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園
【摘 要】自2004年“民工荒”發生后,與農村仍存在大量邊際產出低下的剩余勞動力相伴隨,工業部門卻出現了明顯的勞動力供給短缺,這一現象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中國“劉易斯轉折點”問題的關注。本文在闡述二元經濟模型和描述“民工荒”現象的基礎上,得出“劉易斯拐點”尚未到來的結論,提出改革制度創新是促使我國勞動力供給問題的重要因素的主張。
【關鍵詞】二元模型;民工荒;劉易斯拐點;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特別是進入21 世紀后,新一輪經濟的強勁增長,使我國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農業勞動力轉移數量也快速地上升。近年蔓延的“民工荒”以及民工工資平行多年后的上漲,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2007年的有關報告就此認為,中國經濟的“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中國勞動力過剩時代即將結束,不足時代即將來臨。
一、二元模型與“民工荒現象”
(一)簡述二元模型
二元經濟論最早由美國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W.A.Lewis)在1954年提出,其目的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勞動力轉移過程。劉易斯認為,發展不可能在所有的地區同時發生,發展可能被看成是一種空間分布上的非均衡過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結構可劃分為兩大部門:資本主義部門與非資本主義部門。資本主義部門是指使用可再生資本,并為此支付資本家報酬和為尋求利潤而雇用工資勞動者的那一部分經濟,它以城市現代工業部門為代表;非資本主義部門(也稱維持生計部門)是指不使用可再生資本,不雇用勞動力以謀求利潤的那一部分經濟,它以農村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農業部門為代表,這就是常說的二元經濟結構。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式,強調經濟部門的結構差異,將傳統的總量發展模式推進到結構發展模式,特別是把經濟發展過程和勞動力轉移過程有機地結合,創立了第一個人口流動分析模型,為人口和經濟發展研究開辟了新視野,1961年拉尼斯(G.Ranis)與費景(John.C.H.Fei)合作建立了二元經濟模型,被稱之為費拉模型或拉費模型。費拉模型與劉易斯模型的重大區別是:前者不但考慮了工業部門的發展,而且也充分關注農業部門的發展,并且明確了二者的發展關系,顯然,拉尼斯和費景漢的兩部門發展及其關系的認識更貼近實際,這是對劉易斯模型的補充和推進。喬根森(D.W.Jor genson)1961 年提出的二元經濟發展理論,否認農業部門存在邊際生產率為零的剩余勞動,否認農業與工業的工資水平是固定不變的。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原因是消費結構的變化,而不是生產率的提高。托達羅(M.P.Todaro)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建立了他的人口流動模型。托達羅認為,依靠工業擴張不能解決發展中國家城市普遍存在的嚴重失業問題,解決問題的良策,一是取消一切人為的城鄉實際收入差異的政策和措施;二是積極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縮小工農差別與城鄉差別,減少勞動力的鄉城遷移。
(二)我國當前的“民工荒”現象
每年春節從城市工作地往返于農村居住地的農民工,形成中國勞動力市場上特有的“民工潮”。城市政府和居民對于“民工潮”的認識正在發生轉變,從認為它是城市經濟的負擔和城市生活的擾亂因素,轉變為認為它是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當城市開始變得歡迎民工的時候,許多城市發現愈來愈少的民工回到他們原來打工的城市,出現了所謂的“民工荒”。因此,“民工荒”是指城市經濟需求的民工勞動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夠提供的勞動力,即民工勞動力出現短缺。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提供的一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勞動力市場呈現出缺工現象》統計報告指出:2004年第2季度,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的12個城市,有70.4萬人進入勞動力市場求職,但用人單位的招工名額則達到108.7萬人,缺口38.3萬人。另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9月上旬發布的《關于民工短缺的調查報告》及相關報道,沿海一些城市的用工需求和應聘比率為10.8:7,僅東莞就短缺民工70多萬?,F在出現了真正的“民工荒”是不合乎邏輯的,因為從中國農村的情況看,還有約2億的剩余勞動力等待轉移。另外一個不合邏輯的地方是,如果出現“民工荒”,就應該出現發展經濟學上著名的“劉易斯轉折點”,它是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征,意味著工資水平上漲,勞動力開始變得稀缺了,這時的資本相對豐富,資本、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比例會逐步提高。然而,我們還遠遠沒有觀察到這樣的跡象。中國最近之所以出現所謂的“民工荒”,其真正原因在于農民工的凈收入下降了。而凈收入的下降又是由“工資粘性”導致的。農民工工資的調整相對滯后,體現為粘性,沒有伴隨物價特別是糧食價格的上漲而相應調整。上世紀80年代初,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的比較收入優勢是非常突出的,但以后的十幾年卻幾乎沒有什么增長。一個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調查數據是,“珠三角”農民工的工資在過去長達12年的時間里只增長了68元。算上通貨膨脹效應,廣東農民工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工資水平即實際工資水平甚至是處于下降態勢中的,這就難怪從2004年春開始在廣東首先出現“民工荒”的現象了
二、結論與政策含義
(1)我國農民工供給總體上還有較大過剩,但結構性矛盾已經顯現?!熬蜆I難”和“農民工短缺”現象將同時存在。(2)“劉易斯拐點”在中國不會自動到來。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廣大農民工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工資福利。這種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大大提高了遷移的經濟成本和心理成本,還導致了勞動力市場的非整體性和扭曲性,使得一方面,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勞動力供不應求現象;另一方面,在農村由于種種原因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仍無法順利轉移出來,即:劉易斯模型第二階段“拐點”還無法自動到來。(3)制度創新、加快轉型是突破“劉易斯拐點”的關鍵。正如前所述,如果沒有制度變革和政府的引導,劉易斯“拐點”在中國不會自動到來。首先應加快制度創新,尤其要盡快消除城市內部的“新二元結構”,建立一種更加有利于農民市民化的制度,取消城市戶口背后的利益驅動,并用漸進式做法保障公民的遷徙自由權力,來降低農民工身份地位改變的制度性成本。其次是加強農民工回鄉創業支持力度,出臺相應財政和信貸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把返鄉農民工在城里積累的資本、技術、經驗和人脈整合起來,形成新的創業團體,力爭在農村內部消化農民工。第三是要大力加強農民工培訓教育,全面提高農村教育水平,使所有農村居民子女接受普高或職高教育,成為高素質的新一代勞動者。第四是加快產業轉型,大力發展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既改善貿易條件,又不影響勞動力就業。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出低工資與產業結構低端化的惡性循環,規避世界經濟大環境對我國企業的沖擊,從根本上消除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障礙,進而順利完成經濟與社會的一元化轉型。
參 考 文 獻
[1]蔡昉.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No.8劉易斯轉折點及其政策挑戰[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2]蔡昉.“劉易斯轉折點”近在眼前[J].中國社會保障.2007(5):24~26
[3]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研究.2010(4):4~13
[41包小忠.劉易斯模型與“民工荒”[J].經濟學家.2005(4)
[5]南亮進.經濟發展的轉折點:日本經驗[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6]趙顯洲.關于“劉易斯轉折點”的幾個理論問題[J].經濟學家.2010(5)
[7]王書芬.對“民工荒”問題的再思考[J].企業導報.2010(7)
[8]侯東民.從“民工換”到“返鄉潮”:中國的劉易斯拐點到來了嗎[J].人口研究.2009(3)
[9]白南生,陳傳波.還有人能外出嗎?外出務工率地區差異研究[J].中國勞動經濟學.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