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辰
氣候條件和天氣劇烈變化會對人體建康造成影響已經得到證明。例如,陰天或氣壓變化會讓很多人感到關節疼痛、肌肉損傷復發或出現偏頭痛。
研究這種理論的科學被稱為“生物氣象學”,其目的在于研究氣候因素對人體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影響。西班牙塔拉戈納佩雷馬塔研究所的最新研究發現,氣溫與就醫人數之間存在直接關聯。當氣溫超過26℃時,就醫人數會顯著增加。此外,在夏季,躁狂癥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在冬季,抑郁癥患者會增多。
氣候變化會導致大腦的傳感神經出現紊亂,從而影響人們的情緒狀態,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會導致某些精神疾病惡化。瞬間的天氣變化容易引發焦慮,而其他氣候變化,如白晝長短變化等,則容易導致情緒高漲、低落和兩者交替出現的雙相情緒障礙等問題。
情緒障礙中最常見的病狀是季節性情感障礙,即隨著秋季來臨,日照時間縮短,出現情緒低落的狀態。結果,人體進入冬眠狀態,行動變得遲緩,社交活動減少,甚至因為缺乏活動而體重增加。應對這種癥狀的手段之一是光療法,即通過全光譜燈光照射來調節人體的生理節奏,讓人保持清醒或睡眠的狀態。
大氣電流主要通過體液對人體產生影響。在大氣電流的影響下,人體細胞膜的滲透性會發生變化,從而改變體液的流動速度。此外,大氣電流還會改變人體內懸浮膠體的分布、血壓、心率、神經刺激和組織間的導電性。大氣中的負離子以負氧離子為主,這有助于人體健康,其密度通常為每立方厘米2000-4000個。流動的水附近通常聚集著高密度的負氧離子,這就是我們靠近大海、河流或瀑布時會產生舒適感的原因。
氣候變化不僅對人類存在影響,也影響著所有的生物。未來的生物氣象醫學將繼續探索大氣、氣候和人體之間的復雜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