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正中學的王敏副校長很忙,訪談那天,正好是三八婦女節。我告訴她,為了這個訪談,我放棄了單位的三八集體活動。她笑了,說自己推辭不了,有一幫女同事等著她去歡慶節日。
初見王敏,我腦中一閃念,想起《紅樓夢》中關于賈寶玉的描寫:“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 。我想,美女老師多了,孩子們的審美教育起點高,是好事。畢竟女老師“腹有詩書氣自華”,美得文雅美得端莊。
王敏健談,平易近人,沉穩大氣,對許多問題有獨到的見解。
談話很輕松,王敏副校長先講了自己的經歷,初高中都就讀于十六中,考上廣州師范(已合并成廣州大學),畢業后分到廣州七中任教,工作十幾年后來到培正中學。由稚嫩到成熟,從教學而管理,可謂風正一帆懸,一切水到渠成。
其實,她的理想是像父親一樣,當個藥師。
雖然自己的初衷并不是當教師,但做了十幾年后,她覺得自己的個性還是挺適合當教師的。她認為教師同醫生一樣,專業性很強,社會要尊重教師的專業性。教師要懂孩子。從教之初,常常是學生們喜歡看什么,她也去了解。比如看動畫,為的是弄清孩子們的喜好,和孩子們有共同的話題。盡管媽媽笑話她,越來越幼稚,盡看小兒科的東西,但事實證明,這個方法和學生溝通很管用。
談到培正中學的特色,她說育人德為先。培正是把學生的品德放在第一位的,追求的是“至善至正”。學生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質,有了是非善惡的判別力,走上社會后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隨波逐流。最后,都能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說起學科課程,她說目前我們的教材還是偏深偏難。就拿生物來說,理論性的東西太多,學術性太強,跟實際生活結合不夠,跟學生的知識水平銜接不夠。學生們剛開始接觸,理解起來會有一定難度。如何讓教材更好地切合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愛學會學,是個難題,教材改革,任重道遠。
談起教師的成長,她說至少要有五年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教師。不僅僅是專業知識的學習與積累,還有管理學生經驗的提升,向老教師虛心求教很重要,校本教研也不可少。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個小循環,從初一到高三六年一個大循環,教材的體系熟悉了,接下來的就是綜合素質全面的提升。這個過程走下來,教師就會成長得比較扎實。基礎寬了,才能上高度。
她在學校負責學生管理,她覺得高知家庭和高官家庭的孩子管理有難度。主要表現在不太配合學校的管理規范,家長往往有自己的見解,比較固執,對學校的一些教育理念不認同,雙方有一個磨合的過程。比如說有的孩子長期不交作業,家長說孩子的時間用來看課外書了。孩子確實知識面寬,但是考試成績老上不去,老師很為難。
現在的學生作業多,負擔重,考試難。她認為:不是說現行的考試制度十分合理,沒有缺陷,但它相對公平。我們要看到它的正面意義,片面夸大應試的負面作用也不對。我們要做的是如何改進完善考試制度,而不是廢除它。
談起學校的管理,她說現在愛說“以人為本”,但自己認為首先是健全制度,要有一個好的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此基礎上再談“以人為本”。否則,就會亂套,變成人治。她說自己的管理堅持平等、民主,待人以誠,用人所長。如有些教師個性活潑,講課風趣,受初中生歡迎,學校就安排他們教初中;有些教師講課邏輯性強,理論性強,但可能比較深比較難懂,學校就安排他們教高中。一切以事業為重,不摻雜個人恩怨。而且她說現在校長事務性活動太多,要為校長減負。
高中的教育不容易,教師、家長、學生都累,都緊張。王敏說,這里面有一個誤區,教育首先是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其次才是學校的責任。人是社會的資源與財富,社會是孩子成長的大環境。孩子終身聯系的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相比較之下,孩子在學校的教育時間是最短的。不能把教育全推到學校身上。要分清社會、家庭和學校各自的職責,協同作戰,才能共同教育好我們的孩子。孩子的成功絕不是一考定終身,應“風物長宜放眼量”。
不知不覺兩小時過去,談興猶濃。春天的培正校園,古木參天,繁花似錦,流水琮琮,綠葉婆娑,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