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我們提倡男女平等很多年了,可將性別平等以法律形式予以確認,并對涉及性別平等的相關政策作出詳細規定,上升到法律層面,深圳市走在了全國前列。2013年1月1日,經過三年調研、論證,由深圳市人大正式表決通過的我國首部性別平等法規——《性別平等促進條例》正式實施。這部法規首次從法律上明確了性別平等的含義,建立了反對性別歧視的受理、救濟制度,并推行性別預算制度,確保男女兩性公平地分配資源。根據該法規,在招聘廣告中提出性別限制的,將會受到懲罰……法規的出臺可謂鼓舞人心,然而也有不少人關心:喊了多年男女平等,現實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現象仍比比皆是,一部地方法規的出臺能扭轉局面嗎?更有人直言,立法彰顯了社會進步,但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現實狀況已經到了不立法不足以解決問題的程度。下一步,解決問題的關鍵是落實。本期,就讓我們一起關注“性別平等立法”這個話題。
喊了很多年,男女仍然不平等
像許多兩地分居的夫妻一樣,涂玲玲懷孕后,夫妻倆面臨著一個艱難抉擇:誰放棄原來的工作到對方所在的城市與配偶會合。他們一個在北京,一個在深圳,都有穩定且待遇豐厚的工作,都是單位的骨干。涂玲玲沒懷孕的時候,兩人一南一北過著各自快樂的單身生活,倒也愜意。涂玲玲一懷孕,需要有人照顧,他們不得不考慮結束這種天各一方的生活。誰去誰從?涂玲玲充滿期待地等著丈夫表態。丈夫張正剛卻說:“別打我的主意,我剛升職,事業有基礎,老板還打算重用我呢,要不你來深圳?”涂玲玲可憐巴巴地求丈夫:“女人的工作難找,再說了,我非常喜歡這份工作,而且干得也不錯,馬上我要參加教導主任的競爭呢。還是你到北京來好不好?”兩人爭執不下,公公出面了,不容置疑地說:“自古以來都是夫唱婦隨,男人的事業要緊,還是兒媳婦到深圳吧!”涂玲玲不解,不是說男女平等嗎?為什么一定要夫唱婦隨呢?男人事業要緊,女人就不要事業了?她委屈地向娘家訴苦,卻遭到父親的批評:“這就是你的不是了。男女分工不一樣,男主外,女主內,天經地義。還是你辭了北京的工作去深圳吧!”
就這樣,涂玲玲依依不舍地辭了北京心愛的工作,跟丈夫去了深圳。到深圳后,因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她無奈地在家做起了家庭主婦。“男人養家糊口,女人料理家務,這樣才是和諧社會!”丈夫這樣勸她。涂玲玲納悶了:在中國早就提倡“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口號喊了那么多年,如今卻連受過高等教育的丈夫都還認為“男人養家糊口,女人料理家務”才是和諧社會,到底是為什么呢?
