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當伯牙遇到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年傳誦,藝術之美穿越了時空。近年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大型演出活動,數十億觀眾在各種視頻終端前,坐看光影流轉,華彩飛揚,其恢宏氣勢讓世界觀眾切實體驗到了科技與文明的靈魂撞擊……
春晚的視覺盛宴
2013年的春晚在一片歡聲笑語中落下帷幕,與往年春晚相比,本屆春晚更具科技感。靈活多變的臺型、隨著節目和音樂調整角度的LED屏、切情合意的舞美視頻、強烈的3D效果,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升降水幕伴隨著席琳·迪翁的歌曲《我心永恒》呈現出不同的造型,畫面感十足。歌曲高潮階段水幕大簾放下,映襯著歌曲,更好地延展歌曲的意境,頗具感染力。水幕的后面,央視設置了激光燈,激流的水幕經過激光燈的映射,水流猶如水晶一般晶瑩剔透,這種舞臺藝術的混搭,收到了優秀的視覺效果。
往年春晚上被遺忘的紗筒今年也被影像包裹,猶如《阿凡達》大片一般的視頻影像,迅速帶觀眾穿越。歌曲《春暖花開》舞美視頻影像一出,就引得年輕人一陣歡呼,加上那英洋氣的唱腔、溫暖的旋律,征服了許多觀眾的心。
創意兒童節目《剪花花》是視覺效果最為震撼的,萬花筒般的絢爛為觀眾營造了一個童話和想象的世界。視頻內容與舞蹈搭配巧妙,彰顯了舞蹈的極致之美。觀眾可以看到唯美的畫面,可能想象不到制作過程的繁瑣與困難。據介紹,制作過程中,先對舞蹈畫面進行立體實拍,然后用綠幕摳像技術將舞蹈摳出,并合成到已經制作好的視頻影像之中,最后視頻節點要配合舞蹈節點與音樂節點實現完美同步,這也是整個視頻影像的難點所在。
在這臺晚會上,AR(增強現實)技術高質量運用,豐富了電視觀眾視覺享受,也是在國內舞臺演藝第一次大范圍正式應用。
藝術想象力是靈魂
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是當代文藝工作者獻給祖國母親60周年華誕的禮物。如何能讓這部舉國制作的演藝大品牌走入尋常百姓中?中央歌劇院決定讓《復興之路》“瘦身”巡演,將原來3000名演員壓縮為200人,卻沒有影響演出效果,原因何在?仿真模擬、高保真視頻等現代舞臺美術技術,再現了宏大場景,也更易和觀眾互動……這樣的改編,得到《復興之路》主創人員的認可,還簽下了6000萬元的大單,一年巡演100場。
和《復興之路》一樣,近些年,每一次重大活動和演出,都是藝術家提出創作思路和藝術效果,推動中國舞美技術走向的一個個新的高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閉幕式既讓世界“驚艷”中國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讓中國的舞美技術達到一個新的里程碑。分秒不差的大腳印煙花、巨幕卷軸、鳥巢碗沿的無縫對接……雖然已過去幾年,人們還記憶猶新。這就是科技與文化融合的魅力。
在大型活動和演出中,這些舞美的“塔尖”,中國已有了很大的進步——只要是藝術家想象得到的,技術就能千方百計地去實現,讓藝術想象之魂在舞臺綻放,有的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傳統的布景制作成本高、效果不佳,也嚴重制約了戲劇藝術的普及與推廣。專家認為,舞美的產業化、規模化勢在必行,應以新的發展方式推動舞臺藝術的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讓更多的資源和資金用于藝術家的創作,打造更有想象力和藝術性的作品。
實現突破技術集成是核心
歌劇演出中常使用的一個技術是追光,要把燈光打到演唱者身上,突出演員。原來追光時,燈光師站到最高處,危險性大,還要浪費時間去排練,當燈光師哆哆嗦嗦瞄不準時,極容易出錯。而引入成熟的GPS定位技術,在演員身上裝入傳感器,演員走到哪里光就自動跟在哪里,不僅精準,還節省了不少時間和人力成本。
其實,許多技術已是成熟技術,核心是要將智能化、集成化的思路植入舞臺,從而實現藝術家的想法。中央歌劇院在原創歌劇《辛亥風云》的舞美環境中,就大量采用投影技術營造環境,可以瞬間讓舞臺背景由一個小洋樓變為七十二烈士的黃花岡,大面積的投影產生出滿地黃花的悲壯效果,令人動容。
中央歌劇院和北京理工大學合作成立了中央歌劇院數字化舞美工程聯合實驗室,試圖通過集成創新,借鑒其他領域的成熟技術,攻克與藝術融合的難關,探討演出舞美的變革。由他們開發的、被列為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數字化舞美科技應用研究》和國家級科技提升計劃項目《模塊化歌劇舞臺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就是要研究解決舞臺的智能化總控問題,讓燈光、舞美、大幕的各個部分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得到提升,省事、省時、少差錯,壓縮編排時間。
“引入數字化舞臺技術后,未來的戲劇舞臺將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數字化舞美工程聯合實驗室負責人預言說,人們將在舞臺上看到藝術與科技高度融合的表演體系,既可以高度逼真地虛擬演員的形象,又能使得表演的內容交互可參與,使觀眾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完美融合復合性人才是關鍵
