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王春林 沈建霖
課題項目:四川省健身氣功管理中心科研與培訓基地課題,編號SCQG2012B016
摘要:五禽戲是華佗養生理念與實踐的重要結晶,五禽戲的創造融入了五行學說、道家學說、陰陽平衡與經絡學說,通過對人體氣血和技能的調節實現養生的功效,對于我國古代養生學的研究以及現代養生理論的完善與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華佗;五禽戲;養生研究
東漢末年,戰爭頻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華佗便不求仕途,一心專研醫學,希望能夠解救在病痛中掙扎的百姓。經過多年的努力,華佗成為了東漢末年一位著名的醫學家。華佗發明了“麻沸散”,為手術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成為世界醫學史上通過麻醉進行手術的最早記錄,實現了醫學發展的新跨越,被后世稱為“外科鼻祖”。不僅如此,他還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創作了適合各種人群鍛煉的“五禽戲”,為我國養生健身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華佗這套取法自然的“五禽戲”被醫學界所借鑒,用來指導人們的養身健身活動。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五禽戲”中的養生思想,下面,我們首先對“五禽戲”的由來進行簡要介紹。
1華佗與五禽戲
華佗,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字元化,一名旉,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作為聲名廣泛流傳后世的著名醫學家,華佗對于醫學有眾多貢獻,其中尤以麻醉劑和五禽戲的發明為人所津津樂道,后世不僅將其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同時也將他作為養生術的重要開創者加以頌揚。據史書載,華佗被曹操所殺時已年逾百歲,但是身體仍舊非常健康,容貌如同中年人一般,其弟子無普桑在九十歲時也仍舊耳聰目明,齒發堅固,這一切都得益于華佗所發明的“五禽戲”的養生功效。
華佗本人身為醫者,在日常生活中就非常注重身體的鍛煉,在他的觀點中,人要通過體育運動和勞作這些方式來促進血脈流通,減少疾病的發生,他曾言:“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削。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边@句話的意思是,人們通過經常性的參加體育鍛煉與勞作能夠避免身體過于勞累,加快血液循環以及事物消化,從而減少人體的隱疾,就如同門的樞軸一樣,只有經常轉動,才不會僵澀失靈。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華佗結合自身所學與研究所得,創造了“五禽戲”。所謂五禽戲,是指通過模仿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來舒展筋骨,促使人體經絡暢通,達到養生的功效。這五種動物分別是虎、鹿、熊、猿、鶴,虎戲目光炯炯,搖頭擺尾,撲按,轉斗,表現出威猛神態,剛勁有力,剛中有柔,剛柔并濟;鹿戲如鹿樣心靜體松,姿態舒展,表現其探身,仰脖,奔跑,回首之神態;熊戲動作如熊樣渾厚沉穩,表現出撼運,抗靠步行時之神態,笨重中寓輕靈;猿戲仿其敏捷好動,表現出縱山跳澗,攀樹蹬枝,摘桃獻果之神態;鶴戲仿其昂然挺拔,悠然自得,表現出亮翅,輕翔,落雁,獨立之神態。根據后世養生研究,華佗的五禽戲中戲具有填精益髓,強腰健腎之功效,鹿戲具有舒展筋骨之功效,熊戲具有加強脾胃,增強體力之功效,猿戲具有鍛煉肢體靈活之功效,鶴戲具有增強肺呼吸,調運氣血,疏通經絡之功效。通過這些剛柔并濟,動靜結合的養生鍛煉功法,關節與肌肉都能得到合理鍛煉,不僅血脈暢通,身體健康,還能達到防病祛病之功效,可謂是一舉多得。
關于五禽戲的發明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據說華佗年輕時去公宜山采藥,在半山腰發現了一個洞穴,受好奇心驅使,他想進入洞穴查探,但是在進去之前忽然聽到里面有人在談論醫道,他不由自主的停在了洞外聽兩人的談論,入神間,忽然聽到兩人談起他,他受了驚嚇正轉身想跑,但是里面卻有人道:“華生既然來了,何不入內一敘?”他無奈,只好走進去,原來是兩位白發長須的仙人。仙人們向華佗傳授了許多精妙的醫術,同時還傳授了一套精妙的功法,這套功法就是五禽戲。雖然這個故事的來歷已不可靠,但是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對于華佗醫術的推崇,對于五禽戲功效的頌揚。華佗在發明五禽戲之后,不僅自己加強鍛煉,他的學生無普桑也在華佗的指導下堅持鍛煉,最終在百歲之齡時仍舊身體康泰。具史書載,華佗在游歷許昌時,經常組織一些病弱體虛的人在一起練習五禽戲,“嘗勞動,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由此可見五禽戲的養生功效自古以來就被人們廣泛認同。
2五禽戲與養生
五禽戲脫胎于中醫醫道,在養生方面與中醫學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中醫角度看,虎、鹿、熊、猿、鶴分屬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對應的乃是人體心肝脾肺腎五臟器官。在五禽戲的設計中,模仿五種動物的動作在無形之中通過直接或間接的形式分別針對這五種器官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鍛煉,正如同中醫所說的“超乎象外,得其寰中”是也。華佗所選取模仿的五種動物,在生活習性與動作方式方面各有特點,或輕靈敏捷,或變幻莫測,或獨立高飛,或沉穩厚重,人體在模仿其動作時,不僅肌肉、關節得到了合理的鍛煉,同時對于人體五臟的正常功能運轉也有著很好的效果,這也是為什么五禽戲具有防病祛病功效的主要原因。
