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規則與救濟:互聯網競爭規則重構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裟匪勾蠓ü俚拿栽诰W絡時代得到了最好的印證。再也沒有什么領域像網絡這樣,每秒鐘都在實踐著創新,從商業模式,到競爭策略,到消費行為。而這必然對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這部“前網絡時代”的競爭法提出了諸多的挑戰,而《反不正當競爭法》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
由于類型化的行為規制規則不夠細致豐富,《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市場中層出不窮的創新實踐,常常只能通過其一般原則進行規制。但是這種“向一般條款逃逸”的模式使得司法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其弊端亦是十分明顯。因此,原則的規則化在這一特定領域就尤顯必要。如何構建兼具適用彈性和可操作性的一般性規則和標準,是一項極富挑戰的任務。本期專題的第一篇文章,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在構建了判斷競爭行為正當性三個層次的基本邏輯基礎上,分別梳理了法律之內和法律之外認定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標準,為原則的可操作性應用提出了清晰的思路和建設性的方案。
建構標準固然重要,直面具體問題和案例,提供有針對性的具體規則和分析思路,同樣可以為互聯網領域的規則建設帶來積極的效果。針對近年來最受關注的圍繞互聯網安全軟件而生的惡性競爭行為,本專題的第二篇文章提出了同業監督和商業誹謗的分析框架,廣泛考察了其他法域的制度實踐,并將其落實到對于安全軟件商具體行為模式的評價。文章一方面充分考慮了互聯網安全軟件領域的獨有特點,另一方面引入了寬闊的理論視野,論證層次豐富而分明。
反不正當競爭案件損害賠償計算并非一個新問題,但是隨著互聯網涌現的新命題,老問題也被源源不絕注入全新的元素。變動不居的互聯網,使得實際損害的計算和舉證都更為困難,互聯網全新的競爭生態更是使得個別事件的傷害獲得了無限放大的可能性。本期專題的第三篇文章關注的就是互聯網時代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損害賠償新問題,主張重點構建懲罰性賠償、可期待利益損失和商譽損失的評估計算新模式,倡導給予充分的救濟,促使司法過程走出“雷聲大雨點小”的維權困境。
互聯網領域競爭態勢,有必要從初期的混戰模式走向有序、健康的發展。從標準、規則和救濟多個方面構建統一、有效、富有彈性的競爭法規制框架,正是互聯網產業每一個參與者所期待的愿景,也是互聯網長遠發展的有力保障。本期專題期望能夠為這條一往無前的長河貢獻一朵閃爍著智慧的浪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