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那年我一腳踏入泥巴村,被分配到極偏遠的十里溝村小任教。短暫的彷徨后,我調適心態,一頭扎進教育自留地里埋頭“拉車”,步履蹣跚地描繪著鄉村教育的單色畫。
初登杏壇,日子過得很慢,教育進行得也很慢。漸漸地,我愈發感覺到了危機,面對一個個充滿靈性、日新月異的學生的奇思妙想,我常感到束手無策,不置可否,左邊敷衍,右邊掛堂。領導聽完課后的一味搖頭,評優課的榜上無名,自身文化底蘊的不豐,課堂教學的高耗低效……“無形的壓力壓得我好累”!我開始迷茫、困惑、糾結,我不能就這樣混沌下去啊!怎樣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怎樣實現自我的突圍?村小資源匱乏,師資力量非常薄弱,沒有師傅可以傳、幫、帶,只有通過自主發展了。于是,我想到了學校里泛黃的報刊書籍,夜晚住校我常與它們為伴,強迫自己仰望星空。
我從書報中發現了一個奇妙的理想世界,是我在現實中找不到卻心向往之的,我陶醉在這美好的意境之中——我跳出了教育現實的“柴米油鹽”,從書中發現了教育的真善美和契合我的教育理想。有時看了一個小故事、小片段,眼前一亮,學生竟然可以這樣教育,課竟然可以這樣上!于是我的課堂開始有了新的理念裝飾,多了新的招式,我可以給予學生更多的“水”了,課堂上的歡聲笑顏多了。
人有了理想就格外上進,干勁上來了,不僅工作賣力,我還開始試著寫作。一開始寫論文,我先多找理論框架,再在框架里加上自己的實踐做法,第一次居然在700多篇論文中脫穎而出地獲得了區一等獎,我很驕傲!但后來我給區教育報投稿數次,卻中稿寥寥。
后來,為了評骨干教師我首次參加了市教育學會的論文評比,結果遲遲沒有消息。我去電問詢,接電的是學會副會長(我師范學校的老校長)蔡葵先生,蔡老師電話里告知我的論文未獲獎,他要我繼續努力,并邀我多去學會交流。我帶著幾篇小文來到學會,和身為編輯的老師面對面地交流,他對我的寫作進行了現場診斷和指導:文章素材不錯,但論述總想面面俱到,不深入、充分、鋒利。寫論文就像“打井”,要找準一個點深入打下去,這樣才會打出“水”來,四處找點亂打是打不出“水”來的。
老師還強調:“隨筆不能隨意,語言要精煉,要擠干水分。”我說:“自己也知道語言拖沓,但就是舍不得刪或刪不到位。”老師說:“自己的肉還得自己去割才知道為什么疼的,試著多寫多磨礪幾遍自然會有收獲。”
老師給我指了一條實實在在的路:要想寫好文章首先要多讀書(博覽群書),多看大部頭的書(不僅僅局限于報刊,這樣視野開闊,思維才有高度、角度和精度,有系統思維),帶著問題去讀書,要多觀察(積累鮮活的素材),多思考(揭示事件的本質、規律),多交流(碰撞思維),多練筆(錘煉思維、提高表達能力);要多看一些諸如茅盾等大家的文章以拓展思路、揣摩構思、豐富學養;寫作要在尊重權威的基礎上,敢于否定權威,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江蘇是文化大省,人文薈萃,競爭激烈,一開始寫稿應多外投,或許機會更多,在外邊積累些名氣、經驗,再轉戰本省,“曲線救國”;文章與其說是寫出來的,不如說是“做”出來的,只有實踐做得好,文章才會寫得好,要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行者!基層學校最鍛煉人,也是最有成長空間的地方……
從學會取經回來,我開始寫稿外投。那時村小還沒有普及網絡,主要是紙質投稿。信封是越買越多,回音卻越來越少。當我把《關注教師的“職業倦怠”》一文投給了《山西教育》后,編輯李紅云主任很熱情地回復我讓我修改,擬用。我欣喜若狂,感覺時來運轉。可后來就沒有下文了,我忍不住去電詢問,她說,本來打算用作“卷首語”的,后來沒通過主編審核,主編說文章思想有些膚淺。面對諸多挫折,我十分難過,幾度想放棄。
