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學校在選聘班主任時,出現了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情況:上交班主任報名表的教師寥寥無幾,并且多是沒有班主任工作經歷的老師。沒辦法,學校只能在制度方面繼續(xù)加大對班主任的獎勵力度,提高班主任專項考核的分值,同時責令政教處采取動員報名的方式動員老師們支持學校的工作……
最終,舉全校之力班主任的崗位總算滿額了,但班主任的整體水平較以往明顯降低了檔次,幾個很優(yōu)秀的班主任仍然堅持不擔任班主任工作。此種“拒絕當班主任”現象在以往的學校人事制度改革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學校一直重視班主任隊伍的培養(yǎng)和建設,學校制訂了針對班主任的專項多元評價制度,在評優(yōu)樹先、教師聘任等方面都享有優(yōu)先權,所以以往每學期的班主任選聘工作,老師們都是全員參與,學校要經過幾個輪次才能確定最終的人選,而現在何以出現老師們不愿意擔任班主任的情況呢?
班主任選聘的“尷尬”一直在我心中揮之不去,身為校長,我真的很想知道班主任們的真實想法和事情的真正原因。幾天后我隨便約了幾個班主任老師在辦公室聊起了選聘的話題,見我態(tài)度誠懇,幾個班主任向我坦言,不是他們不愿當班主任,而是現在班主任工作根本沒法干,光是學校和上級主管部門下發(fā)的硬性任務安排,就應付不過來,與其工作機械應付,倒不如干脆不干的好……
在老師們滿腹的牢騷中,我終于明白了班主任工作的真實狀態(tài)。
班主任工作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班主任擔負著學校“育人”的神圣職責,是學校落實德育為首的體現者。但現實情況是受學校大環(huán)境的影響,班主任的工作僅限于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任務而已。學校政教處是直接領導和協(xié)助班主任進行學生管理的部門,但礙于上級對學校的考核,甚至部門建設的自身需求,政教處的協(xié)助、幫扶、指導等功能基本省略,其職責僅簡化為對班級的管理和考核,以此迎接上級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檢查和評定。為使學校的德育工作取得優(yōu)異成績,給學校爭得榮譽,政教處就盲目走上了追求“德育特色”的路子。
每學期政教處都給班級下發(fā)詳盡的工作內容和考核標準:班級衛(wèi)生、班級文化、走廊月報、宿舍規(guī)范、午休紀律、就餐紀律、升旗制度等等;每周必須完成班級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評價手冊和千分制考核;每月一次的師生論壇活動各班級必須上交稿件;班主任要參與完成德育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班主任必須參與主題班會的設計評選、班主任要參加心理健康培訓活動……平時隨機性的活動更多:溫馨班級、溫馨宿舍評選、跑操比賽、主題班會比賽、班歌比賽、教育案例評選、主題板報比賽、學生批語比賽……
試想班主任的工作都被具體的常規(guī)事務安排占滿了,學生的“因材施教”如何進行?甚至學校要求每周一次的班會課都要嚴格按照學校編印的“校本德育教材”而上,而所謂的“校本德育教材”就是源自上級的一個文件,文件要求區(qū)里要評選優(yōu)秀校本德育教材,希望各校高度重視,力爭優(yōu)異成績。于是學校召開專門的班主任會,給級部各班級分解編寫任務,規(guī)定在限定的時間內必須完成。班主任們多是借鑒網絡資源進行了復制粘貼,以完成任務為目的,其實用性、科學性可想而知,如此的課程放進課堂有什么教育意義和效果呢?只是把一節(jié)正常的處理班級日常事務、對學生進行整體教育、個別輔導的課堂霸占了。
更多的班主任則反映過多過頻過濫的事務嚴重影響到了班主任的正常教學,致使班級和個人的教學成績下降。很多班主任甚至根本沒有時間去研究教材、思考教學方法,連學生的作業(yè)都不能及時批閱,沒時間家訪只能借助家長會來交流學生的問題,更沒有時間去讀書學習,進行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面對學生的成績都感到對不起自己教的學生……整天在附和著上級的要求,應付著上級的檢查,課可以不上或不認真上,各種材料卻不得不交,不得不造。為什么現在的問題學生越來越多?根本原因就是教育者缺少了對學生真誠的過程性的關注和教育。德育是什么?德育就是師生間情感的交流,就是在校園生活中直抵學生內心的一言一行,就是溫暖、滋養(yǎng)學生心靈的師生間“美好的故事”……
身處如此環(huán)境,班主任們的生活狀態(tài)可想而知:學校事無巨細多元的數字化考核,從踏進校門到放學離校的時時監(jiān)管,再加上評價的機械,反饋的迅速,令班主任們時刻瞪大眼睛,神經高度緊張,整天一副“候檢狀態(tài)”。長此以往,多數班主任開始“按部就班、聊以茍活”。所謂的成長,所謂的班主任藝術、教育智慧逐漸消失,助長了更多的應付和牢騷,使“職業(yè)倦怠”式的消極行為、文化根植在教師們的一言一行中。真的,如此的工作,如此的生活精神狀態(tài),還有誰會愿意去當班主任呢?
當前我們應該怎樣進行的德育教育呢?怎樣才能減輕班主任們的“德育”負擔呢?
聽著班主任們的話語,我不由得想到了“農民除草”的故事。一位農民想鏟除莊稼地里的雜草,如何鏟除呢?方法很多,可以打藥,可以動手拔掉,可以放牛羊讓他們吃掉……但這都是短期行為,只能起到治本不治根的效能。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呢?當然是還原莊稼地的本性:種莊稼,讓莊稼的力量大于雜草的力量,我們的目標輕松達到:既收獲了莊稼又消滅了雜草。
教育何嘗不是這樣,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情境就是:有的在盲目說教、有的在勒令禁止、有的在生搬硬套、有的在形式上樂此不疲……其實效離我們的終極目標越來越遠,讓我們越來越懷疑自己的能力,越來越抱怨周圍的環(huán)境……
學生的本性是什么?當然是學習的孩子,我們應該始終圍繞學生的學習來對其開展有益的德育教育,課堂才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當把學習根植于學生的內心,當學習成為他們的主導時,學生的一切行動便會由學習(或由學習得到的能力)來支配,學生心中的“雜草”就很難生長起來,德育的實效性自然會凸顯出來。
當我們人為地讓學校的德育工作停留在文字材料上時,我們即使沒有走到學校德育工作的反面,我們的工作也是徒勞和無益的,德育的實效性不強有時是我們教育者人為造成的。活動不是德育的目的,僅是德育的一個補充,德育要立足課堂,德育教育的實效性要靠教師的教育智慧和結合學生、班級的實際而行,我們既要給與老師們一定的要求、指導,更要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學校德育教育并不難,只要我們不再把德育看得功利,只要我們有德育的勇氣,還原學生的本質特性,增強他們的“學習力”,讓校園成為“師生有故事”的地方,我們的德育教育就會變得輕松、自由,我們的學生與班主任就會真正體驗到一種幸福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