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學,上了16年體育課,可到頭來一樣體育專長都拿不出手。”在上海交大舉行的“大學體育科學發展國際論壇”上,上海市教委體衛藝科處處長王從春對學生體育現狀感慨不已。對此,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2473人參加),80.3%的受訪者確認現在有體育專長的學生少,74.6%的受訪者希望加強對學生體育專長的培養。(見《中國青年報》)
體育教學作為一項技能教學,它十分強調教學內容的系統化。沒有系統的教學與鍛煉,學生的技能是很難形成的。正如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柴嬌所言,“體育的大部分內容是從游戲發展而來,孩子的本性也是愛玩的,長時間的興趣積累才能讓學生形成主動運動的習慣”。但是,不少網友吐槽:“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大多是在大學掌握的,此前他們接受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很多是蜻蜓點水,低水平重復。”調查中,63.2%的受訪者感覺當前學校體育教學質量差,其中36.7%的人直言非常差。究其原因,是學生們把時間都貢獻給了考試,從根本上說,是教育制度影響了學校的體育教學。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提出,要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體育總局也要求各地要把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指標。換言之,體育課不是“副科”,想考個好大學也得把身體鍛煉的“倍棒”,特別是要在體育教學中“野蠻其精神,強健其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