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婉
摘要:佛龕是佛壇的一種類型,佛龕不僅在寺廟中出現,在湘中南地區很多居民家中也有擺放,這些佛龕大部分由木雕刻而成。反映了獨特的地域性宗教文化現象,是當地民眾對佛教信仰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通過對湘中南木雕佛龕的結構、造型、工藝、裝飾紋樣這些設計表現形式進行研究,挖掘并分析其造型傳統而現代、木雕工藝先進而精湛、裝飾豐富而得體的設計藝術特征。
關鍵詞:湘中南;佛壇神龕;佛教藝術文化
1佛龕概述
龕,即容納安置一處之意,漢揚雄在其著作《方言》中稱:“龕,受也?!狈瘕愵櫭剂x即安放佛像之容所。佛龕也可稱為佛壇,是寺廟和民居安置佛像的龕位,也是佛教法器之一。佛龕廣義上指供奉佛像的處所,狹義上為安置佛像的小閣子或櫥子,特指適中造型。
佛龕源于建筑和石窟雕像,歷史遺留下的佛龕大部分為石窟雕刻,其鑿刻天然山石為開放式無門窗的石室,凹進去的部分為龕狀,在龕的內部造佛像,譬如中國著名的龍門石窟中有大量的佛龕,構造大都如此。據《觀佛三昧海經》卷四記載:“之須彌山有龕室無量,其中有無數化佛。”而現今佛龕主要為木材或金屬材質,由于地域性差異,佛龕所呈現出的形式也不同,東南地區多樹林,故大部分為木雕佛龕;西北地區多山區,礦產資源豐富,金屬材質被運用到佛龕制作中,尤其在牧區,牧民為了財物攜帶方便和宗教信仰感強烈,而把佛龕打制格外精巧,西藏地區的嘎烏就被作為一種可隨身攜帶的佛龕,隨時可禮敬佛主。
2湘中南佛龕的設計表現形式
在湘中南地區,農村和城市地區民居室內所設佛龕有異同之處,這是由建筑結構、家居擺設、生活水平所決定的。城市中因室內格局,神龕一般擺放門側,而且要與室內風格統一。大部分家庭的神龕藝術形式較簡約大方,并且結合現代裝修風格,與巴蜀地區的裝飾繁縟雕琢截然不同。一個地區的生活方式與佛龕的設計藝術特征有密切的聯系,湘中南地區的人們追求簡單舒適的生活方式,性格淳樸爽快。其設計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如下:
2.1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造型
造型是體現湘中南地區佛龕設計藝術特色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具有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獨特性。湘中南地區佛龕在造型風格上,得到了全面的繼承和發展,而且賦予時代感。湘中南地區的古代藝人擅長用通感聯想的藝術造型方式,造型多變而結構統一,有如佛堂建筑的縮小版,有與四角亭相似的亭式龕,也有似佛塔的塔龕。著名建筑史學家劉致平認為:“我國對于龕、藏、石燈、紀念柱、香爐等小物品,通常是用小型房屋來解決造型問題,這是一種習慣,也是有將小物大作的意思,顯得格外精巧。”湘中南地區佛龕體型輕巧適中,不似巴渝地區體型龐大,體態凝重。其造型一般都具備以下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龕造型藝術形式表現最突出和重要的龕頂,也稱作飄檐,在清代宮廷中一般的民居都是采用一兩層滿金花雕飄檐,在功能和形式上飄檐起到了把佛龕和建筑的室內空間風格統一協調化,美化了室內空間環境,不僅表禮敬佛主之意,又起到了裝飾效果。第二部分是佛龕的主位,就是供位和佛像,位于佛龕的中心位置,主要用于供奉佛陀和觀世音菩薩,是佛龕禮敬之意的集中表現,體現了該地區人們的佛教信仰和精神面貌。并且結構與其他部位相通融合,與之相互呼應。第三部分是佛龕的花罩,是支撐龕頂的輔助部分,從而與龕頂形成一個整體,花罩一般為三層。第一層連接龕頂,一般為蓮花纏枝支架造型,象征佛教清凈脫俗之意;第二層是支撐龕頂和底座的重要部位,呈門簾狀;第三層是底座部位,印有佛光普照等字樣。[1]
2.2精湛先進的木雕技藝
