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度黑龍江省社科研究規劃年度項目(扶持共建項目)“城市視覺語言研究”資助,項目編號11E067
摘要:藝術設計是最直接的視覺印象,是城市形象特質的完美體現。一座城市的形象是人們通過感知城市文化和體驗城市藝術展現出來的,藝術設計是構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一座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藝術設計,藝術設計各個領域也滲透于城市文化的各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
關鍵詞:環境藝術;公共藝術;書畫;城市文明
如今,科學技術發展飛速,一個城市的發展速度,是這個城市科學發展及城市技術層面及城市藝術的綜合產物。20世紀城市的發展機遇往往通過這個城市的交通發展、城市郊區發展以及其城市服務部門各行各業的發展詳細地展現出來。在這其中,城市的藝術設計發展更加增添了這個城市的生機。
1環境藝術設計對城市創新美學中的影響
任何一個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涵蓋了這個城市的文化、歷史、經濟、政治、宗教等等。它們都為這個城市的發展努力著。一個城市的魅力也體現在這個城市的城市設計中,如此看來,一個城市的地標級的建筑更能讓人們更清楚的記住這個城市,所以說一座美麗的城市正式因為擁有美麗的建筑和美麗而獨具特色的城市環境空間,才能讓人們更加喜愛自己生活的城市,也會努力的為這個城市貢獻自己的力量。從其他意義上來說,一個城市形象的精華往往就在于它的外部空間,展現于它的廣場和公園、河流、湖泊、街道……
環境藝術離不開人、社會以及大自然,是將三者聯系起來的大家庭。是與人們密切相關的,是能夠激發人們情感的一種公眾藝術。它將知識性、藝術性融為一體。使我們生活的城市形象更加鮮明,使我們生活的環境更加充滿生機活力,為我們魅力的城市輪廓線添磚加瓦。
一座好的城市環境設計,不僅僅依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還需要一定時期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相互融合,才能形成整個城市的整體形象。
2書畫藝術與城市文化發展
城市的歷史、文化、人物發展等諸多內容都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標志。提到人們眾所周知的《清明上河圖》,這不僅僅是一幅書畫作品,而是承載了那個特定時間的歷史及其文化,從畫中也能感覺到人們向往欣欣向榮的美好城市生活的景象。這也說明了,書畫藝術也可以作為一座城市的名片,可以代表與展現一個城市的文化發展。
文化對于一個城市的發展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對其城市的發展產生久遠影響。一座城市的發展與這座城市的民俗的密不可分的,民俗是一切文化的源泉,民俗文化也最具地域特征,具有代表性。一幅經典的畫作,一個體現當時民俗風格的攝影或錄影資料,一個文化藝術交流平臺的創立,一個書畫藝術經紀公司的建立和成長,這些都承載著有關于這座城市發展的偉大使命。一座城市對外宣傳時,最有力的名片即是這個座城市的文化,城市發展借助于書畫藝術這個文化載體,帶動整座城市的藝術文化和收藏的熱潮,有利于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能更好地認識他們所處的這個生活圈的歷史和文化。
沒有文化根源的城市存活不久,人們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中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說一個國家一定不能沒有文化的基礎。那么由此引申到一個民族,一座城市,一個家庭無不如此。如果一個民族沒有文化,他便成為一個沒有發展潛力的民族,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也不會體會到生活的樂趣。所以一座城市的發展了離不開文化的發展,只有將城市文化發揚光大,這樣才能使我們生活的城市更好的發展下去。
3藝術與城市文明
藝術的發展是需要兩個層次面相互配合產生的,第一層次面是雄厚的物質基礎,其二層次面是較高的精神素質,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藝術是高端的、具有生命級別的。城市社會恰好為藝術提供了主、客兩方面的條件。舉例來說,采訪人們時問道人們心中最美的城市,很多人都說出了維也納等等,先說維也納,他之所以有世界音樂之都之美譽,其一是其擁有非常雄厚的物質基礎,其二是奧地利人具有優良的文化傳統與高雅的審美水準,每年一次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便是最完美的體現。綜上所述,藝術闡釋了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城市文明的發展水平越高,它與藝術的關系就越密切。
首先,藝術是一種尺度,他能完完全全的區別一個城市與一個鄉村。但并不是說相對落后的農村就沒有藝術可言,在一些文明程度比較落后的鄉村,也有屬于鄉村的村間文化藝術,例如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及民間手工等等。但它們本身如果脫離了鄉村,大多也就失去了民間藝術文化的色彩,賦予民間藝術現代感,這樣慢慢適應了城市人們的審美標準,也就具有了較高的審美價值。
其次,藝術作為一種尺度,也能夠很好的衡量出大城市與一般城市在文化上的差異。一般來說,中小城市發展的重心,更多地傾向于實用性的物質文明層面,而只有積累了雄厚物力財力的大都市,才有可能去從事各種非生產性、非經營性的藝術活動。大都市文明發展水平越高,隨機出現各種社會問題的幾率也越大,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慢慢滴在城市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壓抑、緊張、焦慮、痛苦等,人們需要通過藝術與審美獲得解脫。這也成為當代大都市不再敵視“藝術與審美”的主要原因。
再次,在都市化發展飛速的今天,城市空間更加擁擠,利益沖突更加激烈,危機與矛盾更加尖銳與突出,慢慢涌現的城市問題加速的激發出當代都市人強烈的藝術與審美需要,同時也改變了藝術與城市文明的傳統關系。主要表現在幾方面:一是藝術世界與生活世界、貴族與平民的傳統邊界慢慢消失。在原來社會,生活是實實在在的,藝術是非實用主義的,兩者之間不可逾越。在當代都市空間,這種矛盾關系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藝術的生活化”或“生活的藝術化”。二是一些具有標志性的都市文明實踐直接影響了藝術的主題與發展。以藝術與世界博覽會關系為例,世博會最初叫做“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單從這個名稱上看,根本沒有藝術的位置。1851年第一屆倫敦世博會,只是在最后到了閉幕式階段,才安排了些許簡單的音樂演出。但到了第二屆巴黎世博會,與第一屆有很大的區別,不僅僅是主題添加內容為“農業、工業和藝術”,藝術的內容也變得為之豐富。巴黎世博會專門設立了美術品展覽館,展出了千余件的繪畫作品與雕刻作品,與此同時還舉辦了首屆世界攝影展。近些年來,世博會的文化與藝術氛圍就越濃厚,隨即出現的世博周邊文化藝術產品也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4結語
中華民族經過個個年代長時間的洗禮,迎來了美好的城市生活。毫無疑問,城市文化不單單是物質文明輝煌,也不是通過回歸自然得到的解脫,而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借助城市空間,人們努力在城市文化與藝術設計中慢慢找尋的橋梁,因為只有通過“藝術與審美”,才能使城市化進程中激增的壓抑、焦慮與不適應得以稀釋與融解,使社會變遷中惶惶不可終日的都市人得到真正的自由與快樂。一個和諧的城市社會,是不能只有制度與規范、而沒有藝術與審美的。
參考文獻:
[1] 汪德華.中國城市設計文化思想[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
[2] 上林國際文化有限公司.最新城市規劃設計[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3] 馬曉.城市印跡——地域文化與城市景觀[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張紅風,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藝術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