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立
摘要:商業綜合體室內空間尺度對消費者來說都是至關重要,有影響消費動機的作用,如何能設計適宜尺度的公共室內空間滿足人們在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需求,是人文關懷下商業綜合體室內設計的關鍵。
關鍵詞:消費心理;行為習慣;空間尺度;室內設計
1商業綜合體“同質化”對室內設計提出要求
現代都市生活中,習慣快節奏的人們需要在一個方便、快捷、經濟、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空間里,享受高效率的生活和工作,于是城市綜合體應運而生。“商業綜合體”,是將城市中商業、辦公、居住、旅店、展覽、餐飲、會議、文娛等城市生活空間的三項以上功能進行組合,并在各部分間建立一種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動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多功能、高效率、復雜而統一的綜合體。然而最近幾年,以商業、辦公為主的城市綜合體項目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預計至2015年,全國20個重點城市新增的城市綜合體總量將達到16437萬平方米。對于商業綜合體來講,除了在定位、主題上形成差異化外,如何吸引消費者駐足消費成為了商業綜合體迫切需要解決的燃眉之急。在商業綜合體內,強化消費者心理需求與空間尺度的關系是當今體驗式消費模式下的重要方面。
現代都市人的心態,在購物活動中,更加注重感覺,所謂購物之樂不在于“物”,而在于“逛”、“選”之間,正如許多消費者選擇某個商業綜合體時,不僅僅是提供的物品所感的興趣,而是喜歡它所處空間的氛圍和整體的環境。營造一種有空間親和力的購物場所,可為消費者提供一次新鮮的、愉快的體驗。空間的形狀、尺度、分隔與聯系以及組合形式都直接影響著商業綜合體內部空間尺度的大小,注重空間的合理布局,講究商品的陳列秩序,進行通透式的視覺組織,加強各空間組織之間的關系,才能營造出適宜的商業室內空間。
2要準確把握消費者需求與空間尺度關系
在考慮室內空間尺度關系時,以消費者需求和感受出發,以人的尺寸為參考系數,充分考慮消費者在公共空間中的視點、視距、視角以及使用空間時的親近度等各種情況,從大的空間環境到“私密空間”設計都要創造良好的尺度感。
2.1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是空間尺度把握的基準
室內空間中人的行為心理尺度因素,這種因素主要體現在與人的行為心理有直接聯系的功能空間設計尺度上。尺度的概念,通常被人們不加區別地僅僅用來表示尺寸的大小。實際上,尺寸只是表示尺度上的物理數據,而尺度則指人們在空間中生存活動所體驗到的生理上和心理上對該空間大小的綜合感覺,是人們對空間環境及環境要素在大小的方面進行評價和控制的度量,是設計中重要考慮的因素。
消費者的心理活動是影響消費者購物過程發展的最重要主觀因素。消費者購物其實是一個相對復雜的行為過程,是消費者對客觀現實的動態反映,這種心理現象是隨時間、地點隨時發生變化的。由于消費者周圍環境以及客觀事物影響,從消費者進入商業空間之前開始,到成功購買到商品的整個過程中的心理發生的變化是很復雜的。而作為發生消費過程的載體商業室內空間中,商業空間尺度則有利于滿足消費者心理需求。在商業綜合體室內空間的環境營造上也是為了創造愉悅舒適的消費情緒。如在垂直交通的自動扶梯設在中庭的位置就能產生豐富的空間尺度變化和人看人的景觀交流,但同時消費過程中伴隨著某些活動如聊天和休息,需要一定私密性和領域感,這就需要在空間尺度大小上進行處理,可以利用地面高差的變化材質和照明等變化手段,在大尺度空間內界定出二次空間使人能夠觀賞景物觀察他人,又不暴露于眾目睽睽之下。
2.2依據環境行為和空間功能需求,營造不同尺度空間
環境的刺激會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效應,而這種人體效應會以外在行為表現出來,稱這種行為表現為環境行為。室內空間尺度都是要以人體尺度為模數。在公共空間中消費者的活動受地面、墻面、頂面三大界面圍合的影響,其尺度感受十分敏銳,然而這種關系是要依據空間功能的需求來營造不同尺度的空間。
以商業綜合體室內空間設計為例,只有創造良好的步行公用空間,有足夠的條件讓人們“坐”下來,才能使消費者消除疲勞,能有較長時間的停留。許多的商業綜合體僅僅是靠中庭的共享空間作為主要的內部步行公共空間,如果尺度過大、功能單一就容易使人產生不安的情緒;過小而又擁擠的空間,加上商業空間人流量較多情況,會造成則有壓迫感且不利于空氣流通;如果沒有中庭,消費者常常會在內廊過道中一路走到底,連續步行距離在300~500M,消費者的步行熱情就會下降,連續步行500M,就會感到厭煩。室內步行兩個興趣點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00~250M為宜,長從而顯得“窄”的空間務必帶來的就是疲憊感,空間的親和力急劇降低,就更談不上能依據空間功能需求,營造不同尺度空間刺激消費了。
3空間尺度要以消費者的訴求為出發點
商業綜合體公共空間的設計需要考慮社會消費形態與消費者購物方式的,由于消費形態和購物方式與人的消費水平文化層次社會結構息息相關,所以現在的消費形態和購物方式呈現多樣化格局,但總的來說空間尺度要以消費者的心理訴求作為基礎的出發點。
