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有一種感覺:班主任苦,班主任累,班主任天天活受罪;每天的日子就是急難險重必到位,事務連綿真疲憊;三餐時間總不對,學生糾纏心交瘁;花樣檢查苦應付,評比讓人要崩潰……直到我成為了“全國學校人格教育研究”論壇的一員,與彭敦運老師以及醉心于人格教育的群友們的交往,才突然看到了云縫里的陽光,發現了人格教育的蹊徑,讓我的班主任工作煥發出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活力,嘗到了班主任生活中的樂趣。
用人格影響人格的魅力
烏申斯基說:“教育中的一切都應該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在“全國學校人格教育研究群”中,我們共同探討“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道德教育還是人格教育?為什么?”;一起聆聽“兒童的人格教育”講座;在彭教授的系列講座“班級授課制的再次革命”“逐漸走向前臺的班級文化”……中,不斷加深對班主任工作的理解。
當我的觀念改變之后,突然理解了雅斯貝爾斯的這段話:教育就是人們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搖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于是,我帶著這樣的目光,再看自己的學生,原來,他們也這樣可愛,這樣美麗,包括以前一直讓我頭疼的小爺們。
開學不久,教師節就到了,微風吹走了一個假期的積郁,我走在樓道上感覺很是輕快。這時幾個學生跑了上來,給我送上一朵朵自制的鮮花,遞給我一疊祝福的卡片,我高興極了,口里甚至哼起了久違的小曲。突然,后面傳來一聲熟悉的“老師”,我回頭望去,原來是那位“小爺”小捷,回想起往日和他的“如膠似漆”,一股無奈還是悄悄浮上我的心頭。他背著沉重的書包,一顛一顛地跑過來,出乎意外地遞給了我一個面包:“老師,送給您,祝您節日快樂。”我定睛看去,那是他的早餐,包裝袋里兩個并排排列的小娃形面包,一個捏在他的手上。
“謝謝你,你的心意老師收下了,面包還是留著你自己吃吧,不然上課時又該餓了。”
“老師,沒關系,今天我少吃一口。”
“聽話,不能這樣,不然我不高興。”
他悻悻地走了。
過了一會,為了檢查學生早餐,我去了教室。沒想到一進教室,他又恭恭敬敬地走上來,給我鞠了個躬,在眾目睽睽之下,把那個面包遞給了我:“老師,以前讓您很費心,我會變好的。祝您節日快樂。”我震住了,沒想到這“小爺”今天這樣執著,也這樣令人感動!
看著他微汗的臉,我幾乎要掉淚了,我不再拒絕,而是拿起面包,對全班同學說:“小捷送給我的這份特殊禮物,我吃掉,就當他給我的力量。謝謝你,小捷。”
一陣掌聲,如暴風雨在我們教室響起,掌聲里,我的心是那樣舒坦。
回望過去,記得還是初接班的時候,小捷打架、不聽課,說臟話,踐踏草坪,拿橡皮泥喂魚……種種投訴,每天都讓我痛苦難熬,他“如膠似漆”地和我粘在一起,在辦公室里,在走廊上,在操場邊……我以身示范、苦口婆心……終于這個調皮的小爺被感化了。我提起電話,把“面包交往”告訴他媽媽。他媽媽也特別高興,說沒想到孩子這次想著別人了,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我似乎聽到電話那頭的嚶嚶哭聲……
是啊,這對于別人,本沒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對于這“小爺”,就是一個奇跡。因為一至三年級,他幾乎沒在教室坐著上過整課,不是站在教室里就是站在教室外。我接班后,尤其是在加入人格研究群后,沒把他看成另類,而是天天要與他交心一次,給他補償那份久違的平等與激勵:我倆一塊兒做習題、一塊兒撿廢紙、一塊兒賠償被他打碎的水杯和撕壞的雨傘、一塊兒給同學賠禮道歉……就是在無數次的“一塊兒”里,小捷悄悄改變了;我發現,我也改變了,改變得不再用所謂“差生”的詞匯,不再那么喜歡使用批評。
原來,教育學生是可以不用批評達到目的的;原來,人格的力量如此強大。
設計后的經營
班級文化要設計,班級需要經營,這是我在群里學習得到的最大收獲。
由于許多專家有講座,群里經常有各種班級管理案例的研討,我慢慢發現,“管理”似乎已經過時,一個“經營班級”的理念正在悄悄潛入了我的意識。“微班會”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以至于推動了我們的班級文化建設,而且如火如荼。
首先,我們的稱呼變了,原本我所帶的班就叫四(5)班,上學期末,我們班開始有了新的班名——“陽光班”。顧名思義,我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心中都灑滿陽光,行為都光明正大。我們的班訓是:“只要朝向陽光看到的就是光明,而背向陽光,只能看到陰影。”
哲學家說,選擇什么樣的站立方式,取決于自己。選擇“陽光”這個班名,源于彭老師的講座,他說:“用數字表示的班級名稱,是不是給了學生生硬和冰冷的感覺?我們是不是應該將班級教育與品牌意識結合起來?”振聾發聵的聲音的確讓我如醍醐灌頂。是啊,我們為什么不創新自己班級的標識文化?系統設計我們的集體行為文化?就是這樣,經全體同學討論的班級口號出臺了:“四五自強,文明陽光,樂學尊師,團結向上”。每天早操時,全體同學都用丹田之氣,呼喊出我們的班級口號,氣如長虹,真提神提氣。
喊著班級口號,班級目標在全體同學的討論下也出臺了:“超越自我,自主成長”。
為了自主化經營班級,全班還討論通過了《我們的約定》。由于這是全體討論通過的,執行起來也得心應手,班級風氣逐漸轉變,真的一步一步走上了陽光之路。就在這個陽光一樣的班級里,第一次出現了學生志愿者式的12個小組:“夢想組”“必勝組”“智勇組”“智慧組”“飛翔組”“陽光組”“振奮組”……小組發布口號,設計組徽,確立目標,明確分工,制定獎懲措施……人人都成為了班級的主人。
那天,我打破了以往的傳統,發揮家長智庫(彭老師的觀點)的作用,建議家長給自己的孩子寫一封慰問信,當學生讀著一封封感人的來信時,竟然感動得當場哭泣,在寫回信時好多同學是流著淚給爸爸媽媽敞開心扉。開家長會時,當班上全班同學的成長相冊以PPT的形式放映出來時,好多家長流淚了;而當我們的“微班會”啟動時,班級路隊從此告別了過去的無序……
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我慢慢懂了。有了這個“全國學校人格教育研究群”,我享受了班主任的樂趣,也享受了專業化發展的愉悅。如今,上網,竟然成了我朝夕不能離開的生活。
(作者單位:深圳市寶安區榮根學校)
本欄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