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玲

摘要:不同類型的影視作品和戲劇作品都是對人某種欲望的宣泄和表達,同時也是真實人性的寫照。本影片很巧妙的運用電影語言來表達了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同時以虛實并重的手法呈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與虛假,人是一種極其矛盾的存在,既渴望真實,又留戀虛假。從電影的整體風格走向、拍攝手法、人物心理等方面查閱資料并分析其場景元素的運用和表達。從而根據影片的背景、內容、時間、人物、場景等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總結,結合舞臺美術的獨特理念將影視美術中的場景設計以一種個色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其在具備真實性的同時兼備形式美。
關鍵詞:舞臺化;電影美術;電影布景;空間性
1《恐怖游輪》的選題背景
《恐怖游輪》是導演克里斯托弗·史密斯源于Sisyphus推石頭的希臘神話和英國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一首著名的敘事詩《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為靈感的創作,他的每一次出擊都在嘗試著風格的變換,在此影片中很嚴肅探討了關于生與死,對與錯的思辨問題。本影片的主要情節講的是一個亡靈試圖在死神面前所做的無謂的掙扎,深陷于由自己的意念營造出來的煉獄里受苦,萬劫不復,無盡輪回。影片無論是從色彩基調或是人物心理、場景調度來說都具有其獨有的特征性。另外本片具有強烈的心理分析的元素從心理層面才分析本片恐怖游輪中的場景屬于Jess強烈壓力下的臆想空間,實與虛的同時存在導致了意識的模糊,而Jess在游輪中客房走廊中的無數次奔跑強烈是她真實情緒的寫照。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容易出現類似于此的縮小版的場景的出現,所以我選擇影片中游輪中的客房回廊進行再度設計。
結合影視美術設計和戲劇舞臺美術設計的異同以舞臺設計的形式感來對《恐怖游輪》中的場景進行設計,深化自身對兩者的深度認識、理解和運用;通過對影片的理解獨立思考對場景的構思和模型的制作形成系統的思維模式加強自身的理解和動手能力;在整個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擴寬知識面,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也對舞臺美術設計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2表現手法與創作方法
場景制作以近寬遠窄近大遠小的假透視模式來呈現利用有限的空間呈現無限的空間性,一方面使觀看者正視舞臺時具有一定的張力,另一方面充分體現其舞臺設計強烈的空間性。模型頂部采取鏤空設計,鏤空圖案以各種不規則的幾何形構成象征了殘殺意識的不可控性,鏤空處以點線面相互呼應的形式存在環環相扣的影片節奏性體現的淋漓盡致。鏤空的頂板上采用規則平行線的吊頂設計(圖1),場景周圍則以高低錯落的形式感為主體,階梯的大小、形狀、高矮的差異性用來象征影片中Jess在樓梯上奔跑的不斷重復和無休止的輪回。
3設計說明與分析
以《恐怖游輪》中回廊實景為創作依據,以《恐怖游輪》中主人公Jess的心理變化為創作主線展開對回廊的再設計。對草圖的設計過程中思路還算比較清晰,有明確的大致方向,所以對于后續設計的進行并沒有走太多彎路節省了時間縮短了周期。
舞臺設計由于主體是回廊,故選用帶有縱深的虛擬近大遠小的梯形形式感來體現回廊的透視,以最直白的方式表現出回廊的進深。模型的回廊盡頭天幕以回廊的繪景來在有限的空間詮釋無限的輪回。舞臺左右采用非對稱的形式一定效果上減少舞臺的單一性,場景設計中間舞臺左右墻壁上的裝飾物有選擇性的概念化和寫實化,這樣的手法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實景的生搬硬套,擴寬了設計空間減少了設計局限性。
舞臺的臺口以圓弧形為主,其中有幾何性的有機切割,在整個場景中能充分體現方中有圓圓中有方的基本概念。模型的比例為1∶50,在大范圍的點線面的分割組合中也可體現其制作工藝的精致性,大中有小,粗中有細,疏中有密的相輔相成。
場景設計中吊頂以不規則的線組成不規則的面,裝好燈光能由上而下透出不規則幾何圖形的光影交錯,在閃爍和強弱的節奏中一方面體現出主人公復雜的情感交錯,另一方面體現了劇情的張弛有序。
燈光以黃白交錯的基本光為主色調,白光的亮與暗象征了船外的強烈光照和出游前的歡愉心情,黃色燈光的明暗交替象征了突如其來的暴風雨與游輪中所遭遇的一切噩耗心理變化的無限疑惑所留下的一遍又一遍的心理陰影而導致Jess出現自我營造的空間的無限輪回。燈光以墻壁兩側和吊頂的相互交映為主調以此不失貧乏,營造場景所呈現的氛圍強度。
4對設計創作得失的分析與思考
《恐怖游輪》構筑的是一個虛擬的臆想空間,一個無限的惡性輪回。整部電影在觀看的同時絕不給你可以有思維放空的間隙,環環相扣且緊密銜接迅速的推進整個影片的不斷發展,我們可以欣賞海景,感受暴風雨的洗刷,緊隨劇情節奏起伏,可以為了影片中的一些邏輯進行充分的頭腦風暴,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去解析劇情中點滴細節,也可以沉浸在生物學、物理學、心理學、邏輯學等諸多學科中。
在場景制作過程中否定了很多不太能實現的問題,例如在材料的選擇上起初選擇了透明的有機玻璃板而在實施過程了擯棄了此方案,有機塑料板的切割方面很有難度大面積的造型在純手工的前提下實施很有難度。所以在后面的制作時選擇了白色的ABS板作為基本材料,此材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可控性在場景制作中無論是形式的變化還是四節的處理都會很靈活多變實施的可能性很大。
在結構模式上放棄了封閉式的黑匣子的舞臺模式,但后期的思考中緊扣主題感受形式之后覺得半開放式的舞臺模型是我比較傾向的方向,以游輪的頭部造型作為舞臺的主框架模式,整個舞臺采取不規則的舞臺形式來刺激眼球,再以獨有的鏤空吊頂和燈光來給場景的氣氛給予獨特的營造。
在完整的完成整個場景設計和制作經歷了一個長期綜合性的鍛煉之后,使我對每一個事物都具備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模式與思考方式,多角度綜合取舍是必須克服和經歷的過程,在經歷了之后給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形成完整的認知方式,影響頗深。
參考文獻:
[1] 波布克(美).The Film Elements《電影的元素》[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
[2] 圣約翰馬納(英).Film Art And Design《電影美術設計》[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