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曲是肖邦鋼琴音樂中獨放異彩的鋼琴體裁,具有典型的旋律性和歌唱性特征。其織體變化頻繁,錯綜交織,節奏精巧特異,音區對比并置,和聲的色調微妙。本文從肖邦夜曲的和聲入手,來考察浪漫主義音樂不協和和弦進行,遠關系的突然轉調等多種復雜的和聲手法的特點。進而總結出浪漫主義音樂的和聲風格。
關鍵詞:肖邦夜曲;和聲
1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概述
浪漫主義音樂是隨著浪漫主義文學而產生,形成于19世紀初,經歷了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發展。19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在繼承古典主義音樂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將音樂藝術推向更廣闊的天地,他一反古典主義秩序、平衡和理性,崇尚自由、運動和激情。為了主觀表現,突破原有形式的束縛,開創新的領域。常常將作品冠以各種意義明確的文學標題,富于詩意的表現。在作品中融入對大自然的感受,帶有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在旋律語言上,由于受到情感化和個性化的影響,作品更加抒情,更富于歌唱性。在和聲處理上,與古典主義音樂重視功能性不同,浪漫主義音樂更注重色彩性,和聲上不斷探索和突破,使音響色彩更為豐富和細膩,功能和聲在晚期浪漫主義音樂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肖邦吸取了歐洲古典和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成就,將波蘭民族音樂文化傳統融入到創作中,開拓了近現代鋼琴藝術的新天地。在挖掘和豐富鋼琴的表現力,擴大和提高鋼琴的表現范圍上,具有卓越的貢獻。
2肖邦夜曲中新奇而大膽的和聲創作手法
肖邦夜曲是一個獨放異彩的鋼琴體裁,具有典型的旋律性和歌唱性風格特征。織體的變化頻繁、節奏的精巧奇特、旋律的錯綜交織、音區的對比并置、和聲的色調微妙——這一切都是肖邦夜曲最典型的風格特征。其歌唱性表現在低聲部以和聲風格組成伴奏織體,高聲部則是優美抒情的旋律。樂曲內容較多樣,旋律優美富于激情,尤其是厚實的、色彩性的和聲,極富表情意義。
(1)不協和音、經過音及和弦外音被大膽的使用。不協和音、經過音及和弦外音在肖邦的作品中頻繁的出現,創造了豐富多變,令人眼花繚亂的和聲色彩。《B大調夜曲》(OP.9,NO.3)開始的主題(第1~12小節)是兩句式樂段,半音性的旋律進行,肖邦對內聲部作裝飾性變化,形成了非常有趣的不協和的音響效果。第二樂句并行進入,旋律進行了大量的加花裝飾變奏,其中三連音的裝飾變奏幽靜安逸,華彩裝飾恰到好處,其旋律性、歌唱性比同時代作曲家更優雅、豐富。如第九小節和第十一小節所產生的不協和音響,是運用色彩性裝飾變奏在和聲上瞬間未獲得解放的創作手法,這種效果使音樂具有更強的表現力。
(2)利用豐富的和聲轉調手法,從而創造不同尋常的效果。1)等和弦轉調。《降b 小調夜曲》(OP.9,NO.1)全曲頻繁的應用等音轉調(第23~26小節):等減七和弦轉調、等屬七和弦轉調、等增三和弦轉調。在降D大調與D大調之間調性的頻繁變換,以及力度的不斷變化,讓人感受到作者起伏不定的心境。2)半音轉調。《F大調夜曲》(OP.15,NO.1)的第8小節,即樂句重復的開始采用半音轉調,突出了神秘的和聲色彩。3)加速轉調。《G大調夜曲》(OP.37,NO.2)(例3)中用了加速轉調,這樣可以加速總的轉調過程并使轉調具有更大的突然性。有時,這種突然性正是音樂構思所需要的。肖邦的和聲轉調方法也是極富想象力的,色彩變化豐富、無常,有時甚至產生極具戲劇性的效果,這是古典主義作曲家可望而不可及的,是浪漫主義特有的豐富而大膽的創作手法。
