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是這些年掛在各地政府嘴邊的“老生常談”,是一項緊迫而必須完成的任務,但在與家電企業的交往中感覺到,老板們并不認為這項任務有多么特別,這就更印證了我在2012年發表的《建言“轉型升級”》一文中的觀點——“轉型升級”更多是政府的要務,而不是企業的職責。
出現在各種會議和文件中的“老生常談”,在老板的眼中,沒有幾條是可以落地的。而對于企業來說尤其是那些中小企業來說,即使沒有轉型升級的概念,老板們天天想的也都是如何轉變和如何升級,總是希望轉型到更好掙錢領域,總是企盼升級至令人矚目的位置。
然而,客觀條件和產業環境并不都讓老板們隨心如愿。
多少年來形成的發展模式,讓企業變得很單薄、很脆弱,確實需要改,也愿意改,但其中的風險又很難承受。
多少年來形成的融資歧視,讓企業變得很膽怯、很無助,確實需要資金,也愿意貸款,但超高的融資成本無異于高利貸。
多少年來形成的規模生產能力,讓企業變得很卑微、很弱勢,無權與商家爭高低,往往成為價格戰的犧牲者,微薄的毛利難以形成企業的積累。
多少年來形成的知識產權環境,讓企業很狡黠、很卑鄙,既然知識勞動如此廉價,有誰還愿意為之付出?既然他人知識勞動如此易得,何苦自己投入研發?
多少年來形成著“市場紅利”,讓企業很弱智、很簡單,簡單加工也能賺錢,重復制造就有效益,無心創新、無力創新、無膽創新。
多少年來形成的利益驅動,讓制造型企業很嫉妒、悲憤,金融經濟和地產經濟早已淡化了政府對加工制造業的器重。
……
看起來這都是必須轉型升級的理由所在,也是企業感覺必須改變的理由所在,但同時也正是老板們最感無奈的理由所在。
當明知危險存在,卻無力規避和抗爭時,才是最危險的。
目前,家電行業中不少中小型企業正處于這樣的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