同樣感到不解的,還有多次應聘受挫的黃麗麗。黃麗麗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求學期間學習成績一直優異,年年拿獎學金,可大四那年,前來學校招聘的許多大企業都沒相中她,反而相中了比她遜色不少的男同學。她很不解,一位負責招聘的好心大姐告訴她:“一般單位還是偏向錄用男生,女生麻煩事兒多。”黃麗麗感到特別無奈,心想就連女人都說“女生麻煩事多”,看來這種觀念很有市場。
為了能夠找到工作,也為了出口氣,黃麗麗決定想辦法抓住招聘單位搞性別歧視的把柄,實在不行就告他們。于是,再次應聘時她悄悄帶了個微型錄音機,錄下了某大型企業招聘負責人這樣一段話:“你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但我們更傾向于要男生,如果你能帶一名優秀的男生過來,我們可以考慮錄用你。”黃麗麗沒能滿足對方的要求,當然也未被錄用,但她以對方搞“性別歧視”為由,將他們告到了當地人社局。
人社局認真核實了她提供的情況,但最終的處理結果是,責令那家招聘單位改正,并處以一定數額的罰款。黃麗麗盡管出了一口氣,但面臨的問題并未得到實質性解決。
與黃麗麗相比,梅梅的遭遇更讓她不解、憤怒甚至絕望。
梅梅認識丈夫華強時正值感情低迷期,匆匆結婚后才發現,丈夫是個控制欲非常強的人。他把妻子當成私有物品,梅梅下班回家晚一點,都得清清楚楚地說明理由,理由稍不充分就會遭到斥責。而且,梅梅做什么事都得請示丈夫,連過年給娘家送點禮品,也得由丈夫拿主意,哪怕多送一斤水果,都會受到指責甚至辱罵。婚后第四年,華強下崗了,性格變得更加暴躁,稍不順心就摔摔打打,還經常借酒消愁。第一次對梅梅實施家暴就是在這期間。當時兩人爭了兩句嘴,丈夫冷不防把一只酒瓶朝梅梅的腦袋扔來,幸虧她躲得快,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從那以后,丈夫稍不如意就對梅梅動手,有一次一拳打掉了她兩顆門牙。梅梅不想讓年幼的孩子失去父親,只能和著血淚往肚里咽。真正讓她下決心離婚的,最終還是孩子。有一次,孩子目睹媽媽挨打之后,睡到半夜突然從噩夢中驚醒,一臉恐懼的表情。梅梅意識到,充滿暴力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更為不利。可當她向丈夫提出離婚時,丈夫卻恐嚇她:“要離婚,我殺你全家!”離婚不成,家暴繼續。無奈之下,梅梅找到了市婦聯。婦聯一邊派人上門做工作,一邊聯系派出所出警。警察出警多次,但也無可奈何,因為抓不住現行,沒足夠的證據拘留華強。梅梅伸出烏青的手臂問警察:“我身上的傷不是證據?”丈夫卻強詞奪理:“我沒打她,那是她自己不小心撞在了門上,不能怪在我頭上!”警察只好說服教育一番了事。然而,警察一走,巨大的恐懼感便包圍了梅梅。
生理因素讓女性處于天然的弱勢,盡管我們一直提倡男女平等,新中國成立幾十年來女性社會地位也確實有了巨大提高,但幾千年男權社會傳承下來的性別歧視思想至今仍深深影響著人們的觀念、意識和行為;法律政策上的漏洞以及執法力度的薄弱,也讓性別歧視行為一直難以杜絕;相關法律法規缺乏可操作性,性別歧視的成本過低,也間接助漲了少數單位和個人搞性別歧視。凡此種種,充分說明出臺專門的性別平等法規十分必要。
立法很必要,效果如何待觀察
值得欣慰的是,2012年6月28日,我國首部《性別平等促進條例》被深圳市人大正式表決通過。條例首次從法律上明確了性別平等的含義,建立了反對性別歧視的受理、救濟制度,并推行性別預算制度,確保男女兩性公平地分配資源;條例同時規定,在招聘廣告中提出性別限制的,將受到法律懲罰……《條例》的出臺讓人振奮。
在深圳某大型企業做文員的張影長期遭遇上司性騷擾,從網上看到《性別平等促進條例》已經通過的消息,長期郁悶的心頭頓時一亮。張影是從內地到深圳闖蕩的,只有大專學歷,但憑著自己的才華和勤奮,很快得到公司高層的賞識,進公司兩年后就升任總經理秘書,收入也翻了一番。她很高興,以為自己前途無量,沒想到卻從此陷入痛苦的糾結中。總經理對她很好,很熱情,經常約她出去吃飯。她以為是上司賞識她,正暗自得意時,卻發現總經理另有圖謀。他經常給她發黃色短信,講黃色笑話,還有意無意地觸碰她的身體,讓她很不舒服。一次酒后,總經理耍酒瘋,在休息室抱住了她,她掙扎著大喊:“您別這樣!”可總經理不放手,開始在她身上亂摸。她急得大叫:“您再這樣我要報警了!”沒想到總經理哈哈大笑道:“你以為警察會管嗎?”最終張影雖然逃了出來,但從那以后她開始害怕跟總經理單獨待在一起。她找律師咨詢過,想知道受到性騷擾按法律應如何處理,律師的答復跟總經理所說差不多:“這種事,現有的法律法規極少涉及,即使只言片語地有所提及,也很含糊。因此,即便你告他,一般也不會得到什么滿意的結果。”張影很無奈,申請調崗,但被總經理一口拒絕。她也曾想過辭職,可又不愿放棄優厚的待遇,因為她來自大別山區,家境貧寒,剛考上大學的弟弟正需要她提供學費、生活費。
