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通過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創新求異,方式多樣;帶著欣賞,巧妙評價;注重指導,傳授方法等途徑,讓學生想讀、樂讀、能讀,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感情,使語文教學變得更加生機勃勃,變得更富有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朗讀指導;創新;評價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在語言教學中的重要性。“讀”是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學生要在語文學習中“入門”,乃至“入室”,必須講求“讀”。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想讀、樂讀、能讀呢?這是值得我們所有語文教師長期探索和鉆研的問題。
一、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直觀、生動的事物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也最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才會對所讀的內容產生興趣,產生讀的欲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地運用一些多媒體、音 樂、圖片等方法來渲染課文情景。
例如,教授《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時,為了給學生營造良好的朗讀氛圍,我在網上給學生找了很多課文中所寫到的五光十色的紫藤蘿的圖片,在講到藤蘿的美時我便把收集到的這些圖片展示出來給學生看,他們不禁發出聲聲贊嘆——“太美了!”“簡直太美了!我真想親眼去看一看!”……這時候我便因勢利導“你們誰能通過朗讀來讓大家感受到紫藤蘿的美麗?”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盡情地抒發了自己內心對藤蘿的贊美之情。
再如,教授《白鷺》這篇課文時,郭沫若通過描寫白鷺釣魚、白鷺望哨等圖來表現白鷺被人忘卻的美。對此,我在進行了簡單的分析、點評之后,播放了輕音樂的伴奏,配之以幾幅白鷺的畫面,讓大家輕輕吟誦,盡情玩味,反復體會文字所蘊含的意義,并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進入美的遐思中。課堂內充滿了一種恬靜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諧的氣氛,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創新求異,方式多樣
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很多,如果能根據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形式、內容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體會情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例如,“范讀”可以教給學生朗讀技巧;“個別讀”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幫助;“分組讀”既可以培養競爭意識,又可以培養合作意識;“自由讀”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分角色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情趣……這些訓練方式經常運用,就可以讓學生在讀中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讓每一位學生都變得想讀、樂讀、能讀,并且能讀出感情,在加深對課文內容感悟的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例如,教授《再別康橋》這篇課文時,我在反復聽名家朗讀的基礎上,范讀了課文,在輕緩的音樂聲中我結束了詩歌的朗讀,學生沉浸于作者對母校的那一份眷戀之中,沉浸于那種淡淡的惆悵之中。然后我和學生明確了本首詩歌的節奏和重讀,簡單地賞析了詩歌,然后讓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中齊讀,學生在朗讀中進入了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更深入地體會了其中的思想感情。
再如,教授《呼蘭河傳(節選)》這篇課文時,其中有“我”和“祖父”的一段對話。我首先和學生辨別、賞析“我”的幾句話表現“我”的什么心情,明確“谷子”表現自豪之情;“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來你看。”表現委屈、憤憤不平之情;“這不是一樣嗎?”表現振振有詞、理直氣壯之情。而“祖父”則是通達、慈愛、尊重孩子天性的一位長者。然后開始分角色朗讀,老師讀旁白,女學生讀“我”的話,男學生讀“祖父”的話。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了“我”與“祖父”的關系,進一步地理解了“祖父”的形象。
三、帶著欣賞,巧妙評價
卡耐基曾說:“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美和鼓勵。”學生尤其喜歡贊揚和鼓勵。因此,教師應帶著欣賞的態度去聆聽和感受學生的每一次朗讀,讓他們體會到被賞識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但是對學生所出現的明顯的錯誤也不能一味地夸獎和稱贊,而應該很巧妙地找出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再委婉地提出值得改進的地方,這樣既成就了學生成功的愿望,又能使學生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心領神會。
例如,教授《沒有一棵小草自慚形穢》這篇課文時,一位女學生讀完“只有細長的兩三片葉子,纖細得如同嬰兒的睫毛。樹葉縫隙的陽光打在草葉的幾絲脈絡上,再落到地上,陽光變得如綠紗一樣飄浮了。”后,我這樣評價:“你的聲音,很好聽,很纖細,但是要注意重讀關鍵詞語,如‘細長、纖細、漂浮’等,適當停頓,從而讀出一定的感情。”
一位男學生讀完“小草昂然立著,我向它吐了一口氣,它就被吹得蜷曲了身子……何況我們萬物靈長的人類!”后,我這樣評價:“你讀出來了屬于男子漢的剛強,讓我感受到了小草的倔強、剛強。但是也應注意‘剛中有柔’,如‘快樂地抖動’就應該讀出小草的欣喜之情,語氣要歡快一些。‘我悲哀地發現’就應該放慢一些語速,讀出難過之情。”
四、注重指導,傳授方法
朗讀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要求學生發音清楚響亮,做到讀準字音,不添字,不丟字,不讀破詞句;要讀得連貫,節奏自然,不拖長音;在熟讀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讀,讀出不同的語調,讀出詞語之間、段落之間的停頓,并注意輕重緩急。
例如,可以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表達技巧。(1)重音技巧。重音包括詞重音和語句重音。詞重音是指多音節詞里那些重讀的音節,語句重音是指在朗讀時需要強調或突出的詞或短語甚至某個音節的重音。而重音的表達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重讀”。(2)停與連的技巧。停與連是指語流中聲音的中斷和延續性的連貫。朗讀中有時要換氣,就必須中斷、停頓。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文章在意思連貫、感情奔流時,又必須一氣呵成。(3)語氣的表達技巧。語氣雖然不是一種單純的表達技巧,而它通過有聲語言的“語”和帶有不同色彩、不同分量的氣息聲音的“氣”,來表達文章內在所具有的情和意。如,陳述句,語調要平緩;疑問句,語調一般較高;感嘆句,語調一般較低等。從表達的內容來說,語音長而緩,一般用于莊重、嚴肅、悲傷場合;語音短而急,一般用于表達驚訝、興奮、激動之情。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朗讀這個教學手段,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利于學生更快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有益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感情。當然,指導學生朗讀的途徑有很多,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探索和思考,語文教學就一定會變得更加生機勃勃,變得更富有靈性。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福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