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磊
摘要:本文以藝術歌曲《鄉愁》為例,將聲樂“啟發式教學”方法應用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從聲樂教學中的氣息教學、咬字、吐字教學、情感表達教學三個方面對“啟發式教學”方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聲樂教學;啟發式教學;實踐應用;咬字;呼吸
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是一首非常經典的文學作品,這首詩情深意切,既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統一的無限渴望,又把思鄉之情描寫的淋漓盡致。全曲速度中速稍快,采用小調式進行,旋律悠揚動聽,與歌詞完美結合,共同演繹了游子心中對祖國和祖先的深深眷戀之情。節奏采用不多見的八十二拍、八九拍和四三拍的混合拍子,這種不同的節拍營造了多變、游離、思念、惆悵的音樂情緒。
在教授此曲中合理的運用“啟發式教學”對歌曲的氣息運用,咬字和情緒表達進行二度創作,可以更深刻領會詩人余光中先生漂泊,遷徙的切身感受,同時也體現出臺灣同胞,海外華人對祖國、家鄉的思念。
1在歌曲氣息教學中的應用
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所以在演唱這首歌曲前,首先應該注意氣息問題。特別在第一句的演唱應注意,第一句音高位置較低,最重要的就是開口前先把氣息放下來不能提氣,此時一旦抬肩提氣后果便是喉位上提,就難以得到好的聲音效果。因此,應該先嘆氣,體會放松的狀態,身體像松樹一樣挺拔站立,把腹部放松下來,這就是吸氣了。然后運用了熟悉的例子,啟發學生找到嘆息的感覺。如當你睡覺時,平躺在床上,這時候你的氣息是自然的、正確的配合。 第一句至第三句旋律一直在中低聲區進行,演唱時較多使用胸腔共鳴,因此打開喉嚨抓住向下嘆氣的感覺,通過胸腔的共鳴幫助表現出作者對“小時候”的深刻回憶。要感覺讓聲音落下來,落到腹部的呼吸之上。第四句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在唱到“而現在啊而現在,鄉愁啊鄉愁”這里時由于音高位置較高,且一口氣要延長的時值較長,這個時候,“用線串珠子成為項鏈”的比喻進行“氣息”教學也是一個很好的啟發教學方法。項鏈是用線串起來的,在歌唱時“聲音”就是珠子,“線”就是氣息,要把每個一樣大的珠子用線串起來,這樣聲音才能連貫。經過這樣的啟發,學生明白了歌唱時要同時注意氣息力度、聲音張力的對比。這首歌在氣息力度上,前后有很大對比,需要注意的還有結尾最后的一句“大陸在那頭”,此處音高較高,而氣息力度卻要漸弱,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控制氣息力度,并且明白氣息力度對聲音共鳴的影響,可以做一個實驗:用嘴吹一個小口徑的空瓶子口,很快我們就會發現用力過大會吹不響,用力過小也會吹不響,只有用力恰到好處時才會發出悠悠揚揚,清脆悅耳的聲音。
2在歌曲咬字、吐字教學中的應用
在演唱《鄉愁》這首聲樂作品時,不要急于開口就唱,先要把歌詞朗讀幾遍。注意每一個字的頭、腹、尾。如朗誦“是一枚小小的郵票”的“票”字,“p”是字頭,發音的著力點是在雙唇,雙唇要有力短而快地噴出“p”,過渡到字腹上。字腹是字的元音,元音是字的發聲和延長的部分,這樣才能發得流暢圓潤、豐滿而富有色彩。同時歌唱中字與字的轉換和銜接必須做到連貫統一,否則會模糊不清,甚至會破壞聲音的統一。比如“小時候,小時候,鄉愁…”,由于“鄉”到“愁”在字的變化同時旋律是上行,有的學生很容易改變聲音的位置,這里應該要求學生無論字怎樣變化,咽喉腔體一定要立著,并保持相對穩定不變,把舌根放松,把字都安放在同一個位置的共鳴點。就像是五個人坐在同一張沙發上一樣,很穩當;又像是同一個人穿著不同的五件衣服一樣,很合身。
在歌唱中,要做到聲音美和語音美的高度統一,完美結合就必須字正腔圓,字清意明,使語言在聲樂藝術中真正成為音樂化的藝術語音,從而在歌唱中完成語音對情感的表達、對形象的塑造、對藝術風格的體現。在實現這一目標時,啟發式教學起到很好的直觀效果。
3在歌曲情感表達教學中的應用
從歌詞的理解上來看,《鄉愁》表現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深深懷念,流露出詩人厚重的歷史感和內心對祖國母親的呼喚。從旋律發展手法上看,層次上的遞進襯托出主題的滄桑。由于每個人的閱歷、藝術素養、感受能力不同,對作品的二度創作也就有差異。要準確表達歌曲的內涵,提高藝術鑒賞力,這就需要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歌曲藝術表現能力。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到作品反映的特定意境和情感色彩。在鋼琴烘托情感意境的前奏部分,首先要把自己置身于作品歌詞所描繪的情境中,在月光下眺望不遠處大陸的島岸,心中隨著海面的波光粼粼激蕩起思鄉的惆悵。在前奏開始時,馬上就要進入音樂狀態,伴隨著真摯的情感與想象進行演唱。第一句“小時候”處于中音區,要注意把握音準并保持積極的狀態,帶著懵懂的記憶,訴說小時候對于身在遠方故鄉母親的愛與思念。就像給別人講一個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感人的故事一樣,讓自己與聽著都身臨其境。第二段雖與前面旋律一樣,但此時的情感已經不再停留在孩童的純真,而是一種成年人幸福的對于愛人的甜蜜思念。在唱到“新娘”時稍作停頓,盡顯輕柔甜美與羞澀。第三段旋律依舊,但此時的情感再也不是淺淺的思念,而是對于已經陰陽相隔的母親沉重的、深切的思念,這一段特別是在“矮矮的墳墓”的“矮矮的”三個字一定要頓唱,做一個小換氣后“墳墓”頓唱,表現出作者面對失去母親后,心中不愿意卻又不能不接受現實的悲傷。最后一段曲調變得跌宕起伏,整個情感由對小家的思念升華為對祖國大陸的思念情懷。通過激情的吟唱“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訴說對祖國大陸的思念和向往。處理最后一句“大陸”之后不要急著唱完,而是要把情緒繃住,停頓下來醞釀好,再唱出最后一句“在那頭”的思念、向往和無限感慨。
4總結
聲樂教學是師生的真誠合作、默契配合的雙邊活動,實踐證明,合理應用啟發式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將深奧、復雜、單調的技術理論,變得生動、形象,易于理解。豐富和發展啟發式教學是需要每一位聲樂教育者努力探索的。
參考文獻:
[1] 田亞茹.中國歌劇唱腔及演唱民族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
[3] 歐璐莎.論中國歌劇音樂創作自我品質的確立[D].東北師范大學,2006.
[3] 音樂欣賞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
[4] 約翰卡羅·伯金.教唱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4.
[5] 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4.
[6] 中國音樂學院學報編輯部.怎么提高演唱水平[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4.
[7] 張淑芳.歌唱藝術于訓練[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8] 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9] 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10] 莫紀剛.歌唱藝術欣賞[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