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記》云: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力求擺正教與學的關系,探求為學而教、培養能力的有效途徑,努力使自己做到“善教”。
一、確定目標,主動學習
如何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閱讀活動,讓教與學得到有機統一呢?我認為首先在于指導學生懂得確定合理的閱讀目標,即讓學生心中有數:閱讀一篇文章應學習什么?從何學起?在閱讀目標的指導下,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主攻方向,就能為達到目標主動學習,在閱讀過程中真正把自己擺在主體的位置上。為了培養學生確定學習目標的能力,我的基本做法是:
1. 根據題材,確定目標。中學語文教材大略有這幾種體裁:A.寫人記事的;B.借物喻人的;C.說理議論的;D.常識性或科普性說明文;E.童話科幻類作品;F.戲劇和小說。要引導學生準確地確定閱讀目標,首先應引導學生辨析文章的體裁,啟發學生以相應的文體特點為依據自我確立所學課文的閱讀目標。
2. 圍繞重點,確立目標。要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還必須教會學生圍繞課文重點的訓練項目確立學習目標。教師可指導學生把訓練重點納入相應課文的閱讀目標。我通常在每課教學前,先讓學生了解本課重點訓練項目是什么,然后講析重點訓練項目的意思。
二、教會方法,能動學習
如果說指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解決了學生學什么的問題,那么,引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則是為了解決如何學的問題,也就是“會學”的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我把立足點放在教學生“會學”上面,嘗試指導了幾種常見的讀書方法。
1. 新舊對比讀書法。這種方法是指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將新學課文與已學過的課文聯系起來學。如學《范進中舉》,我讓學生聯系《孔乙己》這篇文章,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刻地認識到兩篇文章的異同:都塑造了被科舉制度毒害的讀書人形象,都揭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但刻畫人物的方法卻不盡相同,《范進中舉》以夸張見長,《孔乙己》則以白描取勝。我常提醒學生從內容、寫法等方面尋找其它課文的聯系點,幫助學生掌握新舊對比的讀書方法。久而久之,學生所學的知識便能融會貫通。
2. 創設情境讀書法。這種方法指在閱讀過程中,創設出特定的語言環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感染。如我在教《蘇州園林》時,先不讓學生接觸課文,而是運用多媒體出示一組蘇州園林的幻燈片,引導學生周密細致地觀察“蘇州園林”,把學生平時在生活中觀察類似景物時的體驗、感受帶進課堂,引導學生討論概括蘇州園林不同點中的共同點,并把各種景物綜合分類,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蘇州園林的美。然后問學生,如果要你向別人介紹這些景觀的總體特征,你將怎樣寫?你將怎樣構思和布局?你將采用哪些說明方法和表達方式?最后讓學生打開課本,翻開課文進行閱讀。由于有了前面的體驗和感性認識,學生很快讀懂了課文,對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美的享受。
3. 設疑激趣讀書法。這種方法是指通過設置疑問,制造懸念,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犟龜》這篇童話時,就采用了這種讀書方法。我給每個學生發一張紙條,讓學生在充分閱讀文章的基礎上,在紙條上寫下1-2個問題,寫完上交到講臺上的一個小盒子里,然后再用五分鐘的時間猜測別人設置的問題,并在書上尋找答案。接下來每組選二個同學上臺從盒子里拿一張紙條答題,由老師和學生一起做出評定,這樣,同學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對文章的細讀。
4. 課堂內外相結合讀書法。這種方法需要我們抓住課文中的某些知識或特點,進行聯想,聯想到我們身邊熟悉的類似的內容進行學習,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我在教《竹林深處人家》時,先出示《梅州日報》刊登的客家圍龍屋的圖畫及有關客家風俗的文章,讓學生由客家圍龍屋背種的竹子聯想到武俠片中在竹林深處打斗的場面,然后利用多媒體把有關江南竹鄉的景物展示出來,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最后向學生提問:生活在竹林深處的人家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與我們客家人相比,風俗上有什么特點?要求學生通過身邊熟悉的知識來對比聯想課文中的內容,最終達到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閱讀一篇文章,運用單一的方法往往不夠,而要幾種方法綜合運用。只要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水平。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