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仁文
食物之所以稱為食物,就是因為其含有可以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各種營養(yǎng)。
食物在烹制加工時其營養(yǎng)素有所損失。您知道哪些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嗎?
經過總結,我們發(fā)現(xiàn):食材儲存的時間越長,營養(yǎng)素損失越多;食物烹調時間越久,營養(yǎng)素損失越多;食物在烹調時的處理越多,營養(yǎng)素損失越多。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環(huán)節(jié)如果不加以注意,也會增加一些不應該有的損失。今天呢,我們就這些環(huán)節(jié)跟大家探討一下,看看到底是誰偷走了我的營養(yǎng)!
在食物的烹制過程中,有幾個環(huán)節(jié)應注意營養(yǎng)流失:洗、切、初加工、肉類腌制、炒、調味、收汁等等。
1.合理加工 我們在洗菜的時候,如果先切后洗,那么就會有大量的水溶性維生素和可溶性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流失于水中。在淘米的時候,如果反復搓洗米,其中的B族維生素和抗氧化物也會大量損失。
2.適時切配 中華美食享譽世界,號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也就是說:菜肴做得越精細越好,滋味烹制得越鮮美越好。但是,從營養(yǎng)角度而言,菜肴切配得越細,其表面積越大,接觸空氣的概率也就越高,那么營養(yǎng)素損失也就越多了。
3.適度焯水 食物在烹制之前,還需要有初步加工,比如有的蔬菜切好了需要用沸水焯燙一下,如果您鍋里的水太少、火太小,那么焯菜時間就會加長,這時候蔬菜中很多的營養(yǎng)素就會隨汁液更多地流失,而且一些嬌氣的維生素就更容易氧化損失。當然,有些蔬菜是需要多焯一會兒的,比如含草酸過多的竹筍、含毒扁豆堿的豆角等等。
4.上漿掛糊 很多新鮮的肉類食物在烹制前需要上漿掛糊,因為這樣的菜肴烹制后的口感非常好。比如說,我們在腌制牛柳的時候,可以用鹽、味精、紹酒、蛋清和淀粉將肉片抓勻,然后在適當?shù)挠蜏叵禄臁_@本是保護營養(yǎng)的很好手段,但有些人卻處理失當,反而加重了營養(yǎng)素的損失。很多人喜歡用小蘇打、食堿、嫩肉粉甚至火堿來腌制肉類,然后再上漿掛糊,這樣加工的肉類會更加滑嫩,但是其中的營養(yǎng)素會大量損失。有的朋友在熬粥的時候喜歡放堿,覺得這樣粥不僅好熬,而且比較容易黏。其實,這種方法熬的粥,米和豆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都有不少損失。對糖尿病患者來說,食用堿熬的粥血糖生成指數(shù)更高,因為米中的淀粉顆粒糊化程度高,消化速度快,那么血糖怎么會控制得住呢?
5.急火快炒 我們在炒菜時候都需要用油來熗鍋,很多朋友喜歡把油燒冒煙后放入蔥、姜,熗出香味了再炒菜。油脂中有豐富的維生素E、胡蘿卜素、磷脂、不飽和脂肪酸,這些營養(yǎng)素在經過高溫之后很容易氧化。這是高溫偷走了油脂的營養(yǎng)!而炒菜時,如果火力太小、炒菜時間太長,那么食材因為受熱而收縮或細胞壁軟化破裂,其中大量的營養(yǎng)素如葉綠素、胡蘿卜素、維生素E、葉黃素等等就會隨汁液流到鍋里。
6.少量用鹽 在炒菜時,很多朋友喜歡多放鹽或早放鹽,認為這樣才能讓菜肴夠味!其實,如果用鹽過多或用鹽過早,會使蔬菜中的汁液流出過多,不僅營養(yǎng)素損失,而且還會讓菜失去脆嫩的口感。而肉類菜肴如果放鹽過早的話,會讓蛋白質過早凝固,不但很難消化,而且其中的腥臭氣味揮發(fā)不了,湯汁中鮮美的滋味也滲透不進去,菜肴不好吃!
7.適當加醋 俗話說,補鈣不補鎂,補完就后悔。鎂是我們骨骼中的一種重要的營養(yǎng)素,缺少它,我們的骨骼也會不健康。這種營養(yǎng)素在深綠色的蔬菜中含量極為豐富,但是有時卻會因為烹飪不當而被悄悄偷走了。但是,在炒菜時如果加醋,那么醋酸中的氫就會馬上替換掉葉綠素中的鎂,這樣鎂就被偷走了!
8.勾芡收汁 很多朋友在炒完菜之后,鍋里的菜湯就一倒了之。您知道嗎?這些菜汁中不僅僅有調料和油脂,還有很多溶出來的營養(yǎng)素!包括水解蛋白質、氨基酸、脂肪、各種維生素和可溶性的礦物質、抗氧化物……如果此時用適量的水淀粉勾芡,那么不但可以把這些營養(yǎng)物質重新附著在食物的表面,而且還會在食物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可以起到保溫和抗氧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