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霞
摘 要:聯系小學音樂課堂實際,著重以節奏的教學方法展開論述,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看法,即從節奏訓練的低段和節奏訓練的中、高段這兩部分來進行節奏教學主要方法的闡述。
關鍵詞:音樂課堂;節奏訓練;節奏教學
節奏是組成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音樂的骨架,任何音樂都離不開鮮明的節奏。以下是我在節奏教學中的一些探索性做法,有的是自己摸索的、有的是借鑒別人的。
一、節奏訓練的低段
1.節奏的模仿練習
低段的兒童,注意力不能長久集中在抽象呆板的節奏符號上,只有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動的感性認識,來激發他們對音樂節奏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欲望,才能有效地誘發學習的動機。
2.節奏律動游戲
音樂教學中,老師一般要求學生端正、安靜地坐著學,然而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通常表現為愛動,喜歡參與活動、游戲和表現自己。我認為可以嘗試把節奏與動作相結合,指導學生玩節奏律動游戲,看到不同的節奏就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示。
二、節奏訓練的中高段
節奏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能靈活運用,就是要在低段的基礎上將訓練進一步加深,可在中、高段嘗試學習較復雜的節奏并進行運用。
1.節奏能力的培養
(1)有節奏地說話
節奏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人類的語言,人類的語言本身已含有生動、豐富而微妙的節奏。
(2)節奏的鏡子練習
老師可以利用手、肩、臂、腰、腳等身體各個部位,拍擊不同動作的節奏,同時要學生把節奏像照鏡子一樣重復一遍,把單項活動變成多項活動,這樣既豐富了節奏的內涵,也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
2.節拍的學習
(1)感受重音
重拍音的感知是學習節拍的基礎,也是對聽覺的一種訓練。老師在鼓上或桌上敲擊,以四拍為一個單位,每個四拍中都有一個不同的重拍音。
(2)感受速度
在音樂聲中列隊進行,讓學生感受進行的速度:做搖籃、劃船或者模仿在風中搖擺的樹枝等動作,感受三拍子柔和的音樂速度。
(3)情感的表現
在教學中讓學生隨著音樂的速度、重音等的不斷變化作出相應的動作及情緒變化。比如,不同音樂形象對比;老師選擇幾首短小的或情緒方面有較明顯的主題的音樂,連續播放或演奏,學生跟著音樂自由做動作,表現出樂曲的音樂形象、情緒等特點。
有了以上這些感性認識階段的訓練,然后老師再逐步通過劃拍、擊拍、劃節奏等訓練,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這樣他們就能進一步理解與掌握各種不同的節奏。
老師只要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些“潛能”,使其充分發揮出來,那么節奏教學就是成功的。
(作者單位 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石寨學校)
編輯 代躍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