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楊
摘要:十番鑼鼓遍及全國的很多地區,蘇州地區的十番鑼鼓也和全國一樣是一種民間樂種。它的演奏形式大多是產生在堂名、班社中,多服務于百姓的喜慶活動,如嫁娶、開張、壽辰、滿月等。演奏的樂器主要以打擊樂、絲竹樂、弦樂、笛子等,根據演奏曲牌類型的不同,樂器種類就不同。演奏的人員基本來源于百姓,大多都通過家族式的傳承方式傳承下去。
關鍵詞:十番鑼鼓;堂名;班社;藝人;傳承
顧家音樂班,創建于蘇州的吳縣鎮藏書①鄉嶺腳下村,村莊坐落在景色秀麗的天池山旁。這里附近的民間音樂活動歷史悠久,很多鎮有絲竹班、和尚班、道士班、穹隆山上還有上貞觀道教活動。顧家音樂班是現在傳承十番鑼鼓規模最大的一個,也是受政府支持和關注最多的一個,代表著蘇州的十番鑼鼓。現在音樂班的所有事物都由顧再欣②所管理,筆者曾多次拜訪顧再欣老師,并進行了采訪。
田野
時間:2010年12月2日
地點:顧再欣家
筆者:顧老師,很高興見到你,得知顧家音樂班是現在傳承蘇州十番鑼鼓的典范,想來了解一些情況。首先顧家班是典型的堂名嗎?
顧老師:顧家班的東西嚴格說起來不能算堂名音樂,不是堂名班子,我爸爸從事的是宣卷音樂,但是我爸爸廣交朋友,聰敏好學。當時結交了堂名藝人的朋友和道家的朋友,只要有好的東西就學,他自己本來勤學苦練,而且對子女,對徒孫都嚴格要求。我弟兄3個都搞這個東西,我從小離開家考到戲校,大哥過世了,就兄弟幾人繼承了父親的東西。包括我的女婿,我的大姐也都學到,但是因為天資較差,所以沒學出來。要求非常嚴格,包括收的徒弟也是的。一直到徒弟的小孩他自己的孫子都是我爸爸在教,用宣卷③是比較有局限的,當時宣卷里有比如做壽,結婚,廟會都有(發符,妖聲)。這個東西可能來源和道家,佛家有關系,它的前身不知道哪里來的,而且這個做法只有我們那邊的會,比如說這里的斜塘,東邊都是一般的木魚,宣卷,頂多開場來一個絲竹的三六,沒有像我這樣很多曲牌,像道士一樣要念,要打鑼鼓這種東西。所以與宣卷又有點不同。所以嚴格說起來我爸爸是宣卷班子吸收了許多堂名的東西,道家的東西,取人家的長處,流傳下來。
筆者:十番鑼鼓什么時候是發展得最好的?
顧老師:十番鑼鼓最全,最好的時候是在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以后,但當時我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機會去召集,整理這個東西,但是蘇州市在這方面還是做了不少工作。比如說(喬峰齊),對于蘇州的民間音樂,研究的比較好。
筆者:您怎么看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在兩岸三地上的十番鑼鼓演奏?
顧老生:上次那臺演出,也有十番鑼鼓,顧家班也演奏了一個十八拍,上海音樂學院演奏的一個清鑼鼓,沒有絲竹。但不是原汁原味的十番鑼鼓,用的音響和樂器不是原生態的了,新樂器發出的聲音都不對了,不像老的樂器,音色,調也不對,就是節奏是對的。
筆者:蘇州這幾年在弄十番鑼鼓的還有嗎?
顧老師:有。就是沒有以前那么講究了。以前只有楊蔭瀏先生有記錄,但是對于音色上也沒有記錄,只是有一些尺寸,沒有音像資料。
筆者:顧家音樂班現在都演奏十番鑼鼓的什么曲目?
顧老師:顧家音樂班主要演奏的是江南絲竹一類的,十番鑼鼓有一個十八拍,準備還要排下去,粗細吹打也挺多的。大的也沒有排,堂名代表性的東西也沒有排,十番鑼鼓是堂名的一個部分,十八拍的譜子是我根據八二年的錄音記錄的。
筆者:顧家班都用些什么樂器?
