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尊峰
摘要:刻瓷是集制瓷工藝、書畫和雕刻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刻瓷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它緣于遠古的甲骨刻字、青銅鑄雕,在當今文化事業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著社會的發展,刻瓷藝人將刻瓷藝術不斷創新,刻瓷工具和雕刻技法不斷改進。縱觀刻瓷藝術發展趨勢,近年來,有刻瓷藝術家在黑瓷盤上刻制人物肖像,不加任何著色,完全利用黑釉色的厚薄、疏密來表現明暗、層次、立體變化,充分利用和發揮黑瓷盤釉色強烈的反差,創作出的人物肖像作品具有極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關鍵詞:刻瓷藝術;現狀;發展趨勢
0引言
刻瓷是集制瓷工藝、書畫和雕刻藝術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刻瓷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它緣于遠古的甲骨刻字、青銅鑄雕,在當今文化事業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1刻瓷藝術的歷史淵源
秦漢時便有剝鑿瓷釉的工藝,稱為“剝玉”。從魏晉開始,隨著陶瓷業的發展,大量精美瓷器出現,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賞瓷器之余,很想把詠詩題文的墨跡留存于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工匠們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單線刻出詩文書畫的輪廓,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窯瓷器的裝飾,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紋后施釉燒制的典型代表。它用于表現人物、山水、花鳥、蟲魚、走獸、書法等眾多題材。經過刀刻斧鑿,無光的畫面與光亮的瓷面相互映襯,強烈對比,猶似錦上添花,它既有觀賞、收藏價值,又有紀念意義。我國的刻瓷藝術,在世界藝苑中獨樹一幟,曾多次創世界吉尼斯之最。中國的藝術家、收藏家對刻瓷藝術的概論是:“瓷賴畫而顯、畫依瓷而傳、觸有手感、觀有筆墨”。
據史料記載,清朝便有了專門從事刻瓷的行當,但大多以平刻為主,點線構圖,藝術表現力稍顯得單調、平實,并沒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這在淄博中國陶瓷館有清末民初時期的實物佐證。據說清朝乾隆皇帝常在自己特別喜歡的瓷器上題詩,用以寄情抒懷。為了讓御跡能保留長久,宮庭藝人就想辦法將墨寶刻于瓷器上,從而產生了刻瓷。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經濟的昌盛和統治者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意設置了“造辦處”,專門制造宮廷使用的工藝品。有人能用鋼刀在瓷板上或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鳥、草蟲等繪畫作品,且栩栩如生。應該說,到了這一時期,刻瓷才真正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獨立的瓷器裝飾藝術。
2刻瓷藝術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刻瓷藝人將刻瓷藝術不斷創新,刻瓷工具和雕刻技法不斷改進,如鉆石刀、尖刻刀、扁刻刀等刻瓷工具的使用,而刀具不同的運刀方向、力度又可形成許多刀法,各種刀法靈活運用、組合變化,有著極強的表達能力。刀跡的錯落、深淺、疏密,可以再現書畫藝術的作品原貌,又因刻瓷工具和瓷品質地的不同,又可達到軟筆筆法所不能及的美學效果,以使作品形成剛勁、柔美等不同風格。其虛實、頓挫,又能表現物象的輕逸、厚重等感覺。
刻瓷,有“世界刻瓷在中國,中國刻瓷看淄博”之說,據不完全統計,淄博市有數千位專業從事刻瓷藝術的工作者。張明文、馮乃江、李梓源等刻瓷藝術大師,代表了中國刻瓷藝術的最高水平。隨著淄博陶瓷工藝技術的發展刻瓷工具的技術革新,當今淄博刻瓷藝術可以說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當今刻瓷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彩,是前人所不能比擬的。
刻瓷藝術依賴瓷器為創作基礎,瓷器的器型品類很多,大到數十平方米的瓷板,小到掌中把玩的陶瓷小品,均是藝術家創作的天地。在表現題材上,人物肖像、山水花鳥、飛禽走獸、書法繪畫作品等,其中人物肖像作品難度最大,除了具備堅實的刻瓷基本功外,還必須具有深厚的肖像素描的基礎,才能創作出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肖像刻瓷作品。刻瓷藝術一般有三個步驟:一是起稿。即在瓷器上用拍圖、用筆設計出畫稿,然后照稿刻制。二是雕刻。所用工具有合金鋼制做的鑿(尖扁兩種),金鋼石刻筆、小錘、砂輪片。分線刻、點刻,面刻。線刻即用刻筆劃出線條,多用以刻頭發、衣紋,胡須,昆蟲或輪廓線等,給人以線條流暢、細致入微之感,但因線條太細,遠看效果不佳,缺乏氣勢。點刻,是用鑿子刻出大小不同的點,以點組線,點點成面,一般刀痕的寬窄,疏密、排列方向以及線面的結合,應服從于形體結構,,質感和用筆,用墨方法。與鑿子的輕重移動快慢有密切聯系,“功在其內”,用此法刻出的畫面,虛實相生,富有變化,整體效果和遠看俱佳。面刻,是用平口鑿鏟出較大的面。有的則用砂輪磨。三是賦色。這是刻瓷最后一道工序。所用顏料大致有三種,即油畫顏料,發光油和陶瓷釉,應根據瓷器釉面色調,用色協調,配合得當。
淄博刻瓷有各種掛盤,座盤,瓷板畫,壁畫,文具,茶具,花瓶及其他藝術器皿等。至今產品已經遍布五大洲,有的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并為許多國際友人和藝術界名人,文博部門所珍藏。
3刻瓷藝術的發展趨勢
縱觀刻瓷藝術發展趨勢,近年來,有刻瓷藝術家在黑瓷盤上刻制人物肖像,不加任何著色,完全利用黑釉色的厚薄、疏密來表現明暗、層次、立體變化,充分利用和發揮黑瓷盤釉色強烈的反差,創作出的人物肖像作品具有極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這類作品,在刻瓷藝術作品展覽會上往往會讓人眼睛一亮,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肖像作品也趨于源于攝影高于攝影的方向,追求形真的基礎上神似,刀法、彩色更具想象力和創造力。
在創作選材、選題和手法上,根據淄博陶瓷的不同材質和釉面色彩特性,特別是近年來,“淄博陶瓷當代國窯”口號的提出,陶瓷行業研發推出許多新瓷種,無論是器型、色彩、釉料和質地,如魯青瓷,華青瓷,都為刻瓷藝術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藝術家通過對刀具和裝飾技法的不斷創新,使藝術的表現力更加豐富,研究出了堆雕與刻鑿結合,噴花,繪畫與刻鑿結合等工藝。在表現手法上,以平口刀為主,運用捻,轉,平,側等刀法,使點、線、面結合得體,色彩搭配得當。不論是雕刻詩文,還是山水,花鳥,人物,既有書法,繪畫的神形,又有刀與瓷的“金石味”,在中國自成一派。
刻瓷藝術,不但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繪畫水平,而且要有高超的雕刻藝術修養,既要講究金石藝術的各種刀法,又要講究中國畫的筆墨功力。
淄博刻瓷有陶瓷材質新、種類多,品種全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工藝美術人員又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因此,在這片藝術的沃土上造就了一批藝高精深的刻瓷藝人,也為他們今后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更多的刻瓷藝術大師會將他更多的刻瓷藝術精品呈現給世人。
參考文獻:
[1] 龐連軍.刻瓷藝術淺談[N].經濟導報,2012928.
[2] 季云華.刻瓷工藝創作之我見[J].經濟研究導刊,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