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隨著科技部部長萬鋼的“沖冠一怒”,科研經費濫用問題又開始被人擺上了臺面,有如第一次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一般“真誠和熱烈”起來。愕然之余,我說說自己所了解并耳聞目見的一些課題研究現(xiàn)狀吧。
本文作者在讀研期間就有幸跟著相關學術領域的專家學者后面參與了若干課題項目,部級、市一級的居多,國家級的也碰到過。此外,高校也針對研究生專門設置若干鼓勵研究課題,在校學生可作為獨立承擔人參與,我也曾中標重點課題(經費要遠高于普通課題)。讓諸位笑話了,在合作參與或者自己獨立承擔這些課題的前后,腦子里想到最多的還是一個錢字。不說一同參與項目的師兄師姐們,就是項目負責人教授們本身,除了把關項目質量之外,在經費上耗費的心思看上去也不少。
課題研究到底要不要用錢?這是廢話。但是,要用多少,或者最終出來的東西是不是值這個經費投入,那就是見仁見智,乃至心照不宣的問題了。暫且不論萬部長的憤怒緣由——“個別科研專家及科技領域官員在科研經費使用過程中違法違紀,犯了錯誤”,我們就按正常的科研投入步驟來看,首先的立項申請,你在權衡好經費多寡與競爭程度的性價比之后,剩下的就應該是在所填的申請報告當中,盡力渲染這個課題曠世的重要性:搞不清楚或者晚一天搞清楚,都可能影響人類的進步。哪怕只是一個無關大雅的文科學術爭論,也大多如此路數(shù),以力爭獲批。而在獲批過程中,“關系”、“人脈”兩個詞的重要性非過來人不足與言。其次一旦喜獲立項,那就是盡力壓縮成本,訪談、問卷、模型量體裁衣,說得過去即可;團隊成員最好使用無成本,研究生擴招了這些年,找點事情給他們“磨練”也是負責任;或者干脆無團隊,自己一條龍。質量當然會有影響,但是,那些每年出來的課題項目都有質量嗎?憑什么單單針對我。最后,如果是級別較高的課題,不在刊物上公開發(fā)點文章是說不過去的。這時,不花錢最好,但有的刊物的“品味”國人都明白,必須出版面費才可以。如果級別較低,公開發(fā)表也省了,交篇報告就可以結項了。最后,得考慮發(fā)票問題了,積攢一堆發(fā)票,在過程中或者最后一起領完經費,就是該轉戰(zhàn)下一個課題戰(zhàn)場的時刻了。你問我,這么節(jié)約出來的錢去了哪里?那你得先替高校教師算算收入,人家可是把這一塊算在年收入里面的。如果沒有這一塊補貼家用、買車買房,那么,大多數(shù)科研機構或是大專院校的教師的日子也許只能用清貧來形容。
據(jù)中國科協(xié)調查,我國科研資金用于項目本身的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這難道不是因為大家心知肚明的潛規(guī)則?萬部長開出的藥方: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建立創(chuàng)新調查制度,建立經費巡視制度,并強調要增加透明度,讓社會監(jiān)督等,聞上去不錯,只是能起決定性的作用,似乎還是“功夫在詩外”。高校教師待遇問題尚是老大難,且科研領域泛行政化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資源都在別人手中,成果評價、職稱申報、研究考核,都得按照行政科層的辦法來進行,這種形式下,科研人員追求點自身利益,乃至犧牲學術獨立與自由,去做一些“無味”但是可以有經費的學術研究,是不是一種無奈而又最現(xiàn)實的選擇?看來解決這一問題,不能靠哪任部長的沖冠一怒,更非一朝一夕之功。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