顧老師:顧家班的樂器基本上是全的,后來我還加了中阮,應該是琵琶,三弦,拉的有二胡,中胡,板胡,吹的有笛,簫,嗩吶(有大嗩吶,小嗩吶根據實際需要添加),打擊樂器有大鑼,小鑼,還有(長尖)。那個時候八十年代江蘇省搞了幾個音樂節,南京歌舞團的演員聽過后說過:覺得蘇昆劇團最好,對我們蘇州的演出的東西比較欽佩,他們自己搞鑼鼓就是借鑒了蘇州的十番鑼鼓。加入了長尖,長尖的音色有高有低,有時還能吹一句旋律,這個是十番鑼鼓里非常重要的樂器,但是現在沒有人精通。
筆者:顧家班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專門從事堂名的?
顧老師:顧家音樂班也是近階段才開始單獨搞十番鑼鼓,以前沒有,以前是十番吹打,也是因為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才開始弄的,前幾年我到木瀆去,當時木瀆有個合和堂,后來散掉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因為我是木瀆人,想把和合堂作為一個文化產業恢復起來,結果投入了一部分,但沒有經濟效益,這是一個長遠的目標,當時集中人員,弄了好多天,投入了很多樂器,用了十幾萬,包括特意搭了一個平臺,在那邊專門排練,準備游客來的時候來參觀,游客來的時候我們演奏,想把這一塊結合起來,當時想能不能在門票上提高一點,能讓我們有個收入自己養活自己,但是不行,只能自己貼錢,嘗試了一段時間覺得不行了,就散了,但樂器還都保存好的。有些樂器只能看不能用,很多樂器都在家里,有些樂器都一百多年了。
筆者:那蘇州的十番鑼鼓是從哪里流傳過來的呢?
顧老師:十番鑼鼓天津也有,有一點地方性,但是從曲目來看大同小異。但是怎么樣流傳的現在無從考證,現在車坊斜塘這一帶演奏的都是顧家音樂班的,是我師兄傳過去的。
筆者:顧家班現在有多少人呢?
顧老師:顧家音樂班當時八個人,我兄弟,我兄弟的兒子,我的大侄子,我爸爸的學生和我爸爸學生的兒子,再加我,再加我爸爸生前的兩個朋友,一個胡水根,一個李杏元,這兩個人一直在顧家班做到做不動才回家的,大概八十歲。那個時候還要一路吹打,一路走,所以不方便就退休了,原來住我們家,現在都過世了,現在我大侄子顧國祥,顧永杰兄弟兒子,我兄弟顧德興,我爸爸的徒弟董天翔,還有他兒子董曉華,還有我的外甥(沈燁明),實際上主要就5個人。
一般結婚都要請八個人,現在還要加唱,還有蘇州錫劇團兩個人過來幫幫忙,十番鑼鼓十二個人稱為全堂,除了前面5個,其他都是萬和堂的人,實際上現在要演奏要把顧家音樂班和萬和堂的人湊在一起。大鑼顧國祥,還有一個右邊上是外甥沈燁明,我的樂團就是萬和堂樂團,加上我顧再欣,再加上我的師兄袁遙,還有我學生王軍吹笛子,長尖的董曉華,吹嗩吶的董石根,吹中音嗩吶的,這是我加進去的,因為這是從樂曲譜子上考慮的,有高低八度的,以前可能沒有這個條件,在“十八拍”我覺得應該彌補當時的缺陷,所以加了中音嗩吶。
筆者:顧家班多演奏哪些曲目?
