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純
摘要:本篇論文從舞蹈作品編創的角度研究舞蹈與客家文化之間的關系,借由客家歌舞風情劇《月照圍樓》,體會特定的文化信仰與地域環境對舞蹈編創帶來的啟示與局限。
關鍵詞:舞蹈作品;客家文化;文化認知
1作品簡介
《月照圍樓》是一部融音、舞、詩、畫等要素為一體的客家風情歌舞劇,該劇以“月亮”與“圍樓”為意象,以“立異原生態”的藝術形式,由主人公阿樓和月兒的情感線為線索,串起客家文化的顆顆珍珠,表現了客家民系作為中國漢族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在前年的遷徙變化中創造出一支以漢文化為主導、與周邊文化相區別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也揭示出客家人平易近人、樸素熱情的風氣,不懼患難、堅韌拼搏的精神,以及“情系華夏,根在華夏”的血緣記憶。全劇共分為月下勸學、竹林相約、喜悅豐收、拜月迎親、正月上燈、送郎過番、海峽望月、中元祭祖、月迎旭日九個篇章,遵循“客家元素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原則,在表現形式與結構方面,不追求戲劇沖突的傳統方式,而是以主人公追憶往事為導引,以老年的阿樓與月兒的敘述貫穿始終,在藝術形式上突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為主要元素,吸納了客家不同風格的、典型的舞蹈精華。以此傾情演繹新老客家人“崇文重教、開拓進取、不忘祖根、渴望和諧”的人文精神,力求把全世界客家人乃至華人構建共同的精神家園這一崇高的理想體現出來。
2作品描述
(1)序:主人公“阿樓”與“月兒”相擁而坐,以自白的形式簡短精煉的講述客家文化史。“情系中原,根在河洛”,客家人在圍樓的見證下努力著,拼搏著,生生不息……(2)月下勸學:作品以頭戴涼帽,圍成“圓”形,起伏錯落,中間是身懷六甲的客家婦女開場,形象的將客家人的生活習性展現出來。隨著一聲嬰兒的啼哭,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孩子在圍屋的包圍下漸漸長大。“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無老婆”,這首童謠充分反映客家人從小就被灌輸了崇文尚學的觀念。隨后,在學堂的讀書的片段里,青年男女反復吟唱著“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節奏歡快明艷,舞蹈動作也多為舉手,翻書、思考等學習狀態,更是將客家人崇尚文化的風尚展露無遺。(3)竹林相約:本段主要講述主人公“阿樓”與“月兒”在竹林中相約的生活場景。此時,“月兒”手中的涼帽,不僅是客家人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也是二位主人公之間的定情信物。(4)喜悅豐收:金黃的稻谷滿滿的灑滿梯田,勤勞的客家人歡天喜地的忙豐收。本段作品主要借助金黃的稻谷(道具)展現豐收的狀態。男子用扁擔擔稻谷,女子用竹筐抬稻谷,好不熱鬧。(5)拜月迎親:本段講述“阿樓”即將迎娶“月兒”,“月兒”與母親依依不舍的閨房密話。舞臺上一頂紅色的婚轎,影射出母親為出嫁女兒梳妝時的疼愛與不舍,通過舞群拉動大紅色的綢帶交叉鋪滿全場,是對本段氣氛的渲染。突然,音樂由悲到喜,迎親的隊伍來了,雙方打鬧嬉戲,一片歡樂祥和。(6)正月上燈:按照客家人的習俗,上燈就是“添丁”的意思,凡添新丁(上一年春節后的一年內出生的男孩為“新丁”)的家庭,要在第一個元宵節懸掛燈籠,以賀添丁。①客家人用這種方式企盼家宅平安,人丁興旺。本段中舞群手執花燈,通過隊形調度,喜劇表演等形式表現出“上燈”時人們的歡喜之情。(7)送郎過番:為了生計,“阿樓”不得不背井離鄉,離開“月兒”出海過番。幻化為海浪的舞群將主人公漸漸分離,漸行漸遠。后段用激昂的音樂和舞蹈動作體現主人公離別時的悲痛心情。(8)海峽望月:一輪明月照映著平靜的海面,兩位主人公隔海相望,互訴相思之情。(9)中元祭祖:漂泊多年的“阿樓”終于落葉歸根了,不忘祖訓,不忘信仰,不忘客家先民艱辛創業歷程。本段用單一的肢體語言(雙手抱拳,單膝半跪)體現祭祖時的莊嚴。(10)月迎旭日(尾聲):苦難的日子已經過去,新的旭日又將升起,在一簇簇鮮艷欲滴的梅花叢中,和諧、勇敢、勤勞、質樸的客家人終于團圓了,客家人必定向著更美好的明天邁進。
