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去年九月蘇富比在北京世紀壇落下的那錘還只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話,那么這個月,另一國際拍賣巨頭佳士得已經成為首家在中國獲得拍賣執照且獨立開展拍賣業務的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消息,則讓“狼來了”的寓言故事變成現實。在此前幾天,一直與佳士得合作、獲得佳士得獨家商標授權的北京永樂拍賣已經在官方微博上將雙方分手的消息廣而告之:經雙方友好協商,一致決定在2013年9月將終止商標授權合約,各自獨立開展業務。而9月,正是佳士得即將舉行中國內地首拍的時間,地點則在上海。
選擇金融中心上海而非當前的藝術市場中心北京作為陣地,是一步穩妥中潛藏巨大彈性的高招。
雖然這幾年中國藝術品市場號稱火爆,然而實際上點火的不是“中國”,而是中國非常有限的幾個地方,特別是以北京為首的北方地區;相比之下,南方地區的火則稍顯稀松。中國藝術品市場呈現出明顯的聚集效應和地方差異,北強南弱毋庸諱言。這其中,作為南方最大城市的上海市場不夠給力乃是一大原因。在中國內地拍賣的發端地上海,目前竟然沒有一家本土拍賣行能夠躋身于國內一線拍行之列!
這有點不可思議,但也正是這點,讓佳士得看到了機會。選擇上海,不僅顯示了佳士得對于中國藝術品市場未來的美好期待,更顯示了其開拓中國內地廣闊市場的雄心。按一種相對感性的說法,這極大挑逗了上海藝術圈蠢蠢而動的“上海夢”——上海是否能以其更國際化的城市文化、更精致的服務、更完善的配套措施及更優惠的政策條件,成為中國下一個藝術品交易中心呢?顯然佳士得不可能忽略這些誘人的條件,而一百年來浸淫在海派風流和淘金浪潮中的上海,在文化上和物質上都有理由讓這樣的期待成為現實。作為中國最有經濟活力、最國際化的城市,上海這一場小小的“春夢”做得坦坦蕩蕩。
這也可能是佳士得的夢,但卻未必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夢。至少,由為數不多的幾個地區或公司撐起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大場面的格局,對于一個聲稱有志于發展文化產業的國家而言,還不夠體面。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北強南弱的背景下,其實質是拍賣行之間實力的巨大差異,其結果便是明顯的聚集效應:好的拍行可以征集到更多的拍品,而二線三線的拍行則征集困難。這固然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現象,然而,很多二三線拍賣行定位不清、沒有主力業務和突出特色的通病也不可忽視。再加上國內拍行重視數據過于重視品質的“特色”,從而導致中國藝術品市場陷入有名無實的虛胖狀態。佳士得、蘇富比等國際老牌拍賣公司的加入對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格局會產生多大的影響目前難以預料,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從與佳士得、蘇富比的競爭中,國內拍行將能學到不少先進經驗,這將為國內藝術品市場格局的改變提供契機。
這就像在乘熱氣球,藝術品市場繁榮的夢就是我們頭頂上的氣球,帶著所有人在空中飛翔;動力不足是危險的,一味煽風點火也是危險的。當我們已經合力把這氣球吹起來,隨時進行一些必要的加固是保持不讓它破掉的基本工作,而這,將決定我們可以飛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