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萬泰
班上小楊是一個很有個性的小伙子,性格有時候表現得很倔強。我多次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來親近他,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我依然在尋找著與他親近的契機……
就在我和小楊的關系感覺越來越疏遠甚至有點敵對的時候,機會終于出現了。
小楊的同桌是一個隔三差五不按時上學的孩子,這兩天他又不來上學,印象中這已經是第四次不來上學了。前幾次小楊的同桌不來上學,要么是我打電話“請”來的,要么是我和他的好朋友一起到家里去“請”他來上學,這一次其家長又反復給我打電話,讓我想個辦法讓孩子繼續上學。
我理解家長的困惑,但我對小楊的同桌不來上學的問題幾乎是毫無辦法了。然而,在悵惘地看著小楊同桌的空座位的第三天,我突然產生了這樣一個奇想:何不讓小楊請他的同桌來上學呢?可是,又一個想法在提醒我:小楊能完成這個任務嗎?他可是學習上不求上進,且與我有點敵對的學生呀?
在進行了反復的思想斗爭后,我決定找小楊來試一試。
當我叫小楊到辦公室來的時候,小楊很是納悶,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錯誤。為了解除小楊猜疑、防備的心理,我沒有與小楊談與學習有關的問題,而是單刀直入地采取了激勵的策略。
“小楊呀,這兩天我有個事沒有辦法解決,想請班上同學來給我幫個忙,找來找去,我感覺你是最佳人選。你能幫我一個忙嗎?”在肯定小楊的基礎上,我笑著對小楊說。
一臉茫然的小楊被我這突如其來的請求搞得一頭霧水,有點不信任我地說:“老師,啥事?我真能幫上忙嗎?”
“我相信自己的眼睛,更相信你的能力!”我說得鏗鏘有力。接著,我把小楊的同桌不來上學,想請他出面把同桌叫來的想法告訴了他。聽完我的表述,小楊臉上露出幾分自信的表情,并且向我保證第二天就能讓同桌來上學。我快速地把小楊同桌家的電話號碼給了他,并叮囑小楊最好在晚上九點左右給他的同桌打電話。
小楊回家了,但我心里沒有把握相信這孩子能把他的同桌叫來上學。因為聽小楊同桌的家長說,這次孩子不上學的態度很堅決,好多親戚朋友都做了思想工作,還是無濟于事。當然,我知道自己肯定是不行的,因為我已經“請”了兩次了。
小楊同桌的家長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我把希望寄托在了小楊身上。小楊可能不知道,他肩負的不僅僅是我對他的信任,還有他同桌一家人的期望,最主要的是肩負著拯救一個輟學同學重返校園的重擔。
奇跡往往就是在信任與被信任之間誕生的。第二天早上,當我走進教室的時候,我看到小楊的同桌已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正拿著英語課本和同學們一起朗讀。幾乎同時,我把目光轉向了小楊,小楊的目光與我不期而遇。此時,我看到了小楊那充滿自信的目光。這是我從來沒見過的小楊的目光。這時,我不由自主地舉起拳頭對著小楊豎起大拇指,并露出了贊許的笑容,這一連串動作做得迅速、巧妙、隱蔽,其他同學根本沒有發現。小楊看到我的舉動心領神會,臉上也露出很難見到的微笑。
課間的時候,小楊同桌的家長給我發來感謝的短信。其實我想說,這一功勞應該歸功于小楊。自此之后,我和小楊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敵對”逐漸向親密轉變。
一次家長會后,小楊的家長就此事對我表示感謝,感謝我對小楊的這次信任改變了小楊的很多方面,尤其是他逐漸對作為班主任的我有了信任感,能主動寫作業,并積極主動地與家長交流班里發生的事了。
我真沒有想到,一次不經意的小小嘗試,竟然起到這么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像這樣的信任實在是太少了。
(作者單位:甘肅蘭州大學附中)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