顧老師:近幾年十番鑼鼓演奏曲目演的比較好的是一首《十八拍》,其他曲目還是籌劃和排練中。每周四下午顧家音樂班都會集中人員在蘇州昆曲博物館進行十番鑼鼓的排練,已經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顧家班”創始人顧根生,字順顯,原姓陸,父陸和尚,為吳縣東渚鄉范家墳人。10歲時被過繼到吳縣藏書鄉嶺腳下村的顧家。養父顧和尚為農民,收養后便把根生送到附近潘家門村拜王鈺臣④為師,學習宣卷,12歲時就跟隨師傅邊學邊做生意,沒有幾年,就因吹、彈、唱皆能嶄露頭角。主要擅長板胡、二胡等拉弦樂器,并能演唱宣卷。他通讀經書、收集曲本,曾經開私塾收徒弟教書,在當地當了幾年教書先生。在他少年時代便因酷愛音樂而利用礦石收音機收聽當時的電臺國樂節目,聽是廢寢忘食,以至有一次因天線引進雷電而將耳朵振聾。成家后對其子婿也自小要求學技,于1930年以家族成員為主創辦了演唱宣卷的說唱班子,同時演奏絲竹器樂;他的四個兒子都從小接受訓練;大兒子顧榮興幼年即隨父演出,二兒顧益興也自幼習藝,兩人已先后去世;三兒子再欣和四兒子德興隨父時間最長,現為“顧家班”負責人。顧根生本人吹、拉、彈、唱俱能,在參加婚壽喜事演奏時,“顧家班”成員還常擔任掌禮⑤,全套程式十分完備講究,加之班子樂器齊全、擺設精致、演奏水平高超、深受群眾歡迎,當地流傳俗語;“顧家班不響,接勿著新娘。”
1948年代在本鄉以至吳縣西部各鄉鎮已聲譽日隆,被群眾稱為“顧家班”。至1984年,正式命名為“顧家音樂班”。“顧家班”早期主要是演唱的宣卷班社,在本鄉稱為“文明宣揚”,主要為民間婚事、祝壽、滿月、周歲、喬遷、掛牌(開業)等各種喜慶活動以及“廟會”、“庚申會”、“齋星宿”等帶有迷信色彩的民俗活動演出;在演唱宣卷的同時,他們也穿插演奏十番吹打及江南絲竹。建國以后,因為當時政策的需要,他們在宣卷中自編了許多配合宣傳的曲本,如婚姻自由、勤儉持家、反對賭博等內容。以后,器樂演奏的比重逐步增加。宣卷的演唱日益減少;“文化大革命”時則以宣傳隊的名義進行演出。“文革”結束以后才重整旗鼓,主要以江南絲竹及曲牌演奏為主了。
“顧家班”掌握著豐富的曲目,宣卷卷本曾藏多達80本,十番吹打及江南絲竹的曲目能演奏40多首。如在婚禮中,他們常先奏《將軍令》,以歡迎的氣氛先聲奪人。隨著來賓的登門入席,相繼演奏《榜妝臺》、《水龍吟》、《迎仙客》、《漢東山》、《山坡羊》等喜氣洋洋的曲牌及《行街》、《歡樂歌》、《三六》等熱情歡快的江南絲竹樂;迎親隊伍出發,即隨隊邊行邊奏《打豬草》、《四合》、《龍虎斗》、《柳親娘》等樂曲;新人拜堂、進入洞房是則奏《小拜門》、《朝天子》、《青年曲》、《小花六》等祥和喜悅的樂曲。
自從顧再欣老師接手管理后,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下,顧家音樂班更是受到很大的關注,代表著蘇州的樂團出去演出。據筆者了解,曾在2004年5月26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十番鑼鼓曲目《將軍令》、《下西風》、《十八拍》和十番鼓的一些曲目;在2010年11月9日在蘇州舉行的兩岸三地民族音樂學論壇演出十番鑼鼓曲目《十八拍》,受到好評。
今天的顧家音樂班仍然在顧再欣老師的帶領下,排練、演出,傳承著蘇州的十番鑼鼓。
注釋:①東漢名臣朱買臣少時在此采樵將所讀之書藏于境內小廟(后稱藏書廟)而得名。
②顧再欣是顧根生的小兒子,從小聰穎好學,學得一手好笛子,于14歲進入蘇州戲校,次年即被蘇昆劇團吸收,現為國家二級演奏員。
③宣卷是一種說唱藝術,宣卷中含有絲竹演奏,而且有嗩吶,有鑼鼓,樂器比較齊全,琵琶,三弦,笛,簫,長嗩吶,板胡,二胡都有。
④=4\*GB3宣卷藝人。
⑤=5\*GB3現稱“司儀”。
參考文獻:
[1] 陳應時,陳聆群.中國音樂簡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郭樹薈.中國音樂鑒賞[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3] 李民雄.民族器樂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4] 楊蔭瀏.十番鑼鼓[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5] 楊蔭瀏,曹安和.蘇南十番鼓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