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會理陶作為西南地區民窯高溫釉陶的重要代表之一,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會理陶的最大特色是其釉料以會理當地的天然礦石為主要發色原料,釉色燒成穩定,光潔度高,色彩渾厚素雅。由于歷史的變遷,會理陶逐漸勢微,但作為西南地區重要的陶瓷類型,會理陶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保護、調查和研究會理陶迫在眉睫。
關鍵詞:會理陶;制作工藝;藝術特色;產業現狀
四川會理陶歷史悠久,自宋末元初建窯燒制以來,五六百年窯火不息,加之得天獨厚的胎料和釉料,成就了會理陶獨特的工藝和多樣的風格。
會理陶經高溫一次燒成,由于吸水率低,坯體致密,故屬于炻器(接近瓷器),會理陶釉色燒成穩定,光潔度高,釉面效果渾厚素雅,自然純樸。本文以會理陶的自然文化生境為依托,結合筆者對會理陶的現場調查,主要介紹會理陶的制作工藝流程、藝術特色以及產業現狀。
1會理陶的自然文化生境
被稱為“橫斷山民族走廊”的會理縣隸屬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處于四川省與云南省的交界處。會理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常年無霜。當地的礦產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的“烏拉爾”。會理歷史悠久,文化淵長,始建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首批對外開放縣。會理境內有漢族、彝族、傈僳族、傣族、回族等22個民族,民族風情獨特。會理是我國古代川滇商貿往來周轉重地,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必經要塞。會理自元代就有大批移民遷入,這些遷入者中有文人學者,也有手工藝人,他們用中原文化浸潤當地居民,蜀風滇韻,各方交融。會理古城積蘊的厚實的文化傳統,極大的影響了會理陶的工藝技法和藝術風格,也催生了一大批技藝超群的工藝大家,像馬少武、張浩波、張碧春、韓正學等,還有各大藝術院校的大師們,特別是毛超群、羅明遙老師對豐富會理釉色功不可沒。正是由于會理氣候溫和,礦產豐富,文化興盛,貿易繁榮等客觀條件,為會理陶的發生和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文化、經濟環境。地處西南邊關的會理陶,因為地理條件上的天然屏障,不會像官窯那樣因改朝換代、蒙受兵災而停止燒造。
2會理陶制作的工藝流程
(1)制泥。會理陶的胎料主要產于距縣城約15公里的原會理美術陶廠的后山——白泥山,山上有原生粘土和二次沉積泥,泥料的配制十分靈活,一般按陶器造型的需要選擇以粘土或二次沉積泥為主料,也可將二者混合作為主料,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泡沙石,助溶劑等配料,再經過洗選、粉碎、過篩、清洗、沉降、壓液、練泥、陳腐。會理泥料的可塑性很大,在成型時需根據器型大小選擇粗或精細泥料。
(2)制坯。會理陶的坯體主要是通過拉坯成型或注漿成型,拉坯成型的傳統會理陶使用的是比較原始的慢速輪制工具。會理常年多風,氣候干燥且日照時間長,使得注漿成型的效率非常高。當地陶廠和一些陶藝作坊都存有數以萬計的石膏模子。在制坯時要充分考慮到坯子陰干和燒制后的收縮比,根據不同器型大小需要和泥料的軟硬程度適當進行放尺。除了拉坯成型和注漿成型,還可以通過手工捏制法,盤筑法,打泥片,印坯等方式制坯。
(3)修坯。為了使會理陶的表面更加光潔、細膩,便于施釉,需要對其進行修坯。成形后的會理陶坯必須進行干燥,當坯體有一定的強度時,即當地人稱為“牛皮坯”(坯子的顏色呈現為牛皮紙般的暗黃色),即可開始修坯。
(4)施釉。會理陶施釉之前必須清潔坯體后才可上釉。會理陶常用的施釉方法有浸釉,噴釉,澆釉,刷釉、蕩釉等,有時打破常規的施釉方法會得到不少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會理陶的釉色多以乳濁釉為主,釉漿的覆蓋力很強。在施釉之前要充分了解各種釉色的特點,注意釉色的收縮率和流動性。
(5)燒制。經過成形,干燥,修坯,施釉后的半成品,必須要經過高溫燒制才為成品。早期會理陶是在依山勢而建的階梯龍窯中燒制,燒窯所用燃料是當地的木柴、松柴等,窯具種類主要有間隔器(支釘,當地人稱為抱母雞籽)、匣缽等。會理美術陶廠于1977年引進推板窯,批量生產工藝陶,但燒制費工費料,且成品率也不高,所以現在通常使用電窯或氣窯。會理陶的燒成溫度在1200~1270℃左右,燒制的溫度根據各種釉色的需要而變化,燒制的時間在8~10個小時。由于當地優質而穩定的胎料、釉料及當地陶工的高超技藝,會理陶得以在氧化氣氛中一次性高溫燒成。成品的收縮率大概在20%。
3會理陶的工藝特色
會理陶屬于民窯生產,生產工藝不受任何束縛,工匠藝人均來自民間,生產隨心所欲,產品多為滿足大眾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些產品不免粗糙,但有一股沉穩、古拙的氣息。會理陶的產品就地取材,造價低廉,得以暢銷云南、四川的很多地區。
會理陶采用高溫無鉛釉彩燒制,釉層玻化,坯體瓷化,屬于日本等國稱為“炻器”的范圍。會理陶的最大特色是其釉料以會理當地的天然礦石為主要發色原料,釉色燒成穩定,光潔度高,釉面效果渾厚素雅,自然純樸。當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為釉料的配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會理陶的釉色自宋末元初發展到現在已有幾百個種類,上千種釉面效果。按色彩來分可歸納出八個釉系,分別是綠釉系、紅釉系、黑釉系、金沙釉系、乳白釉系、黃釉系、花釉系、結晶釉系。
4會理陶產業現狀
解放后,在鹿廠鎮古代陶瓷窯廠的廢墟上發展起來的會理美術陶廠(原名“鹿廠陶廠”),距離會理縣城大約15公里,該廠有7條龍窯和1條先進的推板窯,主要生產民用器皿,如碗、盤、杯、罐、缸等日常生活用具,會理美陶廠基于會理古陶瓷的生產改進了制作工藝,創造了更多的器型和釉色種類。但是發展到大躍進時期,由于會理陶的市場需求量大,供不應求,所以為追求單純的經濟效益而舍棄了精細做工,生產工藝的推進停滯不前,發展道路粗獷簡單,導致后來會理美術陶廠的停產,會理陶技藝上沒有傳承,逐漸衰落,現在只有一些零星的民間小作坊還在生產會理陶。
西南邊疆偏安一隅的會理,因其自然地理的優勢和蜀風滇韻的文化浸潤,造就了歷史悠長,工藝獨特,釉色溢彩,內涵深厚的會理陶。會理陶在四川和云南的陶瓷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會理陶藝術和會理陶產業的發展應該得到學術界、藝術界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會理縣志編纂委員會.會理縣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4.
[2] 唐昌樸.涼山州古陶瓷窯址考察記略[M].四川陶瓷研究編輯組.四川古陶瓷研究二.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
[3] 何霞.對會理古陶藝術的分析[J].美術大觀,2009(05).
作者簡介:鄧潔煌(1988—),女,四川西昌人,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學專業201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