《性別平等促進條例》出臺后,總經理再騷擾張影時,她明確地告訴他,這是違法行為,并說出相關條款。總經理表面上雖然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但實際上慢慢地收斂了不少。她再次申請調換工作崗位后,總經理陰沉著臉默許了。
毫無疑問,對性別平等立法非常有必要。《性別平等促進條例》的出臺,不但對實施性騷擾的人有震懾作用,同時對減少甚至杜絕招聘中的性別歧視以及家庭暴力,都有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當出現糾紛時,一旦受害人報警,司法機關介入后處理起來也有法可依。比如針對家暴,可對受害人申請執行“人身安全保護令”。
然而,我們不能寄希望于一個地方法規的出臺就能徹底解決性別不平等問題,甚至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法規出臺時熱鬧無比,熱鬧過后,一切照舊。評論作者雷鐘哲就說:“現實中的性別歧視,未必是公開的叫板,而是來無影去無蹤,殺人于無形。誰見過哪個單位招聘,公開打出不要女性(或男性)的旗號?即便有性別方面的限制,也一定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找到法規上的‘依據’。”
新聞專業畢業、多次求職受挫的楊小姐吐槽:“身為媒體人,卻無奈地遭遇了媒體的性別歧視。”不久前,她從網上看到家鄉的地方黨報招聘5名記者,自己各項硬件都完全符合,又在省級媒體干過,符合“有媒體工作經驗者優先”的補充條件。她想回家鄉發展,便興致勃勃地報了名,且筆試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然而,最終她沒有被錄用,問題出在面試上。她的面試成績居然倒數第二名!而她自認為面試發揮正常,沒任何硬傷。難道是對手太強嗎?面試是相互回避的,別人表現如何,她無法知曉,只好自認失敗。然而,在報社工作的一個熟人卻告訴她:報社其實是想招聘男記者,方便外出采訪,但又不能明說,怕有性別歧視的嫌疑,最后只好在面試上做手腳,私下里跟評委通氣,大家心照不宣地壓低女性應聘者的面試得分。反正面試彈性大,不怕被質疑。
媒體應該是法律法規的傳播者,更是知法守法的先行者,而這家媒體卻處心積慮地鉆法律的空子,可見立法只是形式,最關鍵的,還要看執行。
深圳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委員吳立民也說:“人大制定《條例》之后,能落實到什么程度有待觀察,如何落實也是一個難題。”
如何落實這道難題或許有許多種解法,但最有效的應該是落在實處。比如,網友章魚兒建議:各級各部門甚至各單位應成立貫徹《條例》工作小組,明確專人負責,出臺具體細則,制定具體措施,比如對待“性騷擾”,可以在一些地方加裝攝像頭,讓毛手毛腳的人無處遁形;每個月或者每個季度對女員工進行無記名問詢,揪出那些斯文敗類。這些招兒除了能給《條例》的執行提供法律依據外,更重要的是能給“性騷擾”者以有力的震懾。像這些實實在在的配套措施,期待盡快出臺。只有這樣,才能讓法律法規真正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消除不平等,還需多管齊下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無論是在經濟發展還是精神文明建設上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但這一進步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中國性別歧視的狀況。男女平等,從理想到現實,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有關專家分析,性別歧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勞動力市場的性別不平等。有調查表明,有55%的人就業時遭遇過不同形式的性別限制,80%的大四女生在找工作時遭遇過性別歧視。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女性就業、升職提供了機遇,然而,目前勞動力市場普遍存在的性別歧視又成了女性就業及升職的障礙,不利于女性獲得相應的職業地位。二是教育機會的性別不平等。