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理由要求小學生非得認識誰
(廣東)朱佳發
“他是誰?寫下你想說的話。”南京市鼓樓區小學五年級“語言”期末考試卷上,一道以“莫言照片”為題的拓展題曾成為網絡熱門話題。原來,網上貼出的考生答案令不少人感到意外,比如“他是鄧小平爺爺”、“他是人”等。(見《南方都市報》)筆者想說的是,這道題出得不錯,從孩子們的答案足見一斑:面對莫言的照片,有人答鄧小平爺爺,有人答周立波,有人答趙本山,最絕的是答“他是人”。
鼓樓區的一位老師透露,五年級語文第21課是《諾貝爾》,正好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大多數老師也講過莫言。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該嘲諷出題老師,讓孩子們了解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是誰是有必要的。
問題在于,弄出莫言的照片猜他是誰,這就不屬語言知識范疇了。同學們可以知道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一定非得知道莫言長什么樣不可。出題的老師犯了一個“特定時代神化與當今娛樂時代偶像化”的思維定勢錯誤。
既然出偏了,那就該來個將錯就錯,筆者建議評卷老師:此題只作普及性閱讀題,不作考題,所有答了題的考生均應得分。理由很簡單,誰都沒權利要求學生非得要認識誰誰誰,別說一個作家,就是國家領導人,也沒有強制讓所有孩子都認識的必要。
黑白獎狀也是獎
(甘肅)白東河
學校為鼓勵學生,每學期都會給優秀學生發獎狀。看著自家孩子捧回獎狀,家長心里美滋滋的。但如果獎狀是黑白的,家長會作何感想呢?近日,有一位家長為孩子領回黑白獎狀感到很鬧心。(見西部網)
的確,看習慣了大紅獎狀,一下子看到黑白樣式的,家長不適應很自然:這與傳統格格不入。可筆者倒覺得,只要是獎狀,就無色彩之分,紅是獎勵,黑白的也是獎勵,彩色的雖好看,但不一定比黑白式的更加激勵人。黑白式獎狀能獎勵出新意,也能讓孩子記住自己的榮譽。如此,家長不必擔心,也沒必要強求學校換個紅色的。
其實,用黑白獎狀是對傳統的一種突破,也能促使學生改變定勢思維,并非一概是紅色象征著希望,象征著喜氣。獎勵本無顏色之分,也無好看之說,獎勵本身就是激勵,就是促進。從網上下載下來進行打印,不僅便宜、為學校節省費用,也順應了當前勤儉節約的潮流,我們應該提倡。
黑白獎狀也是獎,獎的是孩子不是家長,況且獎狀并非為滿足家長虛榮心的憑證,黑白獎狀咋了?它照樣能激勵人、鼓舞人。
權力壟斷是最大的“校服之毒”
(山東)馬 靜
前不久有媒體報道,上海歐霞時裝有限公司生產的學生校服含有有毒物質。對此,浦東新區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質監部門已經對此進行立案調查,浦東教育部門進行了排查,已要求采購該公司產品的21所學校通知學生暫停穿著校服,并將采購的校服送檢驗機構檢測。(見《東方早報》)
上海“毒校服”事件發生之后,當地政府的處理態度不可謂不積極,處理的方式也不可謂不得當。可是,倘若校服真的只有“毒”這一個隱患,倒也不至于讓廣大網友產生“毀童年”的感覺。叫停企業生產容易,讓孩子們暫時不穿校服容易,甚至平息“毒校服”事件也并不難,問題是,那些毀了一代又一代人童年的“校服之毒”,能夠從此在校園得到根治嗎?
小時候老師講,校服是純潔的,校服里沒有高低貴賤,穿上校服的學生沒有差別。這些都是校服的作用。可是,現在從“毒校服”和“校服之毒”看來,校服背后從來都不缺少貓膩。而權力的壟斷就是最大的“校服之毒”。
校車事故頻發,倒逼出了《校車安全條例》的出臺,關于校車的種種規范也正在搬上桌面。而與每一位學生密切相關的另一件公益產品——校服,不能再如此“受冷落”下去了。校服需要國際,校服生產企業需要有準入標準,校服的定制需要公開招標,校服需要足夠漂亮,更要足夠安全。要做到這些,既需要教育部門及時立制,更需要教育權力得到約束。只有這樣,校服才不至于“毀童年”。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