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一所新幼兒園開園,全托學費每月超過7000元,成為該市收費最貴的幼兒園。越來越貴、越多的“天價幼兒園”直接挑戰著家長們的心理底線,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見《瀟湘晨報》)在我國人均GDP不高、“國強民不富”的特殊現實語境下,“天價幼兒園”確實是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長沙市可引以為榮的是,曾多次獲得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稱號。那么,在教育、住房、醫療這“新三座大山”面前,該市是否已做得十分出色?人們是否充分享受著生活的幸福?我看,“天價幼兒園”就可以對此打一個問號。
究竟是什么讓幼兒教育奢華化,讓求知通途變天塹,讓教育之路成“天路”?我看,除了“物以稀為貴”、幼兒園供不應求外,是不是還有刻意炒作的問題?
衷心希望有關部門能予以重視,認真調查研究,然后對癥下藥。千萬不能放任天價幼兒園收費“芝麻開花節節高”,讓幼兒求學無路,或者在“辦園條件差、管理水平低、安全隱患大”的無證幼兒園中煎熬原本應有的幸福歲月。
別讓分層教育變了味
介紅玉
上海一位家長曾向當地媒體反映,在某民辦初中上初一的孩子的英語老師自創了一套“分層教育”法,學生成績不到80分就算不合格。一次,英語課上做18句中譯英,班上只有10人達到80分,有30多人都沒“合格”,老師就不讓這30多個孩子進課堂 ,給孩子帶來了不小的壓力,有的孩子說,晚上做夢都在被這個老師批評。
“分層教育”本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教學內容的一種教育方法,意在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但面對這樣的分層教育,我們看到的不是激勵,不是賞識,更不是因材施教,而是以教師個人意志為手段的強制甄別,是對學生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學習水平的主觀漠視,完全違背了分層教育的初衷。如此“分層教育”帶給學生的只會是巨大的心理壓力和心理折磨,甚至會讓一些學生因此而產生“我不行”、“我不如別人”之類的想法,在學生尚不夠成熟的心靈中蒙上一層抹不去的陰影。
這讓我想起了以前一些學校搞的快慢班、重點班、尖子班,這些名目繁多的班不管其有著怎樣的設立背景,實踐證明其都是與教育規律相違背的。因為它已經不是在進行分層教育,而是在進行分類,在為學生貼標簽,它忽視了面向全體,忽視了因材施教,而且給眾多學生的心靈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教育部早就明令規定,嚴禁中小學校設立此類班級。然而,面對上海這位老師如此的“分層教育”,我們不能不引起警惕。學校的快慢班固然取消了,可一些教師人為地給學生劃分等級的觀念是否依然根深蒂固的存在著?這應該引起廣大教育者的思考和注意。但愿分層教育不要變了味,更不要變相淪為折磨和摧殘學生的另一種手段。
名校不改燃煤鍋爐說明了什么
莫禮君
“你們回去跟校長反映反映,早點把學校的燃煤鍋爐改了。”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走進清華大學時事大講堂,出人意料地將“矛頭”指向邀請他來參加演講的“主人”。(見《京華時報》)
“煤改氣”后的鍋爐不但省水、省電,而且節能、環保,這已為社會所公認,但不知為何,一直自詡“以天下為己任、開風氣之先”的清華竟然如此守舊。這或許是一個“小事”,但它仍然以另一種方式警示我們:大學的官化、行政化嚴重到了什么地步!一段時間以來,社會提出要給高校更多的自主權,本意是指給予學術自主權,但實際上,最后卻成了行政自主權的膨脹,那些擔任領導職務的知識分子已經行政化了。官大一級壓死人,你一個小小的局級單位,如何說得動副部級的清華?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高校獨立法人地位的確立,高校領導干部和職能部門的權力越來越大。但是,對這些權力的制約卻沒有及時有效地跟進,許多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監督制度不到位,致使個別領導大權獨攬,他們的一言一行逐漸進入了權力灰色地帶的“小圈子”,走向專橫,有的甚至走向腐敗。
清華不改燃煤鍋爐,置節能、環保于不顧,表面看反映了清華高高在上的傲慢作風,但從更深的層次來看,這事件也反映了教育制度的缺陷。在筆者看來,只有把目前中國校園中過多的行政色彩撥除,把給予某些人的過多權力資源剝離掉,不讓學校變成官場,不讓學者變成行政官僚,唯有這樣,燃煤鍋爐才有可能改得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