3.1適宜的空間尺度環境能提升歸屬感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人格》中提出了著名的“層次需求理論”,該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到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五個部分。由此可見,人的需求是有層次性的,一個較低層次需要的滿足會引起高一層次需要的啟動。人們對商業空間環境的需求也存在從低到高的遞進關系,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就能輕易地站在人的角度來考慮并確定室內空間尺度設計的基礎。很明顯,從使用者最“本能”的角度考慮,人需要坐下休息、需要走動、需要拿取、需要交流等一系列基本活動,直到體驗式情感的交流需求。在商業綜合體室內設計中要確定最基本的空間功能分類及其尺度大小,“適宜”使用者的空間尺度是最讓人親近的。進行空間設計的同時,必須對空間使用群體充分了解,從使用群體本身的訴求出發,創作出符合消費者需要的歸屬感情感空間。
3.2空間尺度的合理變化可避免乏味的心理感受
商業綜合體公共空間中的庭式空間、交通空間以及過度空間已具有很大的開放性特征,流動性強特點,這都有助于消費者的參與。在營造開放性空間的同時,也應注重對私密性空間的打造。消費者在購物的同時,經常會有休憩、交流等行為的發生,適宜大小空間配合公共設施制造領域感,可避免客戶乏味心理感受。在進行商業室內空間具體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公共空間中盡量位于角落或有顯著隔斷的空間進行設計,隔斷等來豐富空間層次,打造符合消費者心理需求的空間尺度。這些造型和設施的位置、形狀、大小的確定,能提高消費的興趣點,激發并保持良好購物心態。如美國西雅圖的戶外活動裝備公司總店,專營各種戶外活動用品,在這個店內有一塊巨大的攀登石,四周是通透的玻璃墻,營造出與周邊環境不一樣的尺度變化,產生消費者在購物中的興趣點,人們可以用它測試登山設備,爬到石頂,又可飽覽四周的風景,在虛實空間中排解乏味的心理狀態。
3.3空間尺度滿足弱勢群體需求能體現人文關懷
在商業綜合體公共空間里,卻常常忽視兒童、老人、殘疾人對享受此空間的權利,雖然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但整體而言,由于生理方面的自然原因甚至傳統社會中的觀念、歧視,他們往往在體力、智力、機會等方面處于不利地位。但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重,老齡人口的數量的不斷增加,將預示著老年人口消費、需求在社會市場總消費、總需求中所占的份額和比重越來越大,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眼下“70后”、“80后”年輕消費群的異軍突起,該群體已逐漸成長為社會的消費中堅力量,由于他們注重生活和享受的消費觀念,又大多帶著孩子同行。在殘疾人希望在“無障礙”空間自由出行的今天,商業綜合體的公共空間應該真正的滿足真實的、具體的消費者的切身需要,也不應該忽視弱勢群體,它是為每一個人設計的。因此,創造合理有序,規范又富有人情味的步行公共空間將極大的提高商業綜合體的空間活力,以及消費人群的吸引力。
例如老年人:儲備能力減少、適應能力減弱、自理能力降低等,則空間尺度的把握時應適當設置休息場所,地面無高差等;兒童:好動、多好奇心、缺乏防范意識與危機感等特點,則空間尺度的把握時應考慮過道寬度,推車停靠點,對身高等人體尺寸、視線高度、到達范圍等,從而讓消費者感受其空間里的人文關懷。
3.4合理的空間尺度對比能增強空間識別性
現今的商業綜合體空間的復合化、立體化、以及空間功能交叉與綜合,這對消費者對空間的認知與識別提出了嚴重的挑戰。人的空間行為是在一定環境中得到體現的。人的空間行為與環境的易識別性,一方面反映了環境結構模式的導向性和識別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對環境結構的理解方式和識別能力。任何一個消費者都不希望迷失在商業空間錯綜復雜結構空間中,這樣很容易失去自身的安全感。而空間的易讀性是指空間中的環境信息有容易提取和理解的性質,如果空間內沒有清晰的空間組織,尺度的把握過于超于消費者的理解能力,就難以理解。商業綜合體公共空間是流動、開敞、通透的高效空間,消費者容易在線性平面空間中找到垂直立體空間,因強烈的空間尺度對比而獲得方向感,是二維平面上升到三維立體的層面。加強內部空間特征性,如出入口較大尺度設計,有擴張的吸引力;節點的中庭設計是平面空間有意擴大化,示意參與性,這樣的公共空間作為一個交通節點空間可以賦予空間和界面以個性和確定性強調形式特征,從而達到傳達信息指示方位整合持續的作用。這些都有助于消費者形成水平維度上認知并記憶環境信息從而立體定位,也同時得到情緒上的放松和心理上的安全感。
總之,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方式與空間尺度環境相互影響,正如阿爾特曼指出的:“可以認為空間的使用既由人決定,同時又決定人的行為”。在大型商業空間中室內空間尺度設計中,既要滿足消費者的購物心理和行為需求,又要保證足夠的室內公共空間比例,形成豐富多彩的宜人空間,才能提升商業綜合體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林玉蓮,胡正凡.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 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 亞伯拉罕(美).馬斯洛馬良等譯動機與人格[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 馬克.卡蘭·建筑設計.空間規劃[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5] 盧峰.現代城市商業綜合體的環境構成[J].華中建筑,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