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娥芳
(湖北工程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大量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常住人口規模逐年下降。與此同時,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在住房消費方面的差異正逐漸縮小,農村村落的空間布局、農村常住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積、農村住房的空置率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近10年來我國農村交通狀況不斷改善,由于出行等需要,許多農民都把新房建在地理交通位置比較便利的地方,并逐漸形成新的農村村落布局。且農村居民多建新舍而不拆老屋,導致新村與“說村不是村,有院沒有人;說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1]的“空心村”并存。這不僅導致大量農村耕地被浪費,直接影響到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而且存在大量的安全隱患。更為重要的是,農村“空心村”是農村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加劇了農村生態環境的惡化。湖北乃農業大省,戶籍人口的60%為農村人口,湖北的農村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湖北農村“空心村”現象對于提高土地復耕率,促進湖北農民增收及湖北農村經濟的健康低碳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
1.湖北農村村落概況。湖北農村居民村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村內農戶宅基地占地規模較大,布局散亂且缺乏統一科學規劃,生活環境惡劣是湖北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進程中農村與城鎮最大的差距。這也是湖北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不斷加強和完善農村交通通訊、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遇到的大難題。由于多數村落建設隨意,缺少總體上的科學規劃,湖北各地農村村落無論是布局、結構、數量、功能等都存在“散、大、亂”現象,土地利用粗放,“空心村”更是在農村“見怪不怪”。據湖北統計年鑒2011的資料顯示:2010年湖北農村戶籍人口為2877.64萬人,而實際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數僅為909.22萬人。平均每戶年內新增住房面積5.05平方米,而平均每人年末使用住房面積卻達到40.99平方米,可見農村常住人口之稀少及農村住房空置率之高。
2.據湖北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小組2011年暑期在湖北省孝感及其周邊地區的大悟、漢川、安陸、云夢、應城、孝南、廣水等地農村的近100個村莊的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湖北農村的“空心村”現象呈現出以下特征:越是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越發達地區的村鎮,農村“空心村”現象就越少;而越是地處偏僻,經濟越不發達地區的村鎮,農村“空心村”現象就越嚴重。比如湖北漢川市的新河鎮,經濟較為發達,是武漢城市圈崛起的工業重鎮,2010年底人口約6.2萬人,包含40個行政村,住房空置率較低,每村僅有寥寥幾戶房屋常年空置,幾乎沒有“空心村”。而大悟是孝感地區經濟最為落后的地區,地形多為丘陵和山地,農村交通極為不便,依公路建新舍卻不拆老屋的“空心村”現象比較常見。且不僅老村莊人口稀少,就連新建的村落也有不少住房常年空置,即便有人居住,也幾乎全都以“386199部隊”為主。如廣水市余店鎮共轄39個行政村,總戶數16486戶,存在“空心村”現象的就有21個村,隨機抽樣調查200戶,農村住房常年空置的竟高達71戶。
1.落后的思想觀念導致節約用地意識不強。我省大多數農民思想觀念比較落后,且越是地理位置偏僻、經濟越落后的地方,農民的封建迷信思想就越嚴重,在住房這一事情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很多農民辛苦一輩子就為能住一次新房子,所以對新房子的要求很高,頗多忌諱與講究。不僅選址要看風水,戶型要大到能招財,廚房與正屋不能共一個屋檐,廁所不能正對廚房,還得有院落護“主”(屋),建雞舍豬舍之類。近年來,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與城鄉住房消費差異的縮小,農民在住房消費上,越來越傾向于向城鎮看齊,加上虛榮、攀比等心理,新建農村住房貪多求大,多臨近公路、一戶多宅現象比較常見。可見,我省農民節約用地意識嚴重缺乏。
2.城鄉建設規劃一體化進程推進緩慢。由于農村建設無論是規劃理念、規劃制定、規劃落實等均滯后于農民住房建設,且與城鎮建設間缺乏有效、科學的對接,導致農村居民在建房時因缺乏統一的規劃指導而隨意性較大,多數人都是本著自己“生活和出行怎么方便怎么建房子、城鎮流行什么式樣就建什么式樣、想建多大就建多大”的態度來建新居,而全然不考慮農村整個村莊整體的布局是否合理、美觀、科學,實際有多少人居住及與當地建筑布局是否和諧等問題。這不僅導致大量土地被浪費,大量住房被空置,且嚴重制約了我省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也加劇了城鄉在公共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導致城鄉建設規劃一體化進程推進緩慢。
3.農村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在我國,土地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農民只有承包使用權,不能自由買賣和轉讓土地。而根據經濟學的理論:當一項要素的產權不能實現自由流轉時,它也將無法流通配置到效用更大化的地方去,其價格或價值必然就會很低。土地也是如此,農村土地( 耕地) 的非自由轉讓及其使用上的限制使其所包含的權利束不完整, 導致了土地價值的消散或貶損。[2]也就使得農民棄老屋而另占耕地建新房的成本很低,且這無疑具有示范效應,直接導致了“空心村”現象的出現與加劇。據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湖北農村地理位置越偏僻的地方,農村“空心村”越常見,而經濟越發達、地理位置越便利的地方“空心村”越少見這一問題了。因為地理位置優越的農村土地比地理位置偏僻的農村土地使用用途更多,更容易實現流轉,其價值相對較高,所以閑置的機會成本也比較高,因此,“空心村”現象比較少。反過來,越偏僻、經濟越不發達的農村,土地閑置的機會成本就越低,也就越容易造成閑置與“空心村”。