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身兼數職,是指揮家,也是劇院的管理者和經營者,可謂名副其實的“復合性人才”。俞峰很重視藝術和科技的結合,作為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他認為,“文化與科技的跨學科交流,會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形成新的素質,藝術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善于學習,關注科技進步。”
前段時間,北京市的科技周上有一群特別的觀眾,他們是中央歌劇院的藝術家,他們每個館都認真地看,了解科技最新的發展,去尋找可以為藝術融合的技術和靈感。俞峰對這次科技周上看到的“海上平臺”技術念念不忘,又儲備了一個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新介質,“這相當于一個人工島,以后有海面的表演時,可以用它當一個支點。”
“文化與科技融合關鍵要有人去做、去嘗試、去實踐、去把一個個想法變為現實。”俞峰深有感觸地說,融合需要有智慧和思路,去打破學科界限,找到新方案,這樣不斷學習、想象、發現、借鑒、貫通,就會像化學反應一樣,不斷碰撞出新創意、新項目,以前想到做不到,現在想到也能做到。為了更好地做好藝術服務、做強文化科技,中央歌劇院注重舞美藝術的科技能力的培養,專門請了數字軟件應用、智能控制等方面的高科技專家來講課,培養文化科技人才,訓練他們善于聯想和融合的思維方式。
產業延展拓展運用靠創意
就像軍事上的許多科研成果可以轉換為民用的一樣,舞臺演出的科研成果也可以廣泛運用,把舞臺景觀變為城市的景觀。現在許多城市要“亮”起來,但“亮化工程”中,部分建筑照明缺乏藝術性、雜亂無章,既造成了光污染,也不利于節能減排。中央歌劇院將在一個城市做出“樣板房”,把城市當作一個大舞臺,通過藝術家的參與,產學研結合,把城市的雕塑、燈光、景觀融為一體,為城市營造藝術的氛圍,讓人們生活更美好。
橫向連接了科技、文化、經濟三個縱向垂直的鏈條——中央歌劇院依托自己的舞美領域的科技文化實力,未來的產業化增長點是向全國提供藝術服務。他們希望,用創意把藝術的審美貫穿和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城市街景藝術、廣告設計理念、包裝藝術、游戲情趣,把人們內心的精神需求挖掘出來,實現生活藝術化,追求幸福感。
為了促進自己研發的技術在更廣闊的領域應用,中央歌劇院與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把自己研發的新技術申請專利,并在公開市場掛牌交易,讓文化與資本、企業對接。俞峰說,這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文化企業的融資難問題,由“上門討飯吃”、“等米下鍋”、“東拼西湊”的解決資金問題變為專業化、市場化運作。
技術在手、創意由心,從舞臺擴展到城市生活,把對美、對藝術的追求放大到城市,生活因此而更精彩。
舞美科技走向未來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高科技數字化舞美科技應用研究的方向是當今國際藝術科技領域發展的前沿,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將聲、光、電、形、影、音等高新技術融為一體,將數字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文化藝術創作工具,將電影、動漫藝術、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舞臺場景實現在舞臺表演中,實現舞臺全方位智能化控制能力提升,已是舞美科技產業化的現在進行時。針對在虛擬和現實混合空間中,人機交互和可視化問題,通過提供感官符合的視覺效果和虛擬交互能力,提高表演制作能力,增強數字表演的藝術表現效果,在現場表演中真正實現“虛實結合、虛即是實、實即是虛”的境界,從本質上增強數字化表演的藝術表現能力。利用三維數字投影系統,實景虛擬影像的結合及全虛場景的利用,因不受場地空間因素的限制,可以根據場地的大小來自由調節舞臺空間,表現效果更為優美、逼真,具有很強的交互性,帶給觀眾一種融入體驗式交互真實感。
360度全息幻影成像系統,更不需人們佩戴任何偏光眼鏡,在完全沒有束縛的情形下,可以盡情觀看3D的幻影立體舞臺特效,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使表演更具有強烈的縱深感。
在不遠的將來,在強大的實時計算平臺的支撐下,現場表演與視頻、全息舞臺、燈光音響系統互連、高效實時智能呈現;創意編排全程數字化、系統化;網絡劇場與現場演播廳實時三維虛擬交互轉播;導演系統、舞美視頻、仿真技術三方面將更加融合。共同提高數字表演的智能水平已成為現實,多學科融合的數字表演技術體系將不斷豐富完善,將更好地服務于文藝演出、數字電影、動漫在內的數字舞美科技產業,將大大修正彌補傳統舞臺、道具、布景制作、表演方式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