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夏后,藿香正氣水與十滴水幾乎都成了家庭中必備的防暑應急藥品。由于這兩種中成藥均能治療夏季暑熱引起的胃腸不適、腹痛惡心等癥狀,所以不少人都誤認為這兩者功效相等,可以相互代替使用。其實,藿香正氣水與十滴水無論在藥物組成、功效主治與用法用量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冒然替用,必將引起不良后果。 藿香正氣水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主治因外感風寒、內傷濕滯所致的頭痛昏重、脘腹脹痛、嘔吐泄瀉等癥。何謂外感風寒?即指人體因受風寒濕之邪而引起的惡寒發熱、頭痛頭昏等癥狀。中醫認為,夏季雖然氣候炎熱,但因天氣驟然變化而防御不及時或因室內空調溫度過低等原因,均會感受風寒之邪引發疾病。而內傷濕滯,則是指人體因感受暑濕之邪而引起的脘腹脹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等癥狀。中醫認為夏季陰雨天氣較多,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季節,當濕氣侵犯人體脾胃時,則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而引發疾病。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藿香正氣水可用于夏季感冒、腸胃型感冒、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等疾病。臨床表現有惡寒發熱、胸膈滿悶、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者可以服用。
十滴水有健胃、驅風的功效,主治因中暑所致的頭暈惡心,胃腸不適,腹痛等癥。中暑,是指人體因感受暑熱之邪而引起的急性疾病。中醫認為,當暑熱之邪侵入人體后,上蒸清竅故有頭暈或頭痛癥狀。如果暑熱兼濕,使脾胃升降失常,故有惡心、胃腸不適、腹痛等癥狀,可急服十滴水。十滴水用于治療中暑,屬于暫短的急性疾病,病程僅數十分鐘或數小時,故在發病時服用2~5毫升即可。需要提醒的是,因十滴水所含的藥物成分有一定毒性,故不宜多服。
由此可以看出,藿香正氣水主要擅長治療夏季風寒濕邪所引起的夏季感冒、胃腸炎等疾病,治療范圍較廣泛,既可治療夏秋的各種感冒及胃腸炎等,亦可用于中暑而引起的胃腸不適。而十滴水僅用于中暑癥,即感受暑熱引起的頭暈昏迷、胃腸不適等。一藥主治風寒濕之邪所致疾病,一藥主治暑熱濕之邪所致疾病,兩者的功效主治截然不同,因此應當對癥選用。
用藥知識
服藥也要講姿勢
患者服藥大多比較注意時間、劑量,但很少有人知道,吃藥姿勢也會影響藥效的發揮。用藥姿勢不當,不僅藥效得不到很好發揮,還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
站立姿勢 一般而言,服用大多數藥物時,最好采用直立體位或端坐姿勢,尤其是大藥片和膠囊制劑,這樣的姿勢可使藥物順利經過食道進入胃。臥病在床的患者,如果仰臥吞服片劑、膠囊劑,則易使藥物粘在食道上,藥物直接刺激食道黏膜會引發炎癥和潰瘍,藥物不能進人胃腸道也會影響療效。因此,如果病情允許,患者最好在服藥后稍做輕微活動,這樣可以避免藥物滯留食道。
臥位姿勢 有些藥物則比較特殊,需要患者刻意采取臥位姿勢服用。例如,硝酸甘油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患者含服硝酸甘油時如采取站立體位,則可能因體位性低血壓而昏倒。因此,含服硝酸甘油應采用半臥位,而且這種姿勢能使回心血量減少,利于心絞痛較快緩解。服用睡眠誘導期短的安眠藥,患者應在服用后立即躺臥,以免發生意外。服用胃黏膜保護劑治療胃體后側壁潰瘍時,患者應采取左側臥位。因為此類藥物的治病機理是藥物與胃黏液中的黏蛋白結合形成保護膜,覆蓋潰瘍面,以促進潰瘍面的愈合。因此,應根據潰瘍的部位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臥位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