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愛兵 王秀靜
進入雨季連陰天氣較多時,常出現濕潤冷涼氣候導致葡萄霜霉病的發生。現將葡萄霜霉病的發病條件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 癥狀
葡萄霜霉病只危害葡萄的地上部幼嫩組織,如葉片、新梢、花穗和果實等。葉片染病初呈半透明、邊緣出現不清晰的淡黃綠色油浸狀斑點,后擴展成黃褐至褐色多角形斑,病斑大小因品種或發病條件而異。濕度大時病斑愈合,背面產生白色霉層,即病菌的孢梗和孢子囊。病斑最后變褐葉片干枯;新梢、卷須染病初呈半透明水浸狀斑點,后擴展成黃至褐色病斑,表面也生白色霉層,新梢生長停滯,扭曲或干枯;花穗積聚的露水有利于病菌侵染,染病小花及花梗初呈油浸狀小斑點,由淡綠色變為黃褐色,病部長出白色霉層,病花穗漸變為褐色腐爛脫落。幼果病部變硬下陷,長出白色霉層,皺縮;果粒半大受害,延及果梗,果實軟腐,后干枯脫落;果實近成熟期一般不受害。
2 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組織中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2年。第2年春天萌發,產生芽孢囊,芽孢囊產生游動孢子,借風雨傳播到寄主葉片上,通過氣孔侵入,菌絲在細胞間隙蔓延,并長出圓錐形吸器伸入寄主細胞內吸取養料,然后從氣孔伸出孢囊梗,產生孢子囊,借風雨進行再侵染。病害潛育期在感病品種上只有4~13天,抗病品種則需20天。秋末病菌在病組織中經藏卵器和雄精器配合形成卵孢子越冬。
氣候條件對發病和流行影響很大。該病多在春秋兩季發生,是葡萄生長后期病害,冷涼潮濕的氣候有利于發病。病菌卵孢子萌發溫度范圍13~33℃,適宜溫度25℃,同時有充足的水分或雨露。孢子囊萌發溫度范圍5~27℃,適宜溫度10~15℃(每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連續兩旬降雨量之和超過100毫米,必將大流行),并有游離水存在。孢子囊形成溫度13~28℃,15℃左右形成孢子囊最多,要求相對濕度95%~100%。游動孢子產出溫度范圍在12~30℃,適宜溫度18~24℃,須有水滴存在。實驗證明,孢子囊有雨露存在時,21℃萌發45%~50%,10℃時萌發95%;孢子囊在高溫干燥條件下,能存活4~6天,在低溫下可存活14~16天;游動孢子在相對濕度70%~80%時能侵入幼葉,相對濕度在80%~100%時,老葉才能受害。
果園地勢低洼、通風不良、密度大、修剪差,有利于發病;南北架比東西架發病重,對立架比單立架發病重,棚架比立架發病重。棚架低比棚架高的發病重。遲施偏施氮肥,刺激秋季枝葉過分茂密,而果實延遲成熟,發病重。含鈣量多的葡萄抗病力強。葡萄細胞液中,鈣鉀比例是決定抗病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當鈣鉀比例大于1時,(老葉)表現抗病,小于1時(幼葉)則比較感病。含鈣量取決于不同品種的吸收能力以及土壤和肥料的含鈣量。
3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2)加強管理。及時剪掉病枝、病蔓、病葉、病粒,早期架下噴石灰水,殺死病殘體中的病原物,提高結果部位及棚架高度,及時摘心、綁蔓、除草、排水。(3)根據測報噴藥保護。抓住病菌初侵染的關鍵時期噴藥,以后每半個月左右噴1次,連續2~3次,藥劑選用1∶0.7∶200倍量式波爾多液,惠州中迅產的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50%烯酰嗎啉水分散顆粒1000倍、杜邦克露(72%霜脲錳鋅)500倍、科博600~800倍和杜邦易保(68.75%惡酮錳鋅)800~1200倍、上述藥劑交替輪換使用。棚室保護地發病時,關閉門窗,用45%腐霉百菌清煙劑熏蒸。對果穗及時套袋,采收前摘掉,促果穗增糖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