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麗又在照鏡子了。這是我把一節課的要點在黑板上歸納總結后,轉過身來的第一個發現。鏡子的反光在教室后面的墻壁上晃動著,仿佛是向站在講臺上的我挑釁。
大多數學生都全神貫注地凝視黑板,不停地用手中的筆記錄著。唯有曉麗陶醉在自我欣賞中,偶爾還用手理一理烏黑的秀發,卻絲毫沒有發現我聚焦于她的眼神。
“真是臭美到了極點!”這是一個任課老師對曉麗“咬牙切齒”的評價。看到她在課堂上的這種行為,我很是理解這位老師的心情,可是我要盡量壓抑住我的情緒。因為我不愿意讓自己不恰當的處理方式,既傷害了她,也傷害了我自己。那位“咬牙切齒”的任課老師就是一個前車之鑒。
就是因為在課堂上,那位老師發現了曉麗在照鏡子,一向責任心極強又以嚴厲聞名的老師很憤怒地走到曉麗的座位旁,一把奪過曉麗手中的鏡子,鏡子便砰然身碎在了講臺上。同學們一邊聽憤怒的老師數落著曉麗,一邊用眼睛余光瞥向曉麗,直到她用手捂著嘴,流著眼淚跑出教室。
對女兒有點溺愛的家長,心疼地來到學校與校長理論。在熟悉的老師好一番勸說下,風波最后才算平息。
現在曉麗又犯“毛病”了,我不能走上前去強硬地奪下她的鏡子,我也不能坐視不管,任由她在課堂上違反紀律。怎么辦?
有辦法了。趁著孩子們在認真地記錄著黑板上的要點,我故意用沾滿粉筆灰的手朝額頭輕輕一抹。
“同學們,我寫在黑板上的本節課的要點抄完沒有?”其實這樣的問話明顯多余,因為大家還在忙碌地寫著。“沒呢……”孩子們紛亂地回答著,但一部分人的視線也集中到了我的臉上。接著我便聽見了孩子們的竊笑聲。
“笑什么?”我明知故問。一個坐在講臺下的學生暗示般用手指了指自己的額頭。
我又故意用手摸了摸額頭,孩子們笑得更歡了。我知道這一摸后我的額頭更糟糕,同時我也看見曉麗的注意力被吸引了過來。
“哪位同學有鏡子借我一用?”
很多學生表示有鏡子,但是放在寢室里。看著我別有用心的眼神,曉麗極不情愿地拿出了剛才還在偷偷照著的鏡子。
“謝謝!”我一邊照著鏡子,一邊擦拭去額頭上的粉筆灰,“鏡子真是個好東西呀!它可以照出自己看不見的缺點,如果不及時擦去,下課后還不定讓多少人笑話呢”。
由這個話題我很自然地和學生們交流了對鏡子的看法,諸如鏡子的作用,使用的時間和場合,甚至還引出了學生們對古詩中有關鏡子詩句的背誦。
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發現,曉麗先是低著頭在沉思,后來也加入了同學們的討論中。據師生們反映,從此再也沒有發現曉麗上課照鏡子了。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但是,當我們看著“病人”面對著苦口的良藥,愁眉苦臉而又極不情愿地接受時,想沒想過給苦口的良藥裹上一層糖衣呢?
(作者單位:安徽霍邱縣分水閘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