湘中南地區的佛龕大部分采用木雕工藝,木雕技藝是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工藝技法,表現手法有浮雕、透雕、印雕等。湘中南地區的木雕佛龕在之前是由單純的木雕演變而來,它經歷了三個階段性的沿革和發展。佛龕木雕技藝具體源起于史前時期,在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雕魚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木雕作品。而木雕佛龕真正形成于魏晉南北朝,由于當時佛教和玄學思想的盛行,佛龕被廣泛生產與使用。木雕的技藝被運用到佛龕中,木料在佛教中是富有靈性的材質,佛教用品中大部分采用木質制造,譬如檀木佛珠、木魚、飯缽等。湘中南地區的木雕佛龕沿襲古代技藝,并有所創新和發展,由于現代技術的發達,雕刻工具先進,在雕刻技術上增加了難度和美感,采用鏤空透雕的技術,層次更加豐富和精美。[2]
漆工藝決定了佛龕的色彩美感強度,并方便存儲,在我國有很多地區的佛龕漆藝精湛高超,南北地區技藝手法各異,福州和寧波的紅漆、還有北京的鬃漆等,而湘中南地區的漆藝受楚文化影響深遠,在古老而燦爛的鬃漆工藝基礎上,不斷探索和發展。漆藝以佛龕的木材為基礎,材質的好壞決定漆藝的美感和光滑度,湘中南以地取材,佛龕一般選用上好的樟木和紫檀木,紫檀木是佛教器物專用木材。一方面,為了增強木雕佛龕的藝術美感,各種色彩的漆料被均勻地涂在龕身,并與室內的裝飾風格保持一致,極富美學理念和現代感。另一方面,受湘中南地區潮濕炎熱氣候的影響,湘中南地區的木雕佛龕一般都會涂上漆料,以防止發霉、干裂和起蟲。
2.3祈福禮敬涵義的裝飾紋樣
自清代以來,龕的制作與使用大幅度增加,人們也愈發重視佛龕的制作和裝飾,裝飾紋樣也越來越豐富和精美,審美性比功能性明顯。其湘中南地區佛龕的裝飾紋樣普遍采用傳統的龍鳳吉祥紋樣,一般在龕頂部突出位置,蓮花藤纏枝紋裝飾其身,有些在龕門簾處寫有吉祥文字或對聯,獨具傳統文化,并且裝飾風格統一協調,符合美學思想。
湘中南地區的木雕佛龕裝飾紋樣體現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宗教意蘊,佛龕是虔誠向佛者在學佛時的轉化物,把對佛的敬仰用物移情,并且通過紋樣圖案的內容表現出來。用這些裝飾紋樣來表達對眾佛的追思之情和禮敬之意,更好地修學佛法和進行法事,而不是只供養不禮敬學習。而民居中的佛龕,一是作為禮敬諸佛,二是祈福報本,是湘西南地區人民的風俗習慣。它為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和現代社會的技術進步,不再局限為單一的花草紋樣,而呈現出多樣化和現代化的圖案。[3]
3小結
湘中南地區的佛龕具有地域文化特征,湘中南地區是指湖南省中部以南的區域,包括衡陽、郴州、永州等城市。尤其是在衡陽地區,大部分居民家中設佛龕,是因為衡陽的南岳佛教思想的盛行和家居審美需求,隨著人們宗教信仰感日益強烈,佛龕的制作和使用被更多人重視。由藝術品逐漸向家具品轉變,功能性大于審美性。由于地區氣候、生活習慣等因素影響,而采用木質雕刻佛龕。工匠們運用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制作出造型傳統多變、雕刻技藝獨具匠心、紋樣吉祥納福的佛龕,流露出湘中南地區人們對佛教深深的敬仰之情,反映了該地區的文化底蘊和高超不凡的審美水平,并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
參考文獻:
[1] 胡虹.巴渝神龕家具的傳承與特征研究[J].裝飾,2008(9).
[2] 王抗生.民間木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3] 李正覺.佛教圖文百科[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22.
[4] 濟群.學佛者的信念[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
[5] 王魯湘.神明之地[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6] 姜松榮.中國工藝美術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