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火機可謂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每天都能與它相逢于煙霧中,它那熟悉的面孔閉著眼睛都能描述出來,然而,它的構造、來歷,你了解多少呢?
打火機的圖繪最早出現在公元1505年德國紐倫堡地區一名貴族擁有的手卷之中。另外有人認為打火機裝置也有可能是出自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之手,在他的手卷中也有類似機械的圖繪。不過由于時間無法確定,所以兩者雖然類似,卻無法肯定地將之歸功于這位杰出的博學者。
1823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納在實驗室發現:氫氣遇到鉑棉會起火。這一發現引發了他試制打火機的念頭。德貝萊納用一只小玻璃筒盛上適量的稀硫酸,筒內裝一內管,內管中裝入鋅片,玻璃筒裝一頂蓋,頂蓋上有噴嘴、鉑棉和開關,內管中鋅片與硫酸接觸生成氫氣。一定量的氫氣產生的壓力將內管中的硫酸排入玻璃筒內,打開開關時,內管的氫氣沖到鉑棉上起火;內管與玻璃筒內的壓力重新平衡,硫酸再次進入內管,與鋅片反應又產生氫氣。如此,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機便告誕生。但它有體積大不便攜帶、玻璃殼易碎、硫酸溢出有危險等缺點,無法在社會普及。
實用型打火機是一位名叫阿爾弗雷德·丹希爾的倫敦青年發明的。那時,他得知一戰中的前線士兵想抽煙卻因為火柴受潮而無法點火。于是,他決心自己動手,研制一種便于攜帶而不會受潮的打火機,他用各種空盒進行試驗,后來在一位化學家的幫助下發明了一種由金屬殼體和頂蓋結構組成的打火機。這種打火機改進以后到1924年才投入大批量生產,大多數前線的士兵們還沒有來得及用上它,一戰就已經結束。
為了方便生活,1920年法國燈芯式打火機應運而生,燈芯是用硝石粉浸過的,容易被火花點燃。后來,出現了將燈芯浸在苯中的苯打火機,這種打火機有時漏燃料,而且要經常更換燈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氣體燃料打火機逐漸取代了苯燈芯打火機。將丁烷氣壓縮到打火機中,使用時,丁烷氣體從打火機的頂端噴嘴中噴出,由打火裝置點燃,火焰的大小可通過調節噴氣量來控制,丁烷氣體用盡后,可從打火機底部的活門裝填。
同時,打火機的點火系統也經長期改進,日益完善。老式的打火系統是由火石和火石輪組成。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將壓電效應運用在打火機上,在三四萬分之一秒內產生6000至8000伏高壓,使產生的火花點燃丁烷,省去了干電池或火石。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和競爭程度加強,在實用性以外,打火機的設計更加具有藝術性,制造的工藝也越來越精致——例如有些打火機采用24 K金或925銀做機殼。打火機這個最熟悉的日常用品也加入了收藏品的行列。(據贏周刊、蝌蚪五線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