在受教育機會上,男性往往享受更多的機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舊社會中“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在很多人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由于男性生理和社會性的天然優勢,對男孩投入與女孩同等的關注,能得到更大的綜合回報,因此,在資源有限甚至匱乏的情況下,家長只能把更多的機會留給男孩。三是家庭暴力中的性別不平等。產生這種不平等的根源,主要是男女生理特征不同,男性生理上處于優勢,在身體沖突中往往占上風。其次是經濟原因。有的夫妻,因經濟地位不平等,導致家庭地位不平等,進而演變成為家庭暴力。
性別不平等的后果無需贅述,它不僅損害一部分人的正當權益,同時也破壞社會公平。性別不平等的根源復雜而且多元,因此要徹底破除也非易事,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
第一,消除性別歧視,需要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嚴格執法、依法辦事。必須保證女性在權益受到侵犯時能夠切實得到法律的保護,同時法律規定的罰則也必須對違法的用人單位起到震懾作用。深圳出臺首部性別平等法規《性別平等促進條例》正是順應了這種需求。
第二,消除性別歧視,應有一些更為精細的措施。評論作者雷鐘哲建議,法規應當根據不同行業,對男女就業比例作出限定,哪怕是一個指導性的限定,也比毫無標準易于操作。凡是達不到性別比例要求的,對不起,取消一切評先選優的資格,不能享受優惠政策。因為你涉嫌性別歧視,你說沒有,那就請自證清白。國家應當像支持殘疾人就業那樣,支持、鼓勵用人單位聘用女性。
第三,消除性別歧視,需要廣泛宣傳,全民教育,更新觀念。業內人士指出,要加大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力度。一是將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引進中小學、幼兒園,開展性別平等意識教育,使青少年從小樹立正確的性別平等意識,從小培養社會性別平等觀念。二是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及社會生活各方面擁有的權利和義務,宣傳新時期女性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巾幗風采,通過正確的輿論宣傳,糾正人們錯誤的思想認識。三是將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納入公務員錄用考試、干部教育培訓、黨校和高校教學內容,提高性別平等意識,讓男女平等基本國策深入人心。除此之外,各地用鮮活的形式對老百姓進行男女平等的宣傳也很有必要。近年來,浙江有關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合作,開展了“消除性別歧視 倡導男女平等”宣傳月活動,廣西高校聯合開展的“關注女性,消除性別歧視”活動,深圳在社區開展的“消除性別歧視實現社會公平”宣傳活動,等等,就是很好的實踐。他們通過舉辦圖片展覽、文藝匯演、派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大力宣傳男女平等,讓老百姓了解到消除性別歧視與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性,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值得借鑒與推廣。
第四,消除性別歧視,還需女性的自強自立。一位網友撰寫日志說,獨立自主的女性才是向男女不平等挑戰的最偉大的先驅。社會的歧視和女性的不擔當是一個惡性循環,倘若不做出改變,就永遠繞不出來。只有當女性敢于擔當了,承擔起了和男性相同甚至更多的社會責任,社會才會改變陳舊的思維模式,進而更能接納女性,成為良性循環。
此外,消除性別歧視,民間女權力量不可或缺。深圳市婦聯副主席原麗萍認為:在男女平等的這個歷史過程當中,各種力量都在發揮作用,民間的力量不可忽視,像占領男廁所這種行為藝術,也是一種聲音的傳播,會引起公眾對公共資源分配不公平的一種共鳴。
真正實現男女平等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但只要全社會攜起手來,共同努力,這個美好的愿景一定能實現。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