老師安慰我:不要怕投出去的稿子石沉大海,這很正常,也是寫作的必經階段。哪一個作家在投稿過程中沒碰過壁?外國的很多大作家在開始投稿時,編輯部都幾十篇上百篇地退稿,但這并沒有阻礙其后來成為知名的大作家,反而成了磨金石。堅持讀、思、行、寫,方可走得更遠。為了助我成長,每逢學會舉辦“全國名特優教師課堂教學觀摩”活動,老師都贈票讓我多參加研討,多交流思想,而后利用職務之便發給我名師們的教案、課件和講座稿,讓我學“術”習“道”,還不忘囑咐我有問題和他交流。老師還經常摘經典文章啟發、教育我,讓我耐得住冷板凳,向我薦書、送書,以提升我單薄的文化素養。
我開始回歸原點進行廣博而豐富的閱讀,起初的強迫性閱讀久而久之逐漸習慣成自然。我常常想:平時,我們要求學生們感悟文本,自己感悟書本了嗎?會感悟嗎?讀書要讀出并移植其中的思想精髓,要讀懂文字背后的東西來,要循著文字這條路走近作者的心靈,和作者面對面地交流、談心,用心聆聽文字的聲音,傾聽作者內心的聲音,也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只有經過書籍的錘打和磨練,才會實現真正的成長和發展。王爾德曾說過:“起初是我們造成習慣,后來是習慣造成我們。”良好的讀書習慣讓我受益匪淺。多讀多思磨練了我的心性,我變得沉穩、積極、縝密、寧靜;閱讀的滋養豐富了我的精神,充實了我的頭腦,我干什么事都變得細致、深刻起來了。這種善于思考、善于一分為二、一分為三、一分為四地看待問題的習慣和寧靜的心態遷移到了我生活、學習、工作的各個領域。
每看到和自己教育教學有關聯的現象,我就會不自覺地反思到課堂教學上、學生身上。教數學時,我曾將《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到數學課“體積、容積”的教學上,形象生動,效果極佳,廣受好評。我還在實踐中學會了捕捉轉瞬即逝的靈感,每逢有話題思考或研究困惑的時候,無論是聽課、學習、工作,還是外出踏青游玩、走親訪友,生活中我總會在包里準備個本子和筆,一旦頭腦有些新想法、靈感,我第一時間將它記下來。別人看不懂我“龍飛鳳舞”的素材本,只有我自己明白記錄的內容和順序,回去之后稍加整理,就加入寫作素材庫。偶爾忘記帶本子和筆,我就用手機寫信息記下思考的靈感存在文件夾里,以待回家后整理入冊。這些都為我進行寫作做了最好的積累和鋪墊。
我每有寫好的文章也會寄給老師為我把關,老師總是熱情相助、圈點批注、鼓勵有加,修改完畢,用郵件發給我后,還要來電和我進一步探討文章。電話里我們不僅僅就文章論文章,他還引導我進行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我很享受這些通話交流的過程,因為老師的指點能很好地激發我的深度思考,能夠指引我的思維深層次做工,每次通完電話他都會幫我打開新的思路,打開一個個思想的缺口,讓我進入“柳暗花明”的“又一村”。我的專業發展也如寫作般柳暗花明。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老師的悉心澆灌下小草開始生根發芽、華麗轉型:閱讀成了我“磨身”的利器,我從開始的“老黃牛”式的、用“腳力”行走的“車夫”轉變為用思考行走的教育行者,不再跪著教書。我將自己的教育思考發表在《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學刊》《江蘇教育》《廣東教育》等數十種核心期刊、省部級期刊上,被評為徐州市首屆優秀讀書個人,并被區教育報作為教科研新秀面向全區宣傳報道。我城區的同學看到報道后這樣評價:“艱苦的環境埋沒不了人的勤奮,他的成長‘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