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實驗的深入發(fā)展,語文閱讀教學出現(xiàn)了種類繁多的新教法:研究性閱讀、學生自主閱讀等等。這些教法紛紛與新課標的要求接軌,一致淡化教師在語文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diào)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的確,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越俎代庖代替學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論,這絕不是現(xiàn)在語文教師應扮演的角色。然而,太多的教學理論有形無形地干擾了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對如何導演這場戲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教師怎樣才能教給學生閱讀學習語文的方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組織閱讀教學才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筆者整合各種教學觀理論,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等因素,對語文閱讀教法有以下不成熟的幾點反思。
一、創(chuàng)設情感氛圍,激發(fā)思維活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語文閱讀教學要以情感為動力,情感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根”。
(一)美化教學語言,營造情感氛圍。
教師運用優(yōu)美形象、繪聲繪色的語言娓娓道來,營造出詩情畫意,讓濃濃的情感淙淙地流進學生的心田。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新課的導入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詩意的語言、精辟的言辭、警醒的故事……不僅能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營造出課堂的活潑的學習氛圍,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教師對一個學習任務(階段)進行總結(jié)時,采用的語言也極為重要,教師要極力營造充滿詩意的語境,師生從中實現(xiàn)情感、思維、精神的交流。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課前,我聽說兩位同學鬧矛盾打架。于是在上新課前,采用這樣的導入語:“聽說上節(jié)課班上有兩位同學鬧了一點矛盾,以致動手打架?!蔽彝nD了一會,同學們以為我又要批評他們,對他們進行說服教育。然而,我卻接著說:“學習生活中,處處都有矛盾??梢哉f,鬧矛盾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小插曲。鬧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解決矛盾的方法,讓矛盾在我們的心里留下陰影。同學們知道怎么解決生活中的矛盾嗎?……”“今天,我們來學習《羚羊木雕》,看看文中‘我’與父母之間有什么樣的矛盾,該怎樣為他們解決這個矛盾。”在一緊一松、一放一收的處理后,全班同學在經(jīng)過疑惑、明悟的心理過程后,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又如《臺階》的導入語:“為了得到尊重,有人以荒誕搞怪的言行吸引別人的注意,博取別人一笑。然而,笑過之后,卻是更深的鄙夷。有人濫用權勢,高壓威逼,強迫別人的尊重。然而,事過境遷,卻收獲更多的唾罵。只有一種方式能真正得到別人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重,這種方式就是誠實勞作。今天,我們來學習《臺階》,認識文中這位父親,了解這位父親是如何通過誠實勞作獲得別人的尊重的?!?/p>
(二)激情朗讀,激發(fā)情感共鳴。
教師有感情地范讀,能準確地傳情達意,震撼學生的心靈,使之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發(fā)情感共鳴。學生在教師情感的引發(fā)下,通過對課文的感悟,已經(jīng)積蓄了豐富而強烈的情感,心潮澎湃,情緒激昂,此時,引導學生含情朗讀課文,傾吐情感、抒發(fā)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三)換位體驗,激發(fā)情感轉(zhuǎn)化。
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在讀悟課文的時候注意與人物、與作者進行換位體驗,設身處地地理解課文人物、作者的情感,與課文人物、作者同喜共悲,激發(fā)學生情感轉(zhuǎn)化。如教授辛棄疾《西江月》時,讓學生閉上眼睛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教師或?qū)W生代表用輕松愉悅、歡欣鼓舞的語言朗讀原文和譯文。學生仿佛穿越時空,和作者一起漫步黃沙道中,充分領略鄉(xiāng)村夜晚的寧靜祥和,以及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完成換位體驗。
當然,營造情景氛圍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調(diào)動文化積累、以舊帶新;利用地方風情文化,挖掘生活的體驗,間接補充感受;利用音樂、故事等等。
二、科學質(zhì)疑設問,誘發(fā)學生思考
亞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chuàng)新。” 以“問題”為主線,即“質(zhì)疑提問”。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探究學習,但不是學生自主探究提出疑問,而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設計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眾所周知,隨意提出一個問題并不困難,然而要提出一個具有科學價值的問題卻不容易。這個問題應具備以下特點:對課文閱讀起主導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學生思考,是文本所獨有的,話題的表達易為學生所理解,并且具備科學性、開放性、啟發(fā)性和時代性。這樣的問題才是語文閱讀學習的突破點。 如果教師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那么就極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潛在的說話欲和表現(xiàn)欲,他們在合適的問題情境里,對問題的領悟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但又不能立即給出答案,心理上處于憤悱狀態(tài),驅(qū)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
教師可以從學生感興趣的、好奇的、熟悉的故事和知識著手,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誘發(fā)學生積極地思考。在以問題為主線的教學模式下,不僅可以針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而提出,而且可以針對一些字、詞、句而設計,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賞析。如教授《紫藤蘿瀑布》一文,我沒有按照常規(guī)的教學方法,而是設計一個貫穿全文的大問題:文中寫了幾個時期的紫藤蘿花,在不同的時期,作者面對紫藤蘿花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文本對話能輕松地找出來。再圍繞作者情感的變化,通過一些小問題,學生很容易地掌握這篇文章的閱讀學習目的。
三、構架對話橋梁,促成三位一體
語文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薄伴喿x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薄罢Z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边@是《標準》對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和基本途徑的精辟概括。也就是說,閱讀教學中的活動主要表現(xiàn)為對話的形式:師生的對話,生生對話,學生和文本的對話。(雖然,新課標提出“以現(xiàn)代對話理論構建嶄新的閱讀教學”到現(xiàn)在的兩年多教學實踐證明,“對話理論”仍存在不少潛在的難題,但筆者認為,在指導語文閱讀方面,它仍有可取的地方。)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并組織好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活動,真正完成閱讀學習實踐活動。學生與學生對話是學生之間的切磋交流,即合作學習活動;學生與教師對話是師生之間的教學相長即導讀活動。
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激發(fā)智慧的火花。要使學生的學習由封閉走向開放。懂得溝通信息、共享成果的重要意義,樂于與同學互相切磋,集思廣益。要提供足夠的時間和機會,讓人人爭當交往的主人,做討論交流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主動大膽亮出自己的見解和疑問,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斷與評價,使討論交流開展得切實有效而不走過場。
師生平等對話,實現(xiàn)教學相長。一方面,教師要自動走下權威的寶座,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從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和討論交流中捕捉智慧的火花,開發(fā)動態(tài)的學習資源。尊重和鼓勵獨到的見解,不斷調(diào)整教學方案;同時針對學生理解的不足之處,給予及時、準確、精當、巧妙,帶有啟發(fā)性的點撥引導。使學習得到升華,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教師應牢牢把握教學目標和閱讀的心理過程,對學生的讀書活動從宏觀上給予必要的監(jiān)控,保證學生科學地經(jīng)歷閱讀的實踐過程,讓學生了解并自覺地沿著教師清晰的導瀆思路,逐步學會獨立閱讀。
語文教學本身具有靈活性、多樣性、開放性的特點,以上只是“一家”之言,出現(xiàn)問題是正常的。只要我們善于發(fā)現(xiàn)、細心分析,查明原因,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相信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會越來越走向成熟。
(作者單位:湖北黃岡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