3作品分析
3.1元素
(1)動作:《月照圍樓》中每一場的動作都來源于生活,將生活場景進行舞臺加工進而呈現,同時也能與所表現的客家文化相匹配,作品中所用的舞蹈動機來自生活勞動,但舞蹈元素的提煉提煉略顯單一,沒能與客家特有的舞蹈文化相融合。例如在“喜悅豐收”的段落中,編導以篩子、扁擔、筢子等勞動用具為道具,動作形態卻沒有體現出當地的舞蹈特色。“舞春牛”、“采茶舞”是客家地區較為流行的舞蹈形式,這點毋庸置疑,其中的舞蹈元素可以在本段進行一定的編創,合理利用,這樣更能全面體現客家文化。(2)視覺。1)服裝:《月照圍樓》中“阿樓”和“月兒”的服裝以大襟衫、牛頭褲為主,舞群部分視所表現的內容而定,基本上符合客家人的服飾。由于是舞臺化的舞蹈作品,考慮到表現方便與視覺色彩的問題,肯定會有一定的變化,但只要基本與客家相似即可。2)舞臺布景:本就是客家風情劇,每段都表現出不同的場景,因此每段也都會有不同的背景。“月下勸學”就是以嚴肅的大圍屋為布景;“海峽望月”以一輪圓月為布景;“中元祭祖”以“祖訓”二字為布景……每一段的布景設計都為所述內容服務。3)燈光:作品中燈光以亮色系為主,起到渲染氛圍和制造投影的效果。(3)音樂:《月照圍樓》的音樂以客家山歌為主要元素,用客家方言演唱,較為完整,充滿特色。但在“送郎過番”的段落后半部分,卻突兀的出現了一段用普通話演唱的“嘻哈說唱”,有學者認為這一點充分地體現出“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相結合”,但研究者認為這樣的融合過于做作,與整個作品不相容。
3.2形式
以客家人“阿樓”和“月兒”的感情線為主線索,以“客家山歌”為主要藝術形式,將客家文化融入其中,使之成為一部完整的客家風情歌舞劇。
3.3特色
《月照圍樓》是一部客家風情劇,既然是“劇”,就要有情節,有戲劇沖突,但此劇一反以戲劇沖突為主的傳統方式,而是以主人公追憶往事為導引,以老年的阿樓與月兒的敘述貫穿始終,以“客家山歌”為表演形式,將客家文化和特色融入其中,這對了解客家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媒介作用,同時也給業界人士提供了關注客家藝術形態的物質平臺。
4總結
本篇文章借由分析客家風情歌舞劇《月照圍樓》,體會客家文化帶給舞蹈作品的創作啟迪,同時系統分析特定的文化符號在作品創作時應加以怎樣的合理利用,從而能夠更好的為作品本身服務。從舞蹈動作本體來說,既要符合文化的需要,又要滿足舞臺夸張的需要,從中要學會平衡和分清權重,既要用的對,還得用的好,更得用的妙。
注釋:①引自胡希張、莫日芬、董勵、張維耿《客家風華》,494頁。
參考文獻:
[1] 胡希張,莫日芬,董勵,張維耿.客家風華[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2] 譚元亨.客家文化史(上下卷)[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3] 羅香林.客家源流考[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89.
[4] 《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中華舞蹈志·廣東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5] 李權時,李明華,韓強.嶺南文化(修訂本)[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6] 金秋.舞蹈編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 約翰·馬丁.舞蹈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8] 劉竹晴.“舞蹈空間”舞團作品風格分析.
[9] 視頻《月照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