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參加了“國培計劃(2013)”——甘肅省中小學教師置換脫產項目西北師范大學初中歷史研修學習。時隔20年走進校園當學生,恐慌與期待并存,既渴望充實地度過這兩個月,又害怕虛度這兩個月。有人說,對教師最大的福利是教師有實效的外出培訓,我認同這樣的觀點。是啊,聽專家授課,更新理念、拓寬思維,機遇千載難逢;與同行相聚,認識新朋友,擴大了教師的生活范圍,改變了教師單調枯燥的生活。我暗下決心:既來之則安之,力爭認真培訓,有所收獲,要對得起國家對西部農村教師的培養。
“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省委黨校拉響了警報。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如此密集的警報聲。警報聲述說著中國近代史上的苦難與屈辱。其實農村教師的職業狀況也不容樂觀,也應拉響“警報”。而此次培訓就是拉“警報”、促覺醒、圖自強、求發展。
給歷史班授課的姬秉新教授,一個和我的父親同歲的老教授,一講課就是三小時,其間不喝水、不上廁所,不休息一分鐘,講得嘴角起了白沫,依然風趣地授課。老教授硬朗可愛,冷嘲熱諷中夾雜著自嘲,巧借俗語和俚語譏諷權貴,把學員當道具現場表演,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史料激情澎湃地道來。教授把自己化為博大復雜的歷史,演繹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古典美學。再看看我的同桌馬靖,去粗取精,奮筆疾書,已經記滿一本子,也不知這小子都記了些什么!
有如此敬業的教授,有如此勤奮的學員,再加之恪盡職守盡心服務的兩位班主任,我內心充溢著溫暖和感動。
我在思索,初中歷史教師的培訓本無需教材主編、國內知名教授、博導姬教授來讓課,但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國家就是要體現“國培”的重大意義:讓農村教師切切實實得到專家在學術上的指導,把教書匠變為有思想的教師,乃至培養成教育專家。要實現這個轉變,兩個月的培訓肯定不夠,還需教師在吸收專家的思想后,與自己的教學相結合,多讀書,勤思索,多實踐,將思想化為具體行動,并長期堅守之。只有這樣,培訓才有意義,才會發揮長效作用。
培訓已經半個月了,我自感歷史知識淺薄、粗疏和匱乏。所以上課認真聆聽,即使聽不懂,也努力去吸收。認真學習既是對老教授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可我也看到有些學員遲到早退,有人還無故曠課。這既辱沒了教師的職業,也體現不出培訓的專業化。有些教師名為來培訓實則重復著昨天的故事:不思進步,得過且過,丟掉了事業心,喪失前進的動力,學習生活充斥著不滿和抱怨,學習狀態極差。
自律者無需他律,自愛者必將愛人。學員理應以教授為貴、班主任為尊,用付出與努力詮釋兩個月的緣分,也許學員與教授不會有深入交流,但淡水之交,清澈一生。
歷史學家說:“歷史是一座充滿著人類激情與智慧的文化寶藏,它靜靜地沉睡在每一個人的身旁,等待著我們去開發、整理和運用。”總結農村教師的歷史與現狀,就要開發我們的未來。人們說歷史是“察古知今,鑒往思來”的學問。農村教師就應孜孜不倦地去學習、思考,感悟歷史智慧與真諦,讓自己的后半生追求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
漫步省委黨校和西北師大,教師大都神態安詳,舉止從容優雅,就連晨練的老夫妻,也相扶相助,讓人聯想到他們幾十載相濡以沫的幸福生活,油然生出羨慕而感動的情愫。學識能讓一個人精神充盈豐富。在學者如云的天堂,我愿采摘百花成蜜,留下努力的清香與收獲的甘甜。此生類似的學習機會很少,但學習的火種一旦點燃,我愿讓它燃成熊熊大火,驅趕內心的陰暗與自私,一路火熱地走下去。
(作者單位:甘肅白銀市平川區魏家地學校)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