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各省市差不多都有自己的“第一村”,他們是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行者和領頭人:如江蘇的華西村、山西的趙家保村、陜西的袁家村、河南的南街村……
在云南,這面旗幟就是福保。
從1978年任農村生產隊會計,到如今擔任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區六甲街道福保社區黨委書記,全國人大代表楊明就成了這面旗幟中的旗幟,他親歷了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改革的歷程,也見證了福保村的發展。
“村民自己要發展,而不是政府逼著做,這樣的話矛盾就小了,問題就少了。”
在楊明看來,沒有農民參加的小康,沒有農村的小康,僅僅是城市的小康,就不能實現全國的小康。
走到哪里,楊明都說自己是個農民,他也確確實實以一個農民的一言一行出現在大眾眼里,即便柬埔寨參議院主席謝辛親王在官邸會見他時,兩人談論的話題也離不開福保生長的一草一木。但是他的名后卻有眾多頭銜和名譽:福保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集團董事長,中國鄉鎮企業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名譽董事長,中國國情調查研究會“高級研究員”,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現代化建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榮獲“中國十大名村村官”、“全國建設小康村模范帶頭人”、“中國農村致富帶頭人”、“全國興村富民百佳領軍人物”、“中國農村改革30周年功勛人物”、“中國農村基層干部十大新聞人物”、“全國十大‘三農’經濟新聞人物”……

福保村村民自發的文化娛樂活動遍地開花

楊明和妻子肖燕
楊明的辦公桌后上方懸掛著一幅意味深長的對聯:坐下去勿須空談說世間應說之話,觀今鑒古研究些問題;站起來移動腳步走人生該走之路,由近及遠解決點實事。這是福保人的座右銘,也是福保村官的一面明鏡。
從終日打魚到文化上陣,從下里巴人到陽春白雪,這之間的差距還是多少會讓人驚詫。
有了“富裕、和諧”,福保村開始思索建設“秀美、文明”。
從1994年起,福保村圍繞“花園式福保村”的目標,開始了村鎮建設,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全村先后建成風格各異、功能齊備的小康居民樓共650套。在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村鎮建設管理中用于綠化、水、電、道路維護等費用達80萬元,配有標準綠化帶和整齊路燈的道路網絡四通八達,漫步福保村,讓人難以分辨這里到底是農村還是城市。
文化是福保這個中國十大名村的品牌靈魂!楊明用這句很簡練的話語概括。鄉鎮企業撐起了這個小康村。同樣,是文化產業延伸了這個村的產業鏈,使短時間內富裕起來的小漁村樹立起嶄新的形象。
文化已經滲透到福保的每一個角落。福保的村民激情廣場就是村民組成的藝術團體表演的主要場所,即使沒有表演,擺上音箱,大家也可以卡拉OK一把。
福保文化城有限公司總經理肖燕說:當初,大多數福保人對“文化”的理解主要局限于茶余飯后的唱唱跳跳。他們組建了老年之家、婦女之家、青年之家、企業職工之家等團體,尤其是老年之家和婦女之家藝術團,除了自娛自樂外,還經常性地為村里演出節目。
肖燕是楊明的妻子,同時也是全國政協委員。她是兩家主要村辦企業的總經理。
肖燕和丈夫的認識充分一致:福保村必須努力打造更為深厚的文化品牌,農業的“福保”和工業的“福保”必須注入文化動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塑造出具有吸引力和影響力的“福保”品牌。
如今,福保村正醞釀著創造一個以弘揚古滇文化為核心,以文化產業、旅游業為龍頭的具有國際水準的集“會展、康體、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滇池湖濱生態水鄉”,建設城市濕地公園和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現在福保村的總體規劃已經由昆明市規委會批復,正在報批詳細規劃。相信按照福保的規劃,在不遠的將來,福保將有一個更大的騰飛,形成輻射并帶動周邊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大型綠色生態區。
楊明說:“我自己就是一個農民,農村就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如今我們國家對農村的扶持力度非常大,農村有著很好的發展機遇。我會把自己這輩子都奉獻在這個地方,為這里的老百姓服務,把他們的后顧之憂解決好,讓更多的農村群眾走上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