從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來看,五禽戲的鍛煉方式能夠通過提升機體關節與肌肉的鍛煉達到提升神經系統功能的功效,從而提升大腦對于人體的抑制和調節功能,這對于神經細胞的恢復和再生具有積極意義?;?、鹿戲、熊戲、猿戲、鶴戲不同形式的鍛煉動作對于人體的五臟功能有著很好的提升效果,用現在醫學的理論來闡述的化,就是能夠改善心臟功能與心肌供氧量,提升心臟排血力,從而促進人體器官的功能的發揮,改善腸胃活動以及分泌功能,提升機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減少疾病的發生。處在東漢時代的華佗,雖然并不了解今日現代醫學的理念,但是他卻通過結合自身醫學體驗與認知創造出了一套具有如此積極養生功效內的鍛煉功法,可以說是非常了不起。五禽戲雖然本身形式上與體操相似,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它其實是一套具有高級保健功效的養生體操,這種不僅結合了人體的運動與呼吸吐納,同時在鍛煉中也將氣功導引的理念融入其中,這與后世的太極、八卦、形意等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醫療保健來說,是重要的歷史創舉。針對五禽戲積極的養生功效,1982年6月28日,中國衛生部、教育部和當時的國家體委發出通知,把五禽戲等中國傳統健身法作為在醫學類大學中推廣的“保健體育課”的內容之一,又于2003年聯合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將重新編排后的五禽戲等健身法作為“健身氣功”的內容向全國推廣??梢哉f,這是對于華佗五禽戲養生功效的重要認可。
3五禽戲養生之道
華佗五禽戲的養生之道涵蓋了道家自然養生之道、陰陽平衡的養生之道與五行學說疏通經絡之道,通過對各種理念的合理融合,結合動物行動特點與五行學說、經絡學說,達到了積極的養生功效。據說華佗近百歲時,由于堅持練習五禽戲,仍舊滿頭黑發,牙齒堅固,步履穩健,身體康健,面若童顏,精神矍鑠,可見五禽戲的養生功效。
3.1自然之道養生
在創作五禽戲時,華佗借鑒了道家自然養生之道,他通過感悟自然之道,觀察動物活動生存之理,結合自身醫學實踐,發明了五禽戲。五禽戲的本源即來源于自然界動物的行為方式,這與道家《論衡·感虛篇》中的“物類相致,非有為也”相似,將人與動物之間的共性相結合,發掘出相似的意象,融入養生功法的創造中。五禽戲的主要鍛煉動作全都是來源于自然界真實存在的動物,來自動物本身真實的活動與動作,并非憑空想象,閉門造車,這些動作或神似,或形似,配合呼吸吐納在無形中達到了健身養身的效果,可以說這是對于自然養生之道的成功效法與實踐。練習五禽戲的養生功效不僅符合道家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的理念,同時也是順應自然,因勢利導進行養生的實踐。人如同動物一樣適應環境,遵循四季變化,五行運轉,可以說正是師法自然之道。
3.2陰陽平衡的養生之道
陰陽學說是獨屬于我國的特殊學說,陰陽在我國古代代指范圍很廣,用現代理念來理解的化就是一切事物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面性,陰陽學說應用最典型的當屬中醫學說。我國古代學者認為天以陰陽而化生萬物,人以陰陽來調節己身,不管是天道、自然之道還是人生存之道都要遵循陰陽,效法陰陽。陰陽養生之道主要是人體內陰陽的平衡,是通過氣血、經絡脈象的變化來達到此消彼長,陰陽調和的效果。華佗的養生習剛柔并濟,動靜結合,通達四肢,在鍛煉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實現陰陽平衡的養生功效。在中醫理論中認為人體陰盛陽虛或者陽盛陰虛都會導致人體生病,只有氣血調和,陰陽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五禽戲通過對人體的氣血的調節來實現機體內的陰陽平衡,同時通過對五臟功能的鍛煉和調節來加強機體自身的調節能力,這對于促進人體養生來說具有積極意義。
3.3五行學說疏通經絡
五行學說與經絡脈象是中國傳統醫學中獨有的理念,中醫將五行學說與人體臟腑機能相聯系,通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與五臟功能結合,解釋人體生病的原因,并尋求診治解決之道。華佗創造五禽戲時,正是陰陽五行學說最為盛行的時代,他也受其影響,在五禽戲的養生中融入了五行變化與經絡脈象。華佗曾在《中藏經》說:“非陰陽則不能為天地,非五行則不能為陰陽天地有陰陽五行。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無有始終?!弊鳛橹嗅t學家,華佗在五禽戲中的五種動物分別代表了五行,代表了人體的五臟,在鍛煉中通過對不同動物的模仿實現對不同臟器的影響和鍛煉,實現改善人體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預防和減少疾病的發生。
不管是從古代中醫學說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現代醫學養生理念的角度來分析,五禽戲對于人體的鍛煉和養生作用都是合理和有效的,通過對人體血氣的調和,形神的鍛煉與統一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最終達到人體的養生與健康之效,這對于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和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覃剛.不同養生功法對醫學類大學生心血管功能影響的比較研究——以八段錦、五禽戲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9).
[2] 周宏,張中豹.孫思邈養生方法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8).
[3] 尹燕強,陳燕.傳統養生方法教學對培養大學生身心保健意識的研究[J].內江科技,2012(1).
[4] 邱丕相.中國傳統體育養生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陳琳(1972—),女,四川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