藍幽幽的海水,寫下清涼的問候,奔騰的浪濤,是問候開出的花朵。飛鳥給魚兒寫信,鋪開天空晴朗的信紙,用輕飄飄的微風,寫下思念的問候,變幻的白云,是問候開出的花朵……”
二、活用教材,進行改寫
改寫,就是通過合理想象,改變對原有古詩或課文的寫法。古典詩詞內涵豐富、語言精練,古詩教學中,要讓學生進一步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把古詩改寫成記敘文無疑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如將《清平樂·村居》一詞改成記敘文的教學中,教師可注意指導學生借助課文插圖大膽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景象,運用描寫、敘述、對話、抒情等手法,對翁媼及三個兒子的語言、動作、神態進行細致刻畫。學生根據指導,再現了一幅清新秀麗、恬靜悠閑的農村生活畫面。學生從改寫中既真正領略了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領悟了詩人的感情,同時也將祖國語言文字中最精華的部分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三、挖掘教材,進行續寫
有些課文在結尾處戛然而止,余味無窮,言雖盡而意不盡,給人留下了遐想和思考的余地,這就為教師引導學生想象提供了條件。我們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將課文思路延伸下去,通過續編故事的形式,去捕捉這“不盡人意”。續編的故事既要合情合理又要精彩引人,就必須仔細閱讀原文,學習原文的表現手法。 如寓言《濫竽充數》結尾處:“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雖然只有一句,卻意味綿長,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筆者就引導學生想象:南郭先生逃走了以后會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南郭先生逃走以后”為題續寫。學生們進行了大膽的想象:有的寫南郭先生去拜訪名師學藝,苦練吹竽又重返皇宮;有的寫他仍不思悔改,繼續招搖撞騙,最后罪有應得受到懲罰;有的寫南郭先生在逃亡的途中無意間跌入時空隧道來到了現代,由此發生了一系列妙趣橫生的故事……
四、拓展教材,展開想象
教材中有涉及宇宙、海洋、生命奧秘等內容的課文 ,學完后應該讓學生展開豐富想象,創造性說說、寫寫。《飛向月球》記敘的是宇宙員飛上月球登上月球的經過,告訴人們月球很有開發價值。學完課文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從課外書籍、電影、電視上了解到的有關知識,大膽設想50年后月球的變化。學生無拘無束,暢所欲言,設想新奇而又合理,熱愛科學、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大增,表達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學完《訪問環保專家方博士》,學生們都意識到了水資源的匱乏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認識到了保護環境要從自己做起,要從現在做起。教師還可組織大家寫《當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瓶水》《地球哭了》等一系列環保作文,學生在暢想的過程中將神話、童話融為一體,既鍛煉了寫作能力,思想上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
五、品味教材,暢談體會
蘇教版小語教材選編了一些蘊含著人生哲理的課文,教學時如果空講道理,小學生是無法理解透徹的,我們便抓住事件或人物行為中值得思考、發人深省之處,啟發學生聯系實際,暢談體會,發表看法,收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例如《最大的麥穗》教學時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實際或熟悉的人和事的實際領悟要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而錯失良機的道理;又如,《學會合作》最后一課時要求學生以“我這樣與別人合作”為題交流心得,加深了對“只有學會與別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理解。
除了以上列舉的這些方式,還可以擴寫、縮寫等,當然,寫的訓練要適時、適度,真正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為此,我們教師必須深入解讀教材、把握教材、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