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擁有眾多擁躉的網絡書評人“和菜頭”在其博客發布了《碎片化生存》一文,講述自己碎片化閱讀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深度閱讀,該博文在網友中間引起不小的波瀾,轉發和議論的聲音層出不窮。這讓人思考,碎片化閱讀消解思考能力,讀書如何才能不支離破碎?(引文見《文匯報》刊載的《讀書如何能不支離破碎?》)
這位網絡書評人在《碎片化生存》中說:在新浪微博刷屏玩的時候,單日最高可以刷100條;每日處理碎片信息的極限在8000條左右,變成了讀不進書的微博控,“我得實話告訴你:我已經沒有辦法讀書了。它無關理解力和情緒,而是好像一種生理上的疾病,我甚至連一個小節都無法讀完……更加讓我恐懼的是,我的注意力根本無法長久地停留在一頁紙上……”
這不是個例,這種“碎片化”閱讀,幾乎成了現在人們閱讀的主要方式。2012年的調查顯示,中國紙質書年閱讀量人均為4.35本,跟歐洲、美國等國家相比還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閱讀在當下算得上奢侈。不僅大眾閱讀十分匱乏,而網絡、新媒體、微博也強化了人們抵制閱讀的心理。最近進行的一次全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如今碎片化閱讀已經占據了大多數人的閱讀時間,以往大塊投入時間的讀書,現在則變成見縫插針似的瀏覽。而那些習慣了長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人,普遍表示要找回曾經的閱讀習慣和專注力已經變得非常困難。(見《果殼網》,文/許民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