(3)小調樂曲結束在大調上。1)小調樂曲結束在大三和弦上,從而形成“畢卡迪三度”。這一特有的手法最初在巴赫的作品中經常見到,在莫.卡納的《當代和聲》一書中曾經提到過,但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作曲家卻將其放棄,而到浪漫主義時期肖邦有時喜歡運用此手法,以達到一種色彩的對比。《f小調夜曲》(OP.55,NO.1)是結束在F大調的主三和弦上持續了13小節,這種用大三和弦結束小調樂曲所產生的效果非常神秘而戲劇化。2)在臨近尾聲處,小調樂曲轉入大調結束全曲。這樣替換和聲色彩的方法,使肖邦音樂在多次反復時仍不流于單調。《降b小調夜曲》(OP.9,NO.1)尾聲(第82~85小節)的設計也體現作者的獨具匠心:他用新的旋律材料進行,將小調的主音向大調的主音轉換,全曲最終結束在大調上。更增添了迷人的幻想色彩,極具誘惑力。
(4)用和聲靜止的處理方法——直接訴諸感性。《降b小調夜曲》(OP.9,NO.1),中段在寫法上有一異乎尋常之處:(第50~67小節)的旋律進行,作者一直使用同一個降D 大調和弦,音樂似乎進入停滯不前的狀態,幾乎完全脫離了原有的主題進行與和聲結構。這種處理手法使感情的表達更加直白,而理性的因素暫時被拋棄,這也對后來印象派作曲家有重要影響。
(5)用“意外進行”的方式構成屬七或減七和弦的連鎖進行,從而起到模糊調性的作用。《F小調夜曲》(OP.55,NO.1)的第65~72小節,大量的過渡性的線形七和弦連續使用,起到連接作用,無音級關系。這是一種純感覺的非理性因素,是為了突出音響和色彩。
(6)浪漫主義和聲為了突出音響和音色,大量的“色彩性弱功能和聲”和“逆功能和聲”較為頻繁的出現。1)過渡性和聲的應用。《升F大調夜曲》(OP.15,NO.2)的中段V7—DDVII2ˉ—V7以及V2—V56/bVII—V2的進行,其實DDVII2 和V56/bVII(例4的第二小節)是毫無意義的,純粹是和聲色彩的需要。2)倒功能的大量使用。《升F大調夜曲》(OP.15,NO.2)的第39~41小節,其和聲進行為:#F:V7—I—V9—VI—V9—II7ˉ。這種由正格進行到阻礙進行再到逆向進行,這種逐漸過渡到浪漫主義和聲的寫法,色彩變化顯。這樣的音樂具有安靜、遐想的形象,肖邦喜歡用這種浪漫意味的“回聲”。
(7)交替調式。肖邦的作品中還可以看到浪漫派音樂所特有的調性色彩性三度并置的和聲創作手法,使平行調中心處于游移狀態。有時肖邦在不同調性中反復同一旋律片段,通過和聲來變換色彩,以強調這樣并置的表現意義,使肖邦的音樂能夠在多次反復時不流于單調。這不僅體現了浪漫主義的色彩性傾向,也反映出波蘭民族音樂的特點。《G大調夜曲》(OP.37,NO.2)中有一支富有表現力的歌曲性旋律(第28~48小節),開頭9小節是交替調式C大調——A小調。但肖邦立刻證明他的把A小調的屬音看作的E大調的主音,這樣達到三度調性的浪漫主義的轉調(C—E)便體現出了肖邦旋律的深刻民間風味。肖邦在浪漫主義時期的地位卻有是沒有人能夠取代的。肖邦的和聲是驚人的豐富,他非常敏銳的覺察出和聲色彩的表現力并把它發掘出來。里姆斯基科薩科夫曾經說到:“真是難以理解,肖邦一個人怎會兼有兩種非凡的才能:最偉大的旋律家的才能和最有天才、最獨特的和聲家的才能……無怪乎有人說,聽了無限詩意的肖邦的音響之后,所有其他音樂都顯得粗魯沉重……。”綜上所述,肖邦和聲語言與民間藝術有密切的聯系;具有浪漫主義音樂所特有的豐富和大膽;具有古典主義嚴整的邏輯性與深刻的藝術根據。①
注釋:① A.索洛甫磋夫(蘇).肖邦的創作[M].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34,41.
參考文獻:
[1] 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0:33147.
[2] 斯波索賓和聲學教程(上下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鄧琤(1977—),女,武漢人,碩士,江漢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