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
摘要:雜技藝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當代雜技藝術的發展主要存在觀念滯后、市場不夠成熟、人才匱乏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觀念的轉變、體制的變革與環境的塑造。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的支持與引導至關重要。
關鍵詞:雜技藝術;發展;問題;解決;策略
0引言
雜技藝術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歷經三千年的發展歷史,不斷綻放絢麗奪目的光彩。隨著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發布,當代雜技藝術更是面臨新的發展契機,成為國家戰略性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雜技藝術既有其特殊的發展歷史,也要符合當今的時代特征與潮流,因而發展中的問題不容忽視。
1當代雜技藝術的發展趨勢
我國雜技藝術歷經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其文化底蘊深厚,技術精彩絕倫,因而備受世界矚目。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當代雜技藝術再次煥發新的生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趨勢。一方面,當代雜技藝術的文化內涵大幅提升,技藝更加精湛。歷代雜技藝術的發展都非常關注創新,也正是在不斷的創新中雜技藝術的歷史得以源遠流長。雜技藝術作為當代文化產業的重要促成部分對文化內涵尤為重視,善于捕捉觀眾的文化需求,在創作形式上融合了舞蹈、戲劇等元素,演出更富劇情化、藝術化,技術與藝術相輔相成,相映成趣,從而使雜技演出的觀賞價值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當代雜技藝術能夠順應全球化的趨勢,從世界文化中汲取精華,借鑒經驗,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兼容并包,從中也帶動了雜技藝術的廣泛傳播。
2當代雜技藝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代雜技藝術的發展實質是一種繼承和發揚的趨勢,既要對傳統文化予以繼承,又要迎合當今時代的需求,因而其發展必然受到歷史和現今因素的影響。目前,當代雜技藝術的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雜技藝術觀念滯后。近年來我國雜技藝術創作致力于創新的發展道路,如雜技《西游記》、《天鵝湖》的成功演出展現出雜技戲劇化、舞蹈化的藝術趨勢,其文化內涵也由此提升,這是雜技藝術觀念創新的體現,但同時雜技藝術觀念滯后的問題仍不容忽視。當代社會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復雜化,舞臺藝術一統天下的格局已經一去不復返。[1]而雜技藝術強調較高的難度動作,雖然能夠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沖擊,但仍有很多雜技表演是在沿襲舊有的模式,缺少對當代文化藝術元素的廣泛吸收,觀眾對雜技節目的觀看熱情也有所減退,這從雜技市場的萎縮就能得到一定體現。再從國際范圍來看,當代雜技作品更加注重吸收國際元素,如融入國外的民俗文化、舞蹈曲目,但這些作品和現象在規模上和國外對我們的資源利用還很不對稱,并且總體上是被動的,或者說,還不是一種思想認識和理論自覺。[2]雜技藝術與國際舞臺藝術的發展有相當的距離。從這個角度來看,雜技藝術觀念明顯落后于時代的發展。第二,雜技藝術市場不夠成熟。雜技曾經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主力軍,而今在與國際演藝市場高端產品的競爭中卻逐漸失去優勢。這并不是國內雜技藝術的技術水平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市場開發與運作的不力,國內雜技藝術市場的資源整合體制尚不健全,雜技藝術市場的開拓與管理并不成熟,因而阻礙了雜技的產業化發展。市場環境的限制也使雜技文化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因為市場的萎縮與觀眾需求有機關聯,并關系到雜技藝術的群眾基礎。第三,雜技后備人才匱乏。雜技藝術的發展從根本上要依托人才的支持,雜技藝人身處演出一線,需要為觀眾營造視覺盛宴;雜技創作人才需要不斷推陳出新,設計開發新的作品;雜技教育人才需要持續培養后備人才;道具的設計制作、燈光舞美的效果營造、雜技市場的開拓與管理等同樣離不開專業人才。在歷史上雜技藝術的繁榮與當時的經濟條件密切相關,雜技是人們謀生的重要途徑。而今物質生活實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雜技已不再是人們賴以謀生的手段。雜技表演善于挑戰人體極限,技術磨練的艱辛可想而知,對藝人的年齡也有很高要求。雜技藝人退出表演舞臺后主要從事一些雜技藝術相關的工作,就業面窄。所以當今社會學藝的人才越來越少,現有雜技藝人的知識結構也不盡合理,這就導致雜技藝術事業整體的人才匱乏,進而影響雜技藝術的發展。
3當代雜技藝術發展問題的解決策略
當代雜技藝術發展問題的解決需要觀念的轉變、體制的變革與環境的塑造。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的支持與引導至關重要。
第一,轉變觀念,提升雜技藝術創作水準。雜技的本體是高難度的技巧動作,這是雜技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精髓,同時也是雜技藝術經久不衰的重要基礎。所以當代雜技藝術本身并不缺乏技術實力,國內外觀眾對雜技藝術的審美需求才是其發展的根本導向,觀眾渴望觀看到更多的精品雜技節目。因此,雜技藝術的發展首先需要從觀念上進行轉變,通過提升藝術創作水準,進一步充實雜技節目的文化內涵,形成對國內外文化藝術元素的廣泛吸收,使雜技表演展現出時代特有的風貌。這種時代風貌既飽含了雜技藝術最精湛的技術動作,同時也囊括了當代觀眾的多元文化需求,更能適應國際文化互動交流的大環境,因而需要創作者從各種優秀文化藝術中汲取精華,如魔術、武術、舞蹈、戲劇,從而推動當代雜技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和諧發展。第二,體制變革推動雜技藝術的產業化發展。雜技藝術的產業化需要多種因素的共同推動,而體制的變革更是重中之重。產業化發展同時也在詮釋雜技藝術新的蛻變與成長,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經營層面,都需要通過深入的體制變革,形成與時代的接軌。一方面,政府部門應制定雜技藝術產業化的支持政策,為雜技藝術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如鼓勵雜技團和文化傳媒企業的合作,開辟雜技藝術產業化基地,保護雜技之鄉的文化生態環境,組織雜技藝術節和獎項評比等等,對積極投入產業化發展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和支持。例如,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創建吳橋雜技文化生態保護區就是文化生態保護的有力舉措。[3]而且在政府支持下走產業化發展道路,更利于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市場盡快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作為雜技藝術單位應當積極適應雜技產業化發展的趨勢,尋求體制變革,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升經營管理水平,聚集專業人才,探尋多種產業化發展路徑,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第三,塑造后備人才培養的環境。當代雜技藝術的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專業人才,不僅雜技藝人的培養任務艱巨,宏觀層面管理、雜技產業化發展、雜技人才教育同樣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甚至是復合型人才。因此,我國應積極塑造后備人才培養的環境。在雜技藝人的培養方面,政府部門應制定專項支持政策,保證充足的教育資金,同時通過學費、獎學金方面的鼓勵,使更多熱愛雜技藝術、有一定雜技基礎或文化背景的學員能夠深入學習雜技藝術。而且教育過程還應注重對雜技藝人知識結構的平衡,提升其文化水平及綜合素養。在其他雜技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我國應盡快完善中等及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加強復合型教育。
參考文獻:
[1] 趙智敏.雜技藝術路在何方[J].四川戲劇,2010(06).
[2] 打造快樂雜技——談中國雜技和國際馬戲的精神文化互補[J].藝術評論,2011(11).
[3] 周志平,龐青月.吳橋雜技文化生態的保護與發展[J].河北學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