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我們生活中,美與丑是同時存在的,美自古就占據著主流位置,人們一直倡導抑丑楊美,丑也一直作為對立面而存在。在生活與藝術中一切都以美為標準,但抑制丑不代表它不存在。當今藝術開始以另種視角看世界,以突破傳統的方式對當代社會生活進行表述,而這種新的視覺形態就是——丑。那什么是丑的“藝術”與“丑”藝術呢?
關鍵詞:丑的“藝術”;“丑”藝術
對于當今“丑藝術”存在著許多評論的聲音,有認可也有否定,如何正確看待藝術中的丑,我們應該正確區分丑的“藝術”與“丑”藝術,通過正確的認識可以幫我們辨別當今藝術海洋中的真偽藝術,樹立正確的審丑意識。對于部分藝術家來說也可以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作品,同時也明確一下作為藝術家所擔負的社會責任。
丑的“藝術”和“丑”藝術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1)作為審美范疇之一的丑應用于當代藝術中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必須并且必要,我們稱之為藝術丑或“丑”藝術。(2)以大面積的原生態的丑或把現實丑直接照搬在作品中,將其作為作品的內容并產生消極影響的我們稱之為丑的“藝術”。羅丹曾說:“在藝術中所謂丑的,就是那些虛假的、做作的東西,不重表現,但求浮華、纖柔的矯飾,無敵的笑臉,裝模作樣,傲慢自負——一切沒有靈魂,沒有道理,只是為了炫耀的說謊的東西。”[1]他指的就是丑的“藝術”。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它所承受的范圍,那作為藝術亦然。藝術家通過藝術作品展示丑,必須有一定尺度,否則,審丑就是成了嗜丑露丑,令人作嘔。(如圖1)
圖1《A菌》(版面)
筆者認為,其實丑的“藝術”也就是指藝術上的失敗,是毫無欣賞價值的東西,其在表現內容方面是對人“有害”的,在表現形式上是低劣的不成熟的。這種所謂的藝術其實是對藝術的玷污,是不能稱之為藝術的,當沒有人欣賞時它就如同垃圾一樣,只存在于此而已。我們說虛假的虛偽的作品是不能打動人的,因為里面沒有真實的真誠的情感,唯有真實的真誠的情感才能打動人,感染人,引起大眾的共鳴。假如藝術作品的創作者性格本身卑劣、思想低級、藝術趣味低俗、繪畫技巧不成熟、表現手段貧乏,那都會形成丑的“藝術”,從而產生否定的消極意義,它們僅僅是以藝術名義制作的非藝術品。
作為丑的“藝術”它的產生其實是在當下商業化驅使之下,追求極端,于是他們制造了“大眾文化”。這是在商家的炮制之下的,在某些藝術工作者的盲目追風下的結果,“藝術家”成為商家賺錢的工具(當然“藝術家”也得到了應有的巨大利益),這與真正的藝術所追求的目標不同。阿多諾在他的美學原理曾提到:“肯定藝術表現丑的初衷并不是要排斥美,而是要拯救美于僵化和虛假的和諧,用丑來揭示異化人生,豐富人的審美情感。”[2]而他們不是為了滿足當代人的審美情感的需要,而是為了個人利益的需要,他們的宗旨是利益至上,從而影響和左右部分人。雖然阿多諾說過:“拙劣的模仿作品或媚俗的垃圾現象是喪失丑這一對應物的美的東西。因此,偽劣媚俗的作品,即純化的美,易受審美禁忌的影響。該禁忌正是以美的名義將偽劣媚俗的判定為丑的東西。”[3]但當今某些藝術家是否曲解了阿多諾的理論呢?“阿多諾在對丑推舉同時指出現代主義藝術的丑不等于粗俗,不是為了丑而表現丑。……審丑的突出是為了糾正美的獨霸地位,使人的審美情感更加豐富、完整。……丑學要補充美學的疏漏,要平衡美學的偏頗。”[2]
由此我們得出:丑的“藝術”的不成功,“不是因為它表現了丑陋對象,而是因為它丑陋地表現了對象。”[4]那么作為“丑”藝術是藝術處理后的丑,是對現實丑的升華,是對現實丑的反映或表現,藝術內容或形式上其必然有一定的藝術思想,是具有獨特意義和獨特審美價值的丑。“丑”藝術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社會現實,從而更好地建設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同時,“丑”藝術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我,感受自身的丑陋元素,從而更好地改變自己,而不是變得麻木、低俗以致病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丑”藝術是一種特別的藝術美。
由此我們得出結論:“丑”藝術可以被解讀為一種特殊形態的“美”,而不是如偽藝術那樣盲目跟隨、模仿,做讓人作嘔的毫無任何價值與積極意義的所謂的“藝術作品”。審丑雖不能帶來美感,但它能產生痛感進而轉為快感,引導大眾對丑惡進行批判,進而有所選擇。當丑成為藝術家掌握的積極力量,即通過對丑陋的人或事物的厭惡而喚起大眾對美好事物的渴望與正義的追求的時,“丑”藝術就具有了獨特的價值與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羅丹口述.羅丹藝術[M].沈寶基,譯.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7.
[2] 張軍.阿多諾的丑學[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3] 阿多諾.阿多諾美學理論[M].王柯平,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463,85.
[4] 劉法民.當代丑藝術的辨析與批判[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4(02).
[5] 李興武.丑陋論[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5051.
[6] 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39.
[7] 鮑桑葵.美學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357.
[8] 塔達基維奇.西方美學概念史[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339.
作者簡介:遲洪燕,女,美術學碩士研究生,現任教于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