4.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及監管不力。依我國現行的農村宅基地制度:一戶農民只能有一處宅基地,且宅基地面積不得超過規定標準。若新建住宅,必須符合鄉鎮的建設規劃且只能使用原有宅基地或村內空閑地,涉及農用地的,需經縣一級政府的審批。[3]由于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省農村人口大增,戶數也大增,不按人頭而按戶分宅基地,這無疑給農民多占土地留下了較大空間。加上相關監管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及監管不力,導致一些農戶隨意多占地、亂建設、搶地建房等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對于不配合新農村建設規劃、一戶多宅等行為也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至于涉農土地轉宅基地審批制度,在農村現實生活中實行起來更是困難重重,形同虛設。且越偏僻的農村,法律等制度的缺位就越嚴重,“空心村”現象也就越常見。
5.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快速地向城鎮轉移。W.Arthur Lewis(美,1954)指出,發展中國家一般存在著傳統農業和現代工商業二者并存的二元經濟結構,由于二者間的收入差異,誘使農村剩余人口不斷向城鎮工商業部門轉移。而目前我省乃至全國農村的“空心村”現象,正驗證了Lewis的觀點。作為傳統弱勢產業的農業與現代工商業相比,勞動的邊際效率要低許多,特別對于年輕、能干、高素質的農民來說,收入太低,實在缺乏吸引力。相反,現代城鎮工商業由于利潤豐厚可以提供較高的收入,誘使農民不斷地從農業生產部門向工商業部門流動。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流動的結果,表現為農村常住人口快速下降, “空心村”因此而產生。
1.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對農民加強宣傳教育。道格拉斯·諾斯(美,1981)認為,意識形態對于制度的形成具有基礎支撐作用。在制度的形成過程中,意識形態會對其貫徹實施產生保證及推動作用,使人們思想統一,交易成本下降,制度實施取得成功,經濟獲得發展。[4]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千方百計地對農民加強宣傳教育,讓“土地稀缺有限、必須節約用地”等觀點深入廣大農民心中,讓農民從心里真正意識到封建迷信不可信以及節約用地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為此,我們可以采用電視公益廣告、宣傳講座、有獎知識競猜、免費公益電影,廣泛在農村張貼宣傳海報等形式讓“節約用地”、“退宅還耕”等觀念家喻戶曉、成為每個人的意識行為,實現“退宅還耕”工作的“軟著陸”。且政府應把這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來抓,讓“空心村”現象從現實生活和老百姓的心中同時消失。
2.由政府主導,逐步出臺和完善治理農村“空心村”的制度法規。由政府主導,在向民眾廣泛征集意見的情況下,逐步出臺和健全治理農村“空心村”的相關法律法規;鼓勵村鎮有計劃、有組織地逐步施行對閑置土地和“空心村”住房的自我綜合整治,并以村民自治為長期工作導向,避免因“暴力拆遷”等“急功近利”行為而影響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5]同時,還應不斷地對現行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進行修訂和完善,使其與時俱進。這就要求我們在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因素效益的同時更科學詳盡地編制村莊建設規劃,確定農村合理建設范圍,把新農村村莊建設規劃與舊村改造統一起來。嚴格執行農村建房法定宅基地標準,從制度上為“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向舊村要地、消滅‘空心村’”提供政策支持,也為解決“一戶多宅、宅基地面積超標、強占宅基地”等問題提供法律處罰依據。
3.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農村老舊住房大量閑置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土地的所有權在國家,流通權在集體,農民對土地僅有使用權,無法對土地進行自由的交換與買賣。這樣一來,農地作為一種數量十分有限的要素,其資源就無法通過流通而達到其最優的配置。因此,逐步建立與 完善農村土地、特別是宅基地的流轉制度,勢在必行。具體的做法是,為了緩解農村村落散亂無序的局面,應由村集體對村內宅基地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安排使用”。[6]同時,應從宅基地流轉形式多樣化、流轉主體多元化、流轉方式靈活化等多方面著手來逐步建立和完善宅基地流轉制度。在不斷加快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自由流轉的同時,還應逐步出臺和完善農村宅基地的退出機制。
4.確定適宜的改造模式,以點帶面,逐步推進。空心村治理是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工作,涉及到農戶、村鎮政府、國家等多方面的綜合利益,加上各村村落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經濟基礎、人口結構等因素狀況都存在差異,這就決定了空心村的改造不可能一蹴而就。應結合各村實際,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空心村”改造模式。[7]如“村莊集并”模式,適用于地理位置相距較近、居住分散、人口稀少、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的自然村。“整體搬遷”模式適用于原村無序外擴,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皆十分落后的自然村。“部分搬遷”模式,適用于舊村部分布局較合理的村莊。“空地填實”模式,適用于需要通過拆遷老舊閑宅及影響規劃的房屋等來完善村內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而達到整個村莊用地集約合理狀態的情況。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應先搞好試點工作,試點成功后,才能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地推廣開來。
[參 考 文 獻]
[1] 李錚.空心村現象成因及整治措施科學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0(1):97-99.
[2] 唐志軍,王玉霞.空心村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及治理[J].發展月刊,2008(4):10-12.
[3] 楊永芳,劉玉振,艾少偉.空心村問題成因分析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 26):8333- 8336.
[4] 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157.
[5] 李勤,孫國玉.農村“空心村”現象的深層次剖析[J].中國城市經濟,2009(7):25-26.
[6] 朱怡橙,何良雄. 欠發達地區“空心村”的改造措施——以浙江省天臺縣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 39(7):4366-4367.
[7] 秦振霞,楊明金,宋松. “空心村”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